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023-06-20 03:29石声美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在导入新课、梳理课文脉络、品读重点词句、联系生活谈感受、课堂总结、课后延伸等环节培养学生管理情绪的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情绪ABC理论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0-0068-04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材资源丰富,很多作品往往蕴含作者的经历及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根据课文内容及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相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阳光自信地面对学习与生活。笔者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教学为例,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玲玲的画》贴近学生生活,小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是一篇可以对学生渗透情绪管理教育的好文章。在“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事件产生的一些思想,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个体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对待同一件事,人们的看法不同,情绪体验也不同。教学《玲玲的画》一课时,教师可抓住玲玲的情绪变化,运用“情绪ABC理论”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教育,引导学生遇到事情只要怀有积极向好的信念,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想办法克服困难,坏事往往就能变成好事。

一、在导入新课时铺垫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小学二年级学生开始萌发独立完成或自主处理一些事情的意识,但由于他们年纪小、阅历浅,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时难免会产生消极信念,容易退缩,总想依赖爸爸妈妈,甚至只知道大哭大叫。如果这些消极信念得不到及时改变,学生就无法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长此以往,可能会产生情绪障碍,形成胆怯、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不良心理。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适时给予学生合适的心理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态。

《玲玲的画》一课的内容特点正好和情绪有关。上课伊始,教师可从情绪入手,提出问题,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共情,为后续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教育做好铺垫。例如,通过提出“同学们,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碰到一些问题,让你很伤心?这时候,你是怎么做的?”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困难,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以此引出新课:“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玲玲小朋友是怎么解决这类事情的。”在这一导入环节,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即事件A,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发学生思考。然后,指向学生的伤心情绪C,进一步进行情绪疏导,告诉他们遇到问题或困难是一件平常事,人人都会经历,不必太往心里去,这是对事情的看法,即信念B。如果我们的看法、观念改变了,那么C所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就会大不一样。教师通过这样的提问,把新课导入与学生的情绪体验有机结合,为接下来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情绪管理知识、消除内心的负面情绪埋下伏笔。

二、在梳理课文脉络中渗透

情绪ABC理论创始者、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和行为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积月累,还会引起情绪障碍。《玲玲的画》以主人公玲玲的心情变化贯穿全文。教学时,教师应紧紧抓住事情发展过程中玲玲的心情变化,引导学生理顺课文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可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指导,让学生体会玲玲的心情,感受她的情绪变化,并适时渗透情绪管理知识。

在和学生梳理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玲玲心情变化的句子画下来,然后思考: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玲玲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学生:满意—着急—满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我们细细地读课文,一定能从中找到答案。”“满意—着急—满意”是玲玲心情变化的关键词,同时也是故事发展的线索。学生只要抓住这三个词,就能厘清课文的脉络,以及概括主要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玲玲,通过有感情朗读,跟随玲玲一起经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体会玲玲的心情变化:对自己的画非常满意→不小心弄脏,因时间问题没办法重新画而着急、难过→在爸爸的启发下,想办法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从而使画面比原来更生动,心情变得开心起来。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想象画面,达到感同身受的教学效果。教师相机进行情绪管理教育,让学生明白,其实每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心情都是一样的,会伤心、难过,乃至大哭,但我们不能让这样的负面情绪一直持续、蔓延。负面的情绪不利于我们解决问题,只有尽快调整好对事情的看法,积极应对,想办法去改变,才会有更好的结局。

三、在品读重点词句中融合

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重点词句,感受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品味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最终达到提高语文思维品质的目的。这一过程其实也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机。在《玲玲的画》一文中,品读和理解爸爸的话是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是很好的情绪管理教育融合点。爸爸的话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能给那些遇到问题时容易情绪低落、心中困惑迷茫、找不到方向的学生点亮一盏灯,使学生明白:遇到问题,不要沉溺于伤心与恐慌中,只有静下心来,调整对事情的看法,冷静思考,才能让事情有转机;有些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在“情绪ABC理论”中,爸爸的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玲玲就是在爸爸这番话的启发下,改变了“画被弄脏是一件糟糕透了的事情”的看法。正是因为玲玲做出了改变,才有了后面的行动与结果。

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爸爸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小组讨论:从爸爸的话里你读懂了什么?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教师用课件展示描写爸爸的句子(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对课文进行品读、讨论,从爸爸的话里总结出了两层意思:第一,遇到事情变得糟糕的时候,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冷静,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弥补;第二,我们在生活中要端正态度,不能把暂时没有做好的或者不小心做错的事当作坏事,因为好坏是可以随着我们的心态而转变的。

