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同富裕的三重思考

2023-06-19 17:20:06张建荣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

张建荣

〔摘要〕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富裕意蕴的多重性逐渐与现实照面,它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分阶段推进的渐进富裕,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彰显。为此,必须坚持党的領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为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引领,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显著的实质性进展。

〔关键词〕 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3)03-0048-0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142。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富裕意蕴的多重性逐渐与现实照面。深入解读共同富裕多重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价值探析和路径思考,对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共同富裕的内涵解读

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共同愿景,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时代体现。其蕴含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双重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分阶段实现渐进富裕,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等多重意蕴,科学回答了“何为共同富裕”“谁的共同富裕”“如何共同富裕”和“共同富裕缘何”等一系列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

马克思恩格斯在构想共产主义社会时指出,到那时,“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据此,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实现丰富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标识。所以,作为通达共产主义社会的时代任务,共同富裕既要求实现充裕的物质生活,又要求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142,这一简要而明晰的论断正是对“何为共同富裕”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

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的统一。一方面,充裕富足的物质生活可以为精神生活的丰富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3〕154。因此,人的解放与发展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只有当人的生活资料不再匮乏,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时,才能有精力和时间去进行精神方面的创造与提升,充分展示自身才能,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丰富的精神生活能为物质生活的更高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随着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满足更高品质物质生活需要成为社会发展下一阶段的目标,成为创造美好物质生活的新动力。由此可见,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不是非此即彼的孤立实现,而是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否则,任何一方的落后,都不是共同富裕的真正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仅致力于摆脱物质贫困以实现物质富裕,更重视摆脱精神贫困以实现精神富裕,最终团结带领人民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时代重任,破解了困扰全球的贫困难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概言之,实现物质精神双重富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追求,亦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应有之义。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体现在对充裕物质生活的追求,也表现在对丰富精神生活的向往。只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同发展,实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有机统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

(二)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坚持人民立场的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科学回答了实现“谁的共同富裕”这一人民之问。

在资本支配人的资本主义社会,富裕仅是少数资本家的狭隘特权,贫困才是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普遍写照。但在社会主义社会,富裕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中国共产党明确表示,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1〕142,要“坚持社会主义,不走资本主义的邪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5〕123。这是从资本主义社会汲取的经验教训,也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对其的超越之处。正如毛泽东对富强的精辟阐释,“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6〕。因此,共同富裕亦是“大家都有份”的富裕。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享有的发展成果是同等的,因为当前社会发展的有限性决定了“大家都有份”的差异性。具体来讲,共同富裕的“大家都有份”是覆盖全员且有“适当差异”的有份,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142,不是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程度的富裕。因而,一定要避免将“共同”与“同等”混为一谈。实际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强调的是发展成果的共享,即尽可能地让全体人民成为发展成果的惠及者、享有者,进而使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并非意味着每一个人所享有的发展成果都必须是完全“同等”、毫无差距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不同人群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可能齐头并进〔1〕147。这主要是因为,每一个人的富裕程度会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个人才能等主客观条件的不同产生差距。当这种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不仅不会造成两极分化,反而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因此,共同富裕的“同”是包含有适当差异的“同”,而非绝对相同的“同”。除此之外,相比整齐划一的“同等富裕”,平均主义是更容易陷入的另一个误区。马克思在批判粗陋的共产主义时曾指出,共产主义不是退回到低于私有财产水平的简单平均化状态。同理,共同富裕也不是退回到贫穷基础上的平均主义。平均主义是建立在贫穷基础之上的“共同”,其与建立在“富裕”基础之上的共同富裕有着本质区别。综上,实现“共同”的平均主义实质是共同贫穷,而非共同富裕。因而,“贫穷的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7〕,更谈不上共同富裕。简言之,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立足人民立场,科学回答了共同富裕的主体问题。在其看来,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狭隘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同等富裕,而是包含有适当差异的渐进富裕;不是为了平均宁可“开历史倒车”的原始富裕,而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真正富裕。因此,“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8〕,亦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这便意味着,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顺应历史潮流、满足时代所需和反映人民诉求的现实产物。基于此,只有坚持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方能真正把握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

(三)共同富裕是分阶段推进的渐进富裕

面对共同富裕这一时代难题,我们党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推动中国发展的共同富裕实现方案——“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9〕,科学回答了“如何共同富裕”的中国之问,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创新发展。

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分阶段推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创新方案,而这一方案正是依照当前生产力发展状况提出的科学对策。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决定了共同富裕实现的不同程度,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当生产力水平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可以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时,共同富裕则将由潜在的可能性转变为可能的现实性。但这一转变需要更高水平的生产力来推进,进而迈向新的发展阶段。而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又反过来产生了实现更高程度共同富裕的需求,于是更高程度共同富裕的实现就成为下一阶段的奋斗目标。这种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实现就是“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的运动图式。从实践来看,我国鼓励“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5〕166,然后在先富的带动和帮助下,促使落后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例如,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首先鼓励快速发展与富裕的重点地区,在其发展带动下,通过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战略大力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富裕。可见,我们党对共同富裕有着正确的认识、冷静的思考和清晰的规划,高屋建瓴制定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表、路线图,即“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9〕。总而言之,“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1〕143。对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共同富裕。当然,共同富裕的推进绝不是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的发展,而是涉及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各领域的发展,这样才能为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准备。

