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生活意蕴

2023-06-19 19:49:30崔聪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中国式现代化

崔聪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国家发展的现代化,更是关涉人民美好生活的现代化。从历史层面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内含追求“温饱型”“小康型”以及“幸福型”美好生活的价值向度。从理论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深层主题,激发美好生活的主体动力;以变革社会生活为内在追求,符合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以超越资本逻辑为显著特征,构筑美好生活的现实根基;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奋斗目标,契合美好生活的发展逻辑。从现实层面来看,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彰显了建构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美好生活;历史洞察;理论审视;现实彰显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3)03-0055-07

现代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不可否认,现代化发端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然而人类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却不只限于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其中移植西方的政治体制、文明形态以及工业化模式等曾一度被视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唯一路径,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确立则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轨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创新和完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就其自身特质来说,深刻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构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价值追求,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深层原因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2。这一科学论断更是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与美好生活具有突出的内在关联。因此,笔者尝试从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维度整体性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美好生活意蕴,以期为深入和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一种新思路。

一、历史洞察: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内含追求不同层次美好生活的价值向度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并不是照搬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而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然经历了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22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探索过程,同时也是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的实践过程,其中内含不同时期追求不同层次美好生活的价值向度,始终贯穿着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不懈奋斗为人民群众谋求美好生活的历史脉络。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追求“温饱型”美好生活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是一种“温饱型”美好生活。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曾长期遭受着来自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和国家积贫积弱。新中国的成立则为中国人民获得解放、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然而新中国所面临的是“一穷二白”的局面,特别是对于刚刚走出旧社会战乱状态和生活困境的人民群众来说,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成为当时美好生活的时代内涵和集中表达。因此,从本质上来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美好生活是追求温饱的美好生活,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初层次美好生活。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积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探索,努力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温饱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尽快将人口多、底子薄的传统农业大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工业国,成为当时党面临的重要任务。毛泽东提出:“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2〕在此期间,我们党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始探索以“五年计划”的方式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科学规划,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周恩来指出:“如果我們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3〕随后,党进一步完善“四个现代化”的内涵并且制定和开始实施“两步走”的战略规划。经过一系列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和探索,旧中国留下的“一穷二白”落后面貌得到了根本性改变,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式开始,同时也实现了人民群众追求温饱的美好生活愿望,为开启更高层次美好生活追求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小康型”美好生活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是一种“小康型”美好生活,是中国人民在满足温饱之后追求更高层次物质文化需要的自然进程。邓小平对此曾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4〕“小康之家”是极具中国特色和文化底蕴的词汇,既将我们开启的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现代化区别开来,同时又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即实现小康生活。“小康型”美好生活所追求的是一种介于温饱生活和富裕生活之间的发展阶段和生活状态,就其存在样态来看,不仅有物质生活的改善,更包含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因此其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美好生活。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致力于“小康型”美好生活的建设,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布局和实践,使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迈上新阶段。为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于是,以建设“小康社会”为初始任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启新征程。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小康社会”的美好生活新目标和新意蕴。之后,党的十四大号召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在党中央的科学部署和正确领导下,到20世纪末我国基本完成了既定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五大探索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适时提出了“新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建设美好生活的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路径。党的十六大则深刻指出,紧紧把握住发展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5〕。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是现代化的内在要义,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建设更加全面和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现代化目标。由此可见,实现“小康型”美好生活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考量。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现出无比的优越性,这也为开展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幸福型”美好生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是一种“幸福型”美好生活。这一层次美好生活所关注的是更加全面、立体和高品质的幸福生活体验,不仅有物质的富足,同时还有精神的充盈;不仅是个体生活的富裕,更是全体人民群众生活的共同富裕;不仅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美好生活环境,更意味着主观层面“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6〕45。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内在意蕴实质指向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升级,以及对于国家更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殷切期望。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这一奋斗目标,持续开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产生了诸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6〕27。党的二十大则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于人民的更高層次美好生活向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深入发展和创新。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带领中国人民开展精准扶贫,历史性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同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质升级,这正是中国共产党聚焦新时代美好生活,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发展这一主题的鲜明体现和实践证成。

二、理论审视: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本质追寻,其中蕴含深刻的理论内涵。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国家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有机统一,注重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为主题变革社会生活,强调在超越资本逻辑中开展现代化道路探索,并且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奋斗目标,从而使得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深层主题,激发美好生活的主体动力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标识。从显性层面来看,现代化具有工业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等一系列指标呈现;从隐性层面来看,现代化则指向人类自身的内在变革,即人的现代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7〕。所谓人的现代化,指的是“人从依赖性走向独立性的过程”〔8〕,是人在生存上不断获得自身解放以及在发展上不断获得主体独立性的过程。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裹挟下人的生存和发展危机频现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人本逻辑”的现代化,是对于表现为动物化和物化的人的异化状态的否定和批判。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深层主题,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解放。具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突出人民主体地位,不仅将人民的主体需要和主体愿望作为其自身发展的目标指向,同时也将人民的主体实践作为其自身发展的强大力量。因此,从本质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使人的主体性得到确证和释放,从而激发了人民追求和建设美好生活的主体动力。美好生活是一种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生活期待,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能够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对于自身发展和需要的主体意识,从而形成强烈而鲜明的美好生活向往。与此同时,“人民是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创造主体”〔9〕。建设美好生活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事业,更是人民群众不断追求自身自由与解放的现实行动。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本”和“依靠人民”的现代化,能够引导人民群众在劳动和自觉奋斗中创造现代化美好生活。

