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秋瑾
【摘 要】时代的变迁对校外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时代儿童成长环境的巨大变化,促使我们要重新认识校外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特殊意义,进而不断推进顶层设计、课程研发、学习变革、资源运用等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需求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因而,掌握时代脉搏,让校外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更有效,是校外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多样化 立体化 个性化 联盟化
随着时代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全面发展对儿童未来成长、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文件,都明确了时代需要特色课程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校外教育的育人属性也决定了它的发展是基于国家政策的主导并受学校教育影响的,校外教育课程变革必须适应当下教育发展的新需求。
一、聚焦立德树人,多样课程浸润童心
“最寶贵的东西给予儿童”是宋庆龄儿童教育思想的内核。在世界格局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文化软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
(一)沉浸式红色种子课程,厚植家国情怀
培养厚植家国情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校外教育使命所在。针对当前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陈旧、排斥学习心理等实际困难,我们积极发挥校外教育活动育人的作用,坚持抓住微小的切入点,以沉浸式的项目学习方式,用学生喜欢的表现形式,深入浅出、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承实践。
“我愿是一颗红色的种子。”PBL特色课程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确定学习方案,开展寻访体验活动,通过身边的共产党员永葆初心、牢记使命的动人故事发现平凡之中孕育着的伟大精神;用自己喜欢、擅长的形式对党员的经历和故事进行记录、表达和创作,萌发对党的深情和向往。沉浸式的课程学习体验,提升了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思想。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悟真理,红色种子课程深入人心。
(二)体验式非遗国粹课程,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需要我们弘扬并传承。在实践中,我们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独特内涵而深受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作为课程研发主要内容,因地制宜地开设“江南丝竹”“古琴”“麦秸画”“篆刻”“剪纸”“昆曲”“评弹”“茶艺”等非遗体验课程。在试一试、听一听、做一做等多样活动中积极构建亲子体验课程,感受文化魅力;组织学员走进剧院、纪念馆、工作坊等场所聆听并感受国粹艺术美,增强文化自信;依托多样性活动推进传承发展计划,提供多元展示舞台让非遗特色课程“活”起来,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三)创生式节日文化课程,弘扬时代新风
人们思想意识与风俗习惯的改变是根据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渐变的过程,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要与时俱进。我们聚焦节日文化的内涵与时代发展的融合、与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学习实际的融合,围绕“我们的节日”开设民俗文创系列特色课程,带领学生在不同的节日文化体验中走进现代生活。在实践中,我们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习、文化传承、亲自体验、劳动实践融为一体,用美美与共的方式进行创意表达。例如,结合二十四节气,联合播音课程和摄影课程,开展的有声读物和摄影的融合创造性的共生节日文化课程,将最动听的声音和最美的图片有机结合,美美与共传承文化。坚持文化创生特色课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活动体验和文创实践中传承文化,弘扬时代新风。
二、紧扣核心素养,课程体系满足需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学生发展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也决定了校外教育特色课程的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兴趣,构建丰富、多元、与时俱进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求。
(一)多元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立体化的特色课程建设不仅是资源开发与教学过程的连续统一,而且是信息、文化环境与课程教学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渐进发展的过程。我们发掘地域资源“娄东文化”文脉来打造特色课程矩阵,发展了娄东少儿书画、晓邦少儿舞蹈、健雄少儿科创、扬帆少儿音乐、弇山少儿媒介素养、阳光少儿体育六大特色课程中心,搭建了课程的结构化,彰显了不同课程的独特价值,满足了学生发展多样化核心素养的需求,为特色课程研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梯度课程,促进能力纵向发展
立体化的课程是从课程教学过程的一体化和连续性的整体出发来考量的。特色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我们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启蒙班、初级班、高级班的梯度发展层次,制订能力培养的纵向发展目标。例如,我们有针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启蒙课程,学生可以在这里体验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再由教师向家长进行学习评估,帮助家长更好地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相关艺术课程。在科技创新板块,我们建立了1+1机器人、未来工程师、智能机器人、无人机课程等序列化课程体系,为学员的成长搭建成长通道。