(四)共同富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富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要义,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奋斗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现目标。在人屈从于资本统治之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人被“当做既在精神上又在肉体上非人化的存在物”〔10〕171,置于遭受肉体精神双重压迫的悲惨境地,人的需要日益粗陋化、单一化和节制化,进而导致人片面化、抽象化、机械化发展。与之相反,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对人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不是“物化”的、“单向度”的人,而“是能动的、全面的人”〔11〕。为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发展目标,科学回答了“共同富裕缘何”的世界之问。

“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 〔1〕146,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關于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独到见解。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拥有“绝对的致富欲”的资本家将实现财富积累与促进人的发展置于对立位置,即其财富积累的实现是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这使得资本代替人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和重点。但实际上,推动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对立关系,而是一对相互协同发展的高度统一关系。换言之,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0〕189,即是人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2〕,这种更具多样化、更有难度的要求与人更高阶段发展的需求相一致。概言之,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这一需要不仅包含人民对实现充裕物质生活的期待,更有对实现精神、政治、生态、社会等领域充分发展的向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此提出,要争取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3〕7。

二、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在日益一体化、同质化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中,这一追求不仅造福着本民族的发展,更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曾深刻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悖论,即伴随着“物的世界的增值”而来的是“人的世界的贬值”〔10〕156。也就是说,劳动异化使给资本家创造财富的工人为自身创造着与财富相反的产物——贫困,进而使整个资本主义产生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相比少数资本家的“腰缠万贯”,贫困潦倒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普遍写照。就此而言,资本主义追求的富裕并非所有人的共同富裕,而是以牺牲他人富裕为代价的少数人富裕。这种富裕是私有制条件下不可避免的历史产物,私有制的存在必然造成贫富的两极分化,进而决定了资本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不可能性。而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社会,致力于使人人都将“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10〕710。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不再为统治阶级一方独有,而是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因此,相比追求少数人富裕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恰恰提供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能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等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14〕时,人们“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15〕。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共同富裕的特征体现。基于此,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

第二,共同富裕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6〕22。实现富裕是世界各式现代化的共同追求,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之处。虽然西方式现代化在现代文明的开启中具有一定的先行优势与积极意义,但其体现的是野蛮逻辑和资本逻辑,在为少数人带来财富和权力的同时,也为大多数人带来贫困和奴役。与西方式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涵养于中华优秀文化沃土、得益于中华民族特色、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的新型现代化,是在发展吸收西方现代化优秀成果基础上开辟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逻辑和人民逻辑决定了中国的富裕,必然是不同于造成“富者累巨万”极端富裕和“贫者食糟糠”极端贫困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富裕。中国共同富裕不仅摒弃了西方式现代化的先天弊病,更发展了人类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创造出一条通达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而且“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會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17〕503。因此,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任务,则意味着对共同富裕的实质推进和不断升级。基于此,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显著特征。

第三,共同富裕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一切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体现,而且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任务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8〕。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奋斗实践中不忘初心,从解决人民温饱到消除绝对贫困再到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用自己的行动绘就了一幅幅理想变为现实的时代画卷。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将共同富裕视为一项长期任务和现实任务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回答了一系列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问题,深刻总结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实践经验,显著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因此,推进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正是中国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13〕7,生动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基于此,共同富裕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立场。

三、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3〕11。要想使共同富裕由价值目标转变为具体现实,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推动各领域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坚持党的领导,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6〕70,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力量。只有“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541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完成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重任。因此,推动共同富裕最重要的实践路径也是最宝贵的历史经验,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并将党的领导贯穿到推进共同富裕的全过程。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根据时代和现实提出的新课题,“不断提出科学的战略策略”〔1〕31,以指导解决现实实践问题。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能够准确把握中心任务,科学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提出“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发展策略,并通过以点串线 、以线成带、以带促面,努力“从各方面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9〕。可见,走过百余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16〕15。但是,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其实现任重而道远。为此,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增强各种本领,以及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勇于自我革命,以顺利推进社会革命进程;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升领导与服务能力,进而带领人民群众成功实现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负时代与人民重托。总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是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得出的科学认识,更是我们当下和未来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和重要保证。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牢实现共同富裕方向之舵,走稳实现共同富裕科学之路,凝聚实现共同富裕磅礴之力。

(二)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6〕28,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其地位的重要性决定了实现的艰巨性,即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需要深入社会历史现实,寻求发展的推动力,同时关注发展的“质”和“量”,在高水平上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进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有到好、从好到更好的转变。因此,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16〕28,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难题。