(二)中国式现代化以变革社会生活为内在追求,符合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10〕。所谓“生活”,指的就是社会生活。因此,从微观层面来看,只有通过变革社会生活并使其逐步走向美好化,才能真正实现基于人民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而从整体层面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包括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同时也包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这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动态过程,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追求。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了人民”的现代化,这就决定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聚焦于改进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社会生活,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一基础思维出发开展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因此,变革社会生活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追求,正是在这一内在追求的引导下,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不断超越和摒弃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无益于人民发展和幸福生活的因素,并从中获取实现自身创新发展的现实道路。这正与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相符合。新时代美好生活“旨在从根本上改变人之生活异化的图景”〔11〕。异化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主体性丧失、幸福感缺失以及意义世界荒芜的生活状态,其存在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与美好生活所追求的包含富裕、民主、和谐、绿色等多维属性的理想生活方式背道而驰。中国式现代化变革社会生活恰恰体现出否定异化生活方式以及弘扬科学生活方式的内在逻辑,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美好生活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活,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三)中国式现代化以超越资本逻辑为显著特征,构筑美好生活的现实根基

肇始于西方的现代化本质上是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强烈而持久的社会变革。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够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在不断反噬着资本主义社会,悄然加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撕裂以及资本主义的没落。不可否认,中国式现代化涵摄于一般性的现代化范畴之下,具有技术进步、城市化发展等现代化的共性特征。然而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的翻版,而是“一条破旧立新、内在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既充分享受资本‘文明又摒弃资本‘祸害的现代化新路”〔12〕。中国式现代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超越了资本逻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超越资本逻辑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产生诸多良性效应,为创造美好生活构筑了现实根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现实、具体且多元的,而如果整个社会因资本负面效应而处于价值分裂、利益纷争、阶层冲突以及生态恶化的混乱境况之中,那么美好生活得以形成的社会基础就不复存在,更谈不上创造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中国式现代化既充分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同时也为规范资本发展设置了“红绿灯”,从而避免了因资本无序扩张而产生的对抗性社会矛盾,创建了美好生活所必需的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与此同時,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资本逻辑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在于其“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并以人民利益为最终的价值归宿”〔13〕。这就使得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并不是借助资本的力量为某个特殊群体创造财富和利益,而是要将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从而使得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有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

(四)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奋斗目标,契合美好生活的发展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持续创新和永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其凝聚了党实现民族复兴的初心使命,贯穿于党探寻民族复兴的奋斗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其途径就是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解决一个个具体矛盾,逐步实现民族复兴。这正与美好生活发展的内在逻辑指向相契合。首先应当明确的是,美好生活并不是既定的和具体的生活质量标准,而是现实生活体验与未来生活理想的结合,是阶段性、发展性和未来性的统一,是在不断满足多元生活需要中所要达到的更加理想的生活状态。其次应当指出的是,美好生活是“从社会整体面相来描绘的大多数人的生活存在状态”〔14〕,是对于整个民族获得更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因此,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美好生活鲜明的发展逻辑指向,美好生活的每个阶段性发展都在为民族复兴奠定基础。持续创造美好生活与奋力实现民族复兴具有一致性,二者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可以说,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创造出一种具有变革意义的“应然的”整体性美好生活,这是较之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生活更美好、更合理、更高级也更具中国特色的未来生活方式。

三、现实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为建构新时代美好生活提供有效路径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本质遵循。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本身就是为了建构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包含推进共同富裕、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为建构新时代美好生活提供了有效路径。

(一)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中建构新时代美好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以及建构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5〕,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国共产党的这份初心和使命不会改变,带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不会改变。从历史层面来看,我们党在不同时代都致力于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为中华民族谋求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所在。从中国共产党自身属性来看,毛泽东明确指出,“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16〕。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17〕。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不仅能够密切联系群众,还能够通过设定符合人民理想和时代需要的发展目标广泛发动群众。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既能够在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过程中,有效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能够切实保障现代化建设的“人民向度”和“人民立场”。与此同时,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切切实实将党的领导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时刻铭记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关乎现代化建设成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途径建构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发展目标。

