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例谈

2023-06-20 23:46王向嵘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习作单元读写结合作文教学

【摘要】本文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为例,论述开展读写结合的方法,包括:把握作文单元特点,梳理写作方法;分层搭建支架,以读促写;关注教材文本特点,找准读写切入点。

【关键词】作文教学 读写结合 阅读 习作单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0-0114-04

小学三年级是学生学写作文的起步阶段。降低写作教学的难度,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写作自信心,是三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如何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出发,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呢?教师应结合本年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挖掘教材中蕴藏的读写结合训练点,搭桥铺路,使阅读与作文产生关联,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作文教学资源,所选阅读篇目重视阅读积累,增加了阅读与作文的关联性,形成“小练笔、大作文、作文单元”三者紧密结合的体系,改变了以往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本文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为研究对象,从本年段学生学习思维特点出发,深度挖掘适合他们的读写结合训练内容,并设计各种形式的练笔,如从不同角度揣摩文本、仿写课文句式、补写课文空白、续写故事等,有意识地把阅读与作文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把握习作单元特点,梳理写作方法

从三年级开始,教材增加了一个自成体系的习作单元,其由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单元习作等板块组成。这些板块的习作训练内容层层递进。

(一)精读课文重在“导法”

精读课文直接指向表达,强调从阅读中习得写作方法,增强学生的语用意识,再通过“口头交流回顾—小练笔—例文引路”的形式,使阅读与习作进一步融合,体现由读到写、由扶到放的设计意图。正如语文统编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先生所说:“教科书的编排意图是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引导语文教学更加关注表达。”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帮助学生获取习作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其习作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在选文上,该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很有代表性,一篇写动物,另一篇写植物。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往往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教学时教师要有指向习作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精读课文中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从中习得多样的观察方法。学生通过对比学习这两篇课文后发现,观察动物与观察植物是有区别的:针对动物,着重观察外形特点、动作、生活习性;针对植物,着重观察植物生长的细微变化。比如,《搭船的鸟》一文中作者细致观察了翠鸟的外形及捕鱼的动作,课后习题重在引导学生学习“用几个连续动词描写翠鸟捕鱼动作”的表达方法。《金色的草地》课后题引导学生发现多样的观察方法。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我”观察到的场景;第二题以补充内容的形式对“草地在一天中颜色的变化”进行回顾梳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第三题在学生习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创设了观察向日葵、含羞草的情境。教师可借助图片或视频展现向日葵、含羞草的变化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植物的有趣变化,使学生体会到细致观察带来的乐趣。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题均直接指向“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单元习作要素。在学生学完习作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之后,教师可趁热打铁,适时布置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进行观察,如观察夜来香、睡莲、含羞草等变化鲜明的植物或小猫、小狗、小鸡等身边熟悉的动物,使学生将阅读的收获迁移运用于自我表达。

(二)“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指向学以致用

“交流平台”联结精读课文和后续的练习。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回顾课文,总结出“观察要有顺序、有重点”“要动用多种感官”等方法,使学生养成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的习惯。教师应特别强调观察时的耐心,保证观察时间的持续性,使学生能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发现,进一步认识到“留心观察”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初试身手”是让学生小试牛刀,运用习得的方法练习表达,为习作做好铺垫。如教材提供了蜗牛和杧果两个观察对象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这两个对象都是学生生活中熟知的事物,使学生有话可说:可以从蜗牛的样子、爬行动作、生活习性等方面谈观察发现;可以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方式对杧果进行介绍。在具体情境中,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方法练習表达。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师还可以另外设计片段练习,如观察杨桃、蚂蚁、小猫等。这样的写作训练建立在学生愿说、乐说,乐于分享观察的基础上,并对学生观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点评、指导,为学生顺利完成单元习作打好基础。

(三)习作例文侧重培养学生习作修改能力

习作前的指导重在得法,习作后重在引导学生对照例文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提升自我表达能力。本单元的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和《我爱故乡的杨梅》,在观察方法和表达上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有助于学生打开作文的新思路。例文以课后题和旁批的形式,提示和启发学生观察的新视角。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我”家小狗的叫声才会如此丰富。通过例文学习,学生获得了一个新的作文知识——写观察发现时加入自己的推测是多么有趣!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例文时,教师不应面面俱到,而应挖掘这篇例文当中能够体现作者连续观察的资源,紧扣展现出来的变化元素和关键语句,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的变化来写的,学习怎样动用看、摸、尝、想等感官进行观察,丰富观察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观察所得不是一蹴而就的,持续地观察才会有所发现。因此,教师可以将观察任务前置,为观察活动留出足够的时间。如在学习完第一单元作文后布置观察任务,这样学生就可以运用刚学到的写日记的方法记录观察所得。学生有了观察积累,再通过习作单元的整体学习,就能顺利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从阅读走向写作实践,学以致用,就不再对写作产生畏难心理。

