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合为导向的区域送教上门实践探索

2023-06-17 11:32陈青云陆灵俊吴爱琴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送教上门融合教育

陈青云 陆灵俊 吴爱琴

【摘 要】 “送教上门”是切实保障重残儿童少年受教育权益的重要路径。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针对重残学生残疾类型多、地区分布广、足不出户久、教康需求复杂等特点,在融合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创新送教上门工作路径,通过完善送教工作机制,创设开放送教场域,开发多元送教课程,畅通送教转衔通道,区域重残学生教育正逐步实现从“送好”到“融合”的转变。

【关键词】 融合教育;送教上门;重残学生;普惠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6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送教上门”作为特殊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保障重残儿童少年受教育权益的重要路径。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针对重残学生残疾类型多、地区分布广、足不出户久、教康需求复杂等特点,自2019年起,通州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协同普通学校在融合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创新送教上门工作路径,通过完善从“送”到“融”的工作机制,创设各方参与的融合场域,开发全员发展的多元课程,畅通从“送”到“融”的转衔通道,区域重残学生教育正逐步实现从“送好”到“融合”的转变。

一、立足融合:完善送教工作机制

“送”是为了“不送”,实现转衔融合才是送教上门工作的终极目标。重残学生由于行动不便等原因,呈现出生活场域窄等特点。传统的送教模式往往关注“送”的各方保障,而忽视了“送”的最终走向。部分重残学生认知发展较好,现有的送教内容无法充分满足其学习需求;同时他们对外界也充满好奇,渴望能参与学校的集体学习生活。因此,根据重残学生的现实情况,协调各方资源,构建从“送”到“融”的转衔协同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通州区成立由康复机构康复师、普特学校教师、医院医生、社区志愿工作者等组成的跨专业工作团队,以适宜融合为目标,进一步完善送教体系,形成“发现学生—评估鉴定—合理安置—提供送教—动态评估—实现转衔”的送教上门工作机制。

第一步,发现学生。每年5月,通州区通过教育、残联、卫健数据共享平台,及时掌握区域内尚未入学的残疾学生情况,确保“一个都不少”。第二步,评估鉴定。依托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估,形成评估报告。第三步,合理安置。依据评估报告,由专家提出合理安置建议,对确不能到校就读的学生,提供特殊教育服务清单,经家长同意认可后,列入送教对象,并录入学籍库。第四步,提供送教服务。为满足重残学生的发展需要,坚持以融合为导向,联合多方力量,为学生提供多维场域的送教服务。第五步,动态评估。对学生能力水平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评估,研判学生是否满足进入学校就读的条件,并为个别化教育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第六步,实现转衔。对于能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经专家委员会评估通过,可转衔至普(特)校就读。转衔方式主要有特校就读(实地/远程)、普校就读(实地/远程)、普特融合教学(如半天在普校学习,半天在特校康复)等,具体方式的选择,由专家委员会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研判。

二、突出融合:创设开放送教场域

通州区重残学生居住分散、长期足不出户的现实问题始终困扰着送教队伍。在现有人力资源的情况下,每位学生的送教时间有限,仅靠送教队伍“单枪匹马”无法充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区特教指导中心协同普校,以重残学生家庭为中心,构建各方参与的送教场域,推动育人环境由“封闭隔离”转向“开放包容”。

一是联合社区、残联、医院等多方力量,成立残疾人之家集中送教服务点。学生在特校教师、残联康复师与医院医生的共同努力下,进行个别化教育康复训练。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融合活动。二是将送教学生编入普(特)校相应班级,利用远程教学系统,采用同步课堂教学方式远程送教,并为其提供个性化学习康复套餐,落实“一人一案”。目前,通州区已完成“东西南北中”远程送教资源部署,即围绕区特教指导中心,在东部二甲镇理治小学、西部五接镇五接小学、南部川姜镇姜灶小学、北部十总镇十总小学分别成立远程送教资源中心,帮助重残学生实现在家参与普(特)校学习。三是招募“小先生”志愿者和结对家庭,定点上门帮扶重残学生的学习与康复。各方参与的开放的送教场域,既提高了送教频率,又让重残学生在融合环境中受益。