(三)综合课程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课程应该是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课程内容,通过人与情境的融合相连接、互打通。例如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打破常规的学科界限,融合文学、艺术、信息技术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以特色鲜明的新媒体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通过项目式学习进行任务驱动,探索不同学习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发展关系,结合多元评价见证学员的成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关注学习变革,未来课程助力成长
在特色课程的研发中,我们关注学习方式变革,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研发“云上”课程、定制课程、“行走”课程等促进学生成长与跨越式发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云上”课程,促进学习智慧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根本的变革。在社会智能化发展背景下,人与知识进行情境化交融的智慧化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因此,我们积极投入“云上”课程的研发,优化学习过程,突出主体,以全新的学习方式将课程与技术进行深度融合,让学习更加智慧化。“云上”课程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真正完全突破时空限制的全方位互动性学习模式,学生可以便捷地获取个性化的网络课程资源。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选择性地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方便、系统地将课程内容整合起来,认清事物的整体样貌,探究复杂的本质。
(二)定制课程,实现成长个性化
指向未来的个性化发展特色课程应该是满足学生不同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未来课程。个人定制的方式以更加合适的样式呈现给学生。我们通过大数据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更精准地对接学生的学习,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育。学生根据已有课程和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定制化课程。“未来之星”系列课程依据学生需要构建了具有定制化和特色化特征的发展课程,为学员缔造了工程师、艺术家、园艺师、美食家、文学家的大师班课程和集训营。针对个性化需求,設置专属的课程服务,进行生涯规划,让定制课程更具能动性和创造性,能丰富学生的真实体验,使学生的自主选择变得更有意义。
(三)“行走”课程,推动教育终身化
基于发展理念,我们倡导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师生一体化成长培养机制,推行“行走”课程。例如,在“娄东飞燕”特色课程中,我们建立三级孵化模式,在联系生活主动探究的全过程、各阶段,教育都做到实践浸润体验,实现了课程价值的有效对话。我们以“娄东印象”为切入点抛出问题,引导学员们围绕家乡的发展与变化进行项目化主题学习。大家围绕“对谁讲、讲什么、怎么讲”开启讨论研究,通过参观、查阅资料、撰稿、展示等多种方式自由表达呈现学习历程与不同的认知理解。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和多元化学习主体,让每个人都成为学习者,人人都是主讲者,增强了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成果的意识,有效地增强了其课程学习价值认同感,使师生都获得学习与成长的体验,更好地理解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四、聚力战略联盟,项目课程创新发展
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强联盟建设,实现资源整合、优化过程、创新发展是课程品牌化的关键因素。依托联盟发掘地域教育优势,探索多元合作是校外教育特色课程创新发展的突破口。
(一)夯实文化基础,推进项目课程品牌化发展
教育需要合力,夯实区域文化特色基础,推进适切的特色课程项目,能有效实现特色课程的品牌发展。实践中,我们发掘“现代舞吴晓邦”家乡文化资源,建立了区域化的晓邦舞蹈基地,由政府免费提供舞蹈培训、活动场所,保障扶持特色项目的物质条件,构建了所在镇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学校舞蹈教育联盟,全面实施层级式校本课程。活动中心聘请专家担任项目顾问指导项目运行,委派舞蹈项目负责人全面监管运行培优课程,特招舞蹈专业人才进行专业指导。适切的项目实现特色课程品牌化发展,使课程更具有持久发展力。
(二)发掘场馆资源,实现项目课程专业化发展
整合社会场馆资源及专业指导力量,能有效提升区域内青少年实践活动的层次与水平,实现课程项目的专业化发展。我们推进“馆校”合作项目,采用专家引领模式,依托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为青少年创新培养奠定扎实基础;与博物馆共建“乘风破浪探秘”项目,激发学生探究人文历史的兴趣爱好;与美术馆合作共建“艺术空间”项目,拓宽学生艺术探究的视野,提高其艺术品位。
(三)依托社区实践,实现项目课程社会化发展
课程社会化实践既可以促进个人价值实现,也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项目特色课程实施时,我们充分依托社会实践,建立多元化社区教育联盟,构建以“成长频道”为中心的社区项目特色课程体系,开发了“道德讲堂”“文明实践”“科普文艺”“调查探究”等多个主题领域,多层次创造展示平台,强化课程学习成效,有效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成长,实现课程社会化发展。
把握时代脉搏,让校外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更有效,是深化校外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也是优化校外教育管理、丰富校外教育内涵、提升校外教育品位的重要举措。校外教育只有不断提升特色课程的创造力,才能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高品质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