二、分层搭建支架,以读促写

在引导学生习得言语表达方法、积累语言范式之后,教师还需要搭建合适的支架,让学生在表达实践中获得写作经验,实现表达方法的自我转化。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搭建写作支架引导学生由“读”到“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阅读和作文之间的关系。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教师可根据单元阅读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和习作要求“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所形成的“由读到写”的学习路径,开展支架式阅读与作文教学,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搭设支架帮助学生领悟表达方法,以课文的典型段落作为习作模仿范例,使学生有章可循、有例可依,降低写作难度(如表1),促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将阅读收获迁移运用于自我表达。

表1所示的教学支架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本单元应教会学生哪些阅读知识和习作要点,分解细化较为复杂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开展阅读和习作练习,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关注教材文本特点,找准读写切入点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读写结合点体现在方方面面,如精读课文后的习题、小练笔、表达方式别具一格的课文、课文中的“留白”等,大到思想内容、谋篇布局,小到遣词造句、标点符号,都可作为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设计练笔活动,设计“到位”却不“越位”的读写训练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利用课后练笔引导学生迁移运用

课后练笔为学生由读学写提供了知识迁移的机会。例如,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一课的小练笔要求学生围绕一种听到过的“美妙声音”写几句话,教师可通过播放鸟儿的叫声、厨房里发出的声音等帮助学生拓展想象,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生动语句,用拟声词、拟人手法等进行表达,搭建支架:“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喜鹊在枝头__________(拟声词)地唱起了歌,布谷鸟在田野_________(拟声词)地叫着,催人们快快播种,_________。”引导学生写出声音的丰富鲜活、妙趣横生。《花的学校》一文的后面有这样一道读写结合训练题:“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请你照样子写一写。”题中提供了情景支架“清风一吹”“蝴蝶一来”,教师在指導时,需要关注的重点是拟人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赏析和评价课文语言,弄清楚雨和花儿之间的联系。除了课后题的例句,教师还可以多设置几个情景支架如“小鱼一来”“太阳一照”“蜜蜂一来”“小鸟一来”“月亮一来”时花儿们摇摆欢迎的姿态,让学生运用拟人句把它们和花儿们之间的关系写下来。学生如果能顺利完成,教师就可以拆除支架,让学生发挥想象,试着写一写其他情境下花儿的姿态。这样的习作练笔结合课文内容,把作文训练融入阅读教学,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实现了有效迁移。

(二)依托课文结构仿写

文章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是一篇文章的“骨架”。教材中常用的文章结构主要有总分结构和并列结构,同时需要考虑的还有与之相关的写作顺序。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总—分—总”结构的写景散文,先总述小兴安岭是树的海洋,再分写四季景物,最后总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重点梳理课文结构,为结构仿写做准备。《美丽的小兴安岭》也是典型的按时间顺序写的文章,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植物、动物的特点,教师可结合课后选做题“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写一段话和同学交流”,让学生选择一个季节,按照一天中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或“总—分—总”的结构来描写。这样,学生不仅能活学活用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而且能进一步巩固对课文结构的认识。

(三)体会语言练读写

语言仿写指的是模仿课文中用得好的语句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课文中有特色、表达巧妙的词语、短语、句子、片段等,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课文中有很多好的句子,有的形式巧妙,有的语言优美,有的善用修辞,有的巧用标点,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些训练点开展读写结合训练。

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从多角度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秋天。课文第二自然段选材新颖、构思巧妙,描写了黄色的银杏树、红色的枫树、金黄色的田野、橙红色的果树和五颜六色的菊花。在作者笔下,这些色彩都是秋雨用“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染成的,秋天的自然现象被作者描绘得活泼生动。教科书抓住“秋天的色彩”这一素材,在课后设置了一道习题:“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小的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场景,如果园、树林、田野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进行想象,再仿照课文中的例句学写语句。可以用填空的形式进行梯度训练:“它把_________给了柿子,_________的柿子像__________________,你挤我碰,带来了秋天的丰收。”“它把_________ 给了苹果,_________的苹果像__________________,笑啊笑啊,送来了秋天的香甜。”