三、促进融合:开发多元送教课程

通州区原先着眼于重残学生的教育与康复需求,构建了全人课程与一日课程体系,送教上门教学质量大大提升,实现了从“送到”到“送好”的转变。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通州区又提出了全人课程、一日课程、伙伴课程(见图1),促进重残学生从隔离走向融合。

一是全人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德为首、以能为重,注重潜能开发,促进重残学生全面充分发展。例如,适应课程以参与社会生活为目标,以生活能力培养为基础,教授生活实用知识;德育课程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核心价值观及生命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指引学生的品德发展。二是一日课程,提供一日作息时间表,教师线下教学、线上指导,康复机构提供康复服务,家长协助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努力下实现全日学习,也为适应校园节奏与转衔做好准备。三是伙伴课程,基于融合教育视野,针对不同障碍类型的重残学生,为其提供助学、助康课程以及休闲娱乐课程、文明礼仪课程,引导大中小学生正确看待特殊群体,在结对送教的过程中当好“志愿伙伴”,营造和谐共赢的融合教育氛围。

四、实现融合:畅通送教转衔通道

受现实条件的限制,部分重残学生即使达到转衔条件,在实际入学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区特教指导中心联合教育、残联、民政、卫健等部门,全程畅通转衔通道,努力实现“绿色”转衔、“精准”转衔、“零拒绝”转衔。经阶段性评估,确认送教学生能力达到转衔要求后,区特教指导中心与属地普校协商,召开专场“绿色通道”转衔会议,由家长、普特教师、康复师等共同参会,评估通过后向教体局备案,安排学生转衔进入普(特)校就读。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转衔后的校园生活,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组织开展如普特学生“手拉手”、返校体验等活动。对于部分需要远程施教的学生,远程资源中心为学校配备远程设备,并为困难家庭购置平板电脑、安装网络等,做好支持保障工作。此外,当学生实现转衔后,区特教指导中心仍持续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当现有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时,可进行再次转衔。如2015年,通州区特校通过摸排发现了博文同学。依据专家的安置建议,博文被列入送教对象。作为一名重度脑瘫儿童,他的四肢和部分身躯几乎无法活动。送教老师发现博文的舌头特别灵活,便以此为突破口,让他用舌头在平板电脑上完成学习任务。通过两年的送教,博文进步显著。经评估,他的能力水平已达到特教学校入学条件。为满足他的学习需求,区特教指导中心将其转衔到特教学校,运用远程教育设备,让他在家就能实现实时同步课堂学习。2020年,博文的学习水平超过特校同年级学生,授课内容已无法满足他的学习需求。经专家委员会再次评定,指导中心召开专场转衔会议,教体局协调开通“绿色通道”,對其进行二次转衔。他就近转入理治小学,并以远程教育的方式学习,指导中心也定期对他进行针对性的线下指导,并做好相应的保障工作。如今博文每天认真上课,学习成绩优异,还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变得自信、乐观、开朗。博文的故事先后被央视与《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他也入选“江苏好少年”。

在融合教育理念引领下,近年来通州区送教上门工作创新实践成效显著,区域重残学生实现从“长久失学”到“纳入送教”再到“普特融合”的转变,送教比例大幅下降,已有30余名重残学生成功转衔至普(特)校就读,把“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落到实处。

本文为2022年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项目“合则聚力 融创未来——通州区融合教育示范区建设”、2021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南通市重残儿童送教上门模式及机制研究”(编号:2021JSQZ011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陈青云,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26001;陆灵俊、吴爱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226300)

猜你喜欢
送教上门融合教育
试析如何提升送教上门工作的实效性
崇左市江州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送教上门”活动
试论残障儿童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探索
送教上门的实践探索问题研究综述
融合教育架构下“送教上门”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重度残障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的研究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聋生“随班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