(二)在推进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建设中建构新时代美好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22追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价值目标,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以及“超越资本逻辑”发展思路的现实要求。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劳动和互助而最终达到的普遍富裕的状态,其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具有的共建共享鲜明特色,是自觉规避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中贫富两极分化困境的战略部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基础上,党中央于2021年在浙江设立共同富裕示范区,着手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一步。建构新时代美好生活必须也必然要推进共同富裕。从美好生活所涉及的人群范围来看,我们所建构的美好生活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美好生活,而是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必须建立在全体人民共富裕基础之上。从美好生活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来看,我们所建构的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富裕的美好生活,更是整个社会充满公平正义与和谐因素的美好生活,这更需要通过共同富裕予以实现。由此可见,推进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建设本身就是在建构新时代美好生活。

(三)在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建设中建构新时代美好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22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过度渲染资本利益扩张和物质财富增长,忽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精神世界建设,最终造成了整个社会的精神荒芜、物欲横流和价值撕裂。中国式现代化则强调经济发展与精神信仰和理想信念培育的协同推进,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和全面性,最终形成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截然不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价值追求,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核的人类现代化发展新道路。正因为如此,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仅能够带来经济发展和物质富裕,而且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的精神充裕与和谐稳定,这正是建构新时代美好生活所必然指向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从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深层内涵来看,美好生活既有物质生活之基,亦有精神生活之魂,人们在物质生活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满足之后必然会去寻求精神世界的充实,即更加有意义的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8〕9。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发展和精神文明创建的协调性,注重发展社会民主法治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而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四)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中建构新时代美好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23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且带来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与西方国家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超越西方国家“征服自然”现代化发展范式的人类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会重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会为获取短暂的经济高速发展而不顾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撕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8〕360,这深刻揭示出自然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以及国家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与此同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探寻在维护二者的和谐状态中开展现代化建设。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必然离不开美好的生态环境,这是人作为自然界存在体所具有的基本生存认知。如果人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是被破坏的,甚至由此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那么即使再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再充裕的物质财富也依然难以使人们获得美好的生活体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19〕中国式现代化是尊重和敬畏自然的现代化,是走绿色之路的高质量现代化,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优美”与“美好生活”的相互辉映。

(五)在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建设中建构新时代美好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23西方国家现代化是“資本逻辑”统摄下的现代化,而资本又具有不断寻求增值和扩张的本性,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史充斥着战争和掠夺。某些西方国家更是依照所谓“国强必霸”的惯性思维对中国的崛起指手画脚,极力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和平中谋发展以及在发展中促和平的现代化,中国不侵犯他国利益,尊重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道路选择。中国的现代化不依附于他国,更不会掠夺他国,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征程。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兼顾人类命运和世界发展,追求互利共赢,反对为一国发展而欺凌他国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行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一带一路”实践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的最好印证。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对于维护人类和平与促进世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符合人民美好生活的长远和宏观期待。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不是封闭的和狭隘的,而是内涵“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观念,这就使得美好生活不断产生由近及远和由内至外的外溢效应。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全球化时代,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自然包含对于世界和平稳定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打破了“大国崛起”零和博弈的迷局,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建构新时代美好生活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

综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所创立的人类现代化新道路,其既具有现代化的一般发展规律,又具有现代化的特殊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外源式现代化,而是以本国国情和历史背景选择为根据的内生性现代化〔20〕。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超越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走出了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认知误区和实践雷区。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历史、理论与现实三个维度的梳理与分析,可以明晰中国式现代化内含丰富的美好生活意蕴。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初衷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式现代化和美好生活都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二者在理论上具有强关联性和深契合性。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系统策略则恰恰为建构新时代美好生活提供实践进路。总的来看,美好生活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至善目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和建设中的价值呈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是建设美好生活的具体化呈现。同时,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动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力量之源,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则是衡量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依据。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一个关涉人民美好生活的时代命题,追求美好生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生活就是美好生活。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1.

〔3〕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1.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64.

〔8〕赵义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意蕴与价值追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01):5-12.

〔9〕尹杰钦,滕茜茜,聂 川.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依据、维度及特点〔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166-173.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11〕项久雨.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样态变革及价值引领〔J〕.中国社会科学,2019(11):4-24.

〔12〕孟庆龙.人的解放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4):13-21.

〔13〕张三元.中国价值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J〕.山东社会科学,2022(09):13-20.

〔14〕李建華.如何理解美好生活需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1-2.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8.

〔16〕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7.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89.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08.

〔20〕张占斌,王学凯.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优势、难点及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6):27-36.

责任编辑 徐 芳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02:18:59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美好生活”的路上,车是什么样子的?
汽车杂志(2017年6期)2017-06-08 23:48:49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为了美好生活: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差异与共生
道德与文明(2014年4期)2015-05-05 15:57:48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
党建(2014年9期)2014-09-24 21: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