又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歌用词优美,想象丰富。作者运用“唰唰”“口瞿口瞿”等拟声词将秋天的声音具象化,运用“大树抖抖手臂”“秋风掠过田野”等拟人手法让画面有了动态的美感,凸显秋天的神韵和活力。诗歌第一、第二小节结构相似,都是先发出“听听,秋的声音”,接着聚焦某一事物的动作,然后以拟声词具象地描绘声音。教师可结合本课的语言特点,巧设仿写训练点:“听听,秋的声音,树叶_________,_________(拟声词),是__________________。”“听听,秋的声音,稻穗_________,_________(拟声词),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由读到写的仿创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对语言丰富的表达形式有了新的体验。

(四)预测课文发展,合理续写

续写是从原文出发,循着原文的思路,对原文进行延伸。通常从文章开头或前半部分,将文章补充完整,或者从文章的结尾开始接续下去。从故事情节发展来看,续写是对原有情节的延续;从语言表达来看,多少有些模仿的意味。续写要求学生对原文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发展脉络和文章旨意等准确把握,熟悉于心;要求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重温学过的文章,唤醒或深化对故事中人物和情节的想法和体会,进一步熟悉故事架构,展开想象并进行合理推测,充分考虑原文和续写之间的内在关联和逻辑性,从课文结尾处生发出后续的情节;要求学生续写时做到“续点”准确,即主要人物一致、人物个性统一、叙述人称不改、中心事件不变,既不能另起炉灶写成另一件事,也不宜变更主题思想。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是一个阅读策略单元,单元的主要阅读任务是“猜测与推想”,习作目标是“尝试续编故事”,教师应将此作为一个整体,在整个单元的关照下开展读写结合训练。第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本单元的精读课文,从课文的标题开始,一直到课文的结尾,在每一个关键情节的旁边都设计了指导学生进行“猜测与推想”的批注(如表2)。

这些批注对学生来说是学习如何预测的支架,该精读课文的作用就在于通过示例,引导学生顺着情节发展的轨迹对后面可能会发生的情节进行猜想。例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在课文的标题下面就提出“读下面的故事,一边读一边想: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课文在最后以省略号结尾,在课后又通过问题“故事还没有结束,你认为后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为什么这么想?”引导学生对故事的后续进行猜想,并让学生给出理由。这其实是教材编写者希望学生掌握“猜想和预测要合理”这一学习要求。同样,略读课文《小狗学叫》在标题下也提出猜想的要求:“读故事,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想一想:故事的结局可能是什么?”同时,提供了三种结局的可能性,重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不局限于一种结局。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体现了故事性强、脉络清晰的特点,故事中前后几处情节相似,使得续写的难度降低,便于学生进行练习。

(五)补充型读写结合

补充型读写结合,即“补白”,是对课文中“留白”的部分进行补充。“留白”是书画艺术创作的专有名词,是指創作者在书画作品的艺术创作中,为了让作品画面更精美、章法更协调而有意留出空白,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很多课文都出现了“留白”。课文中的这些“留白”,往往“无声胜有声”,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时留下想象的空间,拓展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作者省略或者含蓄表达的部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将其进行补充,将有助于学生提升读写能力。

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灰雀》一文有一道课后习题:“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这其实是引导学生对列宁和小男孩对话后的“留白”进行补白,使学生通过想象调动内心丰富的情感体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及爱护儿童的品质。

语文教材选文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来源,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展读写结合训练,引导学生理解并仿写,以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先云.课程观引领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3):78-87.

[2]施茂枝.这样教写作不难:基于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写作教学序列与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唐翔.中小学教科书插图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2010(34):70-72.

[4]孙传云.作文单元解读及其教学策略[J].小学语文,2021(12):10-13.

[5]吴忠豪.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写在《小学语文名师文本教学解读及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用书出版之际[J].小学语文教师,2018(Z1):20-23.

作者简介:王向嵘(1971— ),广西横州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习作单元读写结合作文教学
聚焦“观察”,学习表达
“依标扣本” 精准教学
整体观照 立体架构 有序推进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