第一,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17〕215。为此,要坚持“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17〕215的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推动力。第二,要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对以往“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旧发展格局的超越。其要求“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16〕32,进而把握现代化发展的主动权,不断提高我国发展质量、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第三,要坚持以改革推进民生改善步伐。近些年,我国虽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共同富裕的推进。而“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20〕,其有助于我国经济实现从量的累积到质的飞跃。因此,要通过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破除发展制约因素,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为此,在就业方面,要健全就业机制,完善就业政策,以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在社会保障方面,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健全多层次、可持续、多渠道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综合高效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在人民健康方面,要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壮大优秀医疗队伍,积极开展全民运动;等等。总之,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现实诉求,是实现共创、共治、共享这一共同富裕目标的发展引领。但同时也应看到,共同富裕本身就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只有这样才能完整把握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统一关系。

(三)坚持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为着力点,不断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共同富裕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水涨船高、各得其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1〕。为了科学解决“蛋糕”分配公平问题,我们党始终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努力探索更合理的分配制度以造福于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16〕46。这一重要论断正是当下应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方面,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分配制度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可有效调动社会各方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要发挥好初次分配的基础性作用。初次分配是依靠市场调节、注重分配效率的分配过程。为此,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制度〔16〕47。其次,要利用好再分配的保障手段。再分配是依靠政府调节、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再分配的重要作用,需要进一步优化税收调节机制,妥善处理税负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兜牢民生底线;加大转移支付调节力度,确保资金使用效益;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分配差距〔16〕47。最后,要把握好第三次分配的重要补充功能。第三次分配是企业、个人等社会主体自发地将自己的收入、财富等资源无偿地转移给他方,从而进行先富带后富的帮扶式分配。为了规范其运用,需要加强慈善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慈善奖励机制,重视发挥慈善组织和机构的积极作用,提高公众对慈善事业的关注,激发社会参与慈善的热情。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税收、社保等举措,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要坚持精准施策、抓住重点,“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16〕47,进而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具体来讲,一要提高低收入群体劳动技能,使其能选择中等甚至高收入岗位。低收入群体的较低劳动技能水平,限制了其工作岗位的选择。为此,要通过集中培训、学习观摩等方式提高低收入群体劳动技能,使其有能力选择高质量、高收入岗位。二要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提升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人民群众最为基本的生存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推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为此,要公平合理分配住房、医疗、教育等资源,并促进各类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和人群倾斜,以努力提升人民福祉水平。三要健全低收入群体纾困帮扶机制,提供有效帮扶。有效帮扶的前提是精准帮扶。为此,要依靠大数据手段实施低收入群体动态监测,建立健全低收入群体常态化精准帮扶机制,并根据贫困程度和原因分层分类落实相应帮扶政策,等等。总之,通过以上一系列举措,尽可能使“蛋糕”各得其所,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筑牢公平基石。

(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引领,努力补齐精神生活短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22〕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日益活跃,对人民群众健康的精神生活形成了冲击。因此,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引领,反对错误思潮、凝聚价值共识、补给精神食粮,以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一要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此,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天人合一、仁者爱人等思想精髓,并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要建设优秀文化转化工程,充分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转化;要打造现代技术传播手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更多年轻人熟知并喜爱;要积极挖掘宝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打造各地文化特色品牌,进而使人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享用精神食粮,提高精神素养。二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以及公民三个层面探讨了社会主义发展应遵循的价值准则,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内容遥相呼应。因此,应通过积极宣传道德模范人物事迹、定期邀请专家开展思想教育讲座、构建多元主体教育合力等举措,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三是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此,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方式,提供更多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产品和创意产业。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通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指引,持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补齐精神生活短板,提升人们精神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146,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引领。

综上所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6〕22,既等不得,亦急不得,必须对其实现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有着充分的估计、巨大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因而,要想推动共同富裕这一宏大的任务目标顺利转变为美好的现实图景,既需要“操其要于上”,观照发展全局,又需要“分其详于下”,具体落实到位。唯有“上”“下”俱齐、团结奋斗,方可能推动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巍巍巨轮行稳致远。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5.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文集:第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

〔7〕杜尚泽. 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N〕. 人民日报,2022-03-07(01).

〔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2.

〔9〕习近平.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习近平. 之江新语〔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12〕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1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4〕列宁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

〔15〕列宁全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2.

〔16〕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設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7〕习近平. 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8〕习近平. 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8.

〔19〕习近平.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J〕.求是,2022(13):4-19.

〔20〕习近平. 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7.

〔21〕习近平. 坚定信心 勇毅前行 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9.

〔22〕习近平.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责任编辑 徐 芳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30:46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考试周刊(2016年81期)2016-10-24 12:41:19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论坛(2016年11期)2016-05-17 11:44:25
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探
大学教育(2016年1期)2016-01-19 07: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