学生经过讨论、汇报,再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逐渐明白:遇到问题时应尽量往好处想,要有积极的看法;正确的信念,对解决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品读句子,体会玲玲的情感,把课文中的思想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通过有感情朗读,学生将玲玲的情感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此时,情绪管理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在联系生活谈感受中巩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由此可见,“谈感受”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感受和心灵是密切相关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领悟课文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个人感受的过程,就是把课文中主人公的情感迁移内化,形成自己的心理感受的过程。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在教学《玲玲的画》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领悟课文道理后,鼓励学生谈感受:“你在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请试着回想你所遇到的那些坏事,可能当时你没有处理好,但现在冷静下来后,是否会想到让坏事变成好事的办法?这里我们所说的‘坏事是指做得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并不是指违纪违法之类的坏事。”这样的提问能顺利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学生纷纷发表看法:“有一次,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把我心爱的裤子弄破了,我大哭不已。妈妈让我冷静下来想办法。后来,我和妈妈从一件旧衣服上剪下两只小狗图案,缝在了裤子破的位置上。裤子变得更美了,完全看不见破洞,而且更耐磨了。”(师:你和妈妈的办法真是太好了,把坏事变成了好事。)“弟弟的出生让我很不高兴,我觉得这是一件坏事。他一出生,全家人就围着他转,都没人关注我。但现在我慢慢觉得这是一件好事。爸爸妈妈并没有因为弟弟的到来而减少对我的爱,我反而多了一个听我使唤的‘小跟班,多了一个好玩伴。现在我觉得有弟弟是好事。”(师:宝贝,老师为你点赞!你已经懂得了凡事往好处想。其实有很多事情是我们自己把它想坏了。内心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你总是往坏处想,坏情绪就会包围着你,好事也会变成坏事。因此,我们遇到问题时,只有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往好处想,心平气和地面对,才能更快走出困境。)“我在上一次数学测试中得了79分,我难过极了。我觉得这是一件坏事情。现在我却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它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乘法口诀不过关。我会有目的地补这方面的知识。”(师:宝贝,你太棒了!你已经懂得反思自己的情绪,做到了把事情往好处想。其实一时的成绩差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能帮我们找到学习上的漏洞,经过努力一切都来得及。)

学生们津津乐道,教师相机点拨。从中,学生学会关注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觉察自己、接纳自己。此外,本环节还能帮助学生提升自愈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协调与自己、他人、社会、环境等关系,面对问题时能及时感知并掌控自己的情绪,迅速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

五、在课堂总结中升华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总结不能只停留在回顾课文、归纳总结新知识、加深学生记忆的层面,还应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课堂总结散发光彩,起到提炼升华、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玲玲的画》一课的课堂总结可这样进行:“今天我们学习了《玲玲的画》,老师相信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难题也能像玲玲一样,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让坏事变好事。从古至今,许多名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今天老师送给大家几句名人名言(如图1)。这些名人名言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不惊不慌,沉着应对,积极思考。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把它记在心里!”

名言警句简洁有力,意旨深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用名言警句对课文进行总结,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能滋养学生的心灵,让美好的信念根植学生心中。自然而然,情绪管理教育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六、在课后延伸中加强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教育教学息息相关。从小学语文教学角度出发,结合现有材料,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之路,能为小学语文教学赋予更深远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像《玲玲的画》这样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课文不在少数。许多课文都蕴含着不同的心理教育元素。例如:低年段的《我是一只虫子》《大象的耳朵》是很好的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心理辅导素材;中年段的《掌声》《陶罐和铁罐》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与小伙伴友好相处,诠释人际交往的真谛;高年段的《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落花生》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爱,正确面对批评,理性对待别人的评价……课程改革倡导语文阅读教学以文本和教学目标为基础,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强化学生的横向思维,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教师通过拓展延伸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平台,能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胸襟和眼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得到了加强和持续性发展。

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用这样的结语激发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同学们,老师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收获满满。从古到今,通过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故事不胜枚举。今天老师给大家推荐几个小故事,请大家课后读一读相关文章,看看主人公遇到困难时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心怀积极的信念,开动脑筋,把问题解决好的。”同时用课件出示推荐的文章《塞翁失马》《田忌赛马》《草船借箭》《国王和大臣》《聪明的小羊》等。

向学生及时推荐课外读物是巩固学生学习热情的好办法,它能有效延伸學生的学习热情。一个又一个小故事,一遍又一遍地洗涤着学生的心灵,延伸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心理体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贷。语文教师应具备融合教学的意识,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认知及情感发展需要,自然巧妙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0(6):16-18.

[2]吴玲云.让心灵之花在课堂中绽放: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界,2021(38):77-78.

[3]施刘君.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12):89-91.

[4]汤会喜.ABC理论助孩子快乐成长[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7):66.

[5]曹政.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5):120-121.

[6]南根喜.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1(3):96.

作者简介:石声美(1973— ),广西浦北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