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立
【摘 要】 上海市长宁区特殊职业技术学校充分认识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支持特殊学生生涯发展的意义,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校企合作,优化育人方式,近年来学校通过配备生涯导师、实现开门办学、提供转衔服务等,赋能学生最优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 特殊职业教育;就业;技能;生涯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64
新世纪以来,教育部首次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统一部署的文件《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明确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上海市长宁区特殊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是一所有着96年历史的特教学校,2017年转型为特殊中职学校后,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认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支持学生生涯发展需求的意义,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创新育人方式,帮助学生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一、加强生涯引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直以来,特职学生存在生涯规划意识淡漠,对未来充满迷茫和焦虑的问题,他们的生涯发展需要专业引导和科学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特职学生个体差异大,生涯指导有突出的个性化需求。学校为每名学生配备一位生涯导师(以下简称导师),每位导师结对1到2名学生。生涯导师的任务主要有3项。
一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教育内容侧重于职业认知、社会认知、职业素養。学校要求生涯导师坚持立德树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规划、就业规划,树立正确的生涯发展观。
二是进行个性化课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这也是导师的工作核心。2014年,学校立项上海市教育科研项目“智障学生个性化课程方案制定与实施的研究”(见下页表1)。学校根据学生3个发展方向(就业、升学与生活适应),拓展专业课程,支持学生实习、就业;开设高复课程,支持学生继续求学;提供康复课程,支持学生适应生活。导师作为负责人,根据所指导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学习需求,为其制订个性化课程实施计划,并具体实施。
三是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全面协调,个性服务。导师需要定期与家长面谈或电访,汇报学生学习状况,沟通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组织校行政人员、学科教师、家长及特教专家等召开会议,不断调整学期课程计划与生涯发展目标的适配度;参加学校导师交流会,沟通教育教学方法,组织协调学校资源,支持学生生涯发展。
为了提升导师的专业素养,保证教育质量,学校通过校外培训与校内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为导师提供多方位支持,并建立了导师指导的规范流程:在入学时邀请特教专家或医疗专业工作者参与,对学生开展语言沟通、认知、感知活动、作业、社会适应5项能力评估,为生涯发展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导师与班主任、学科教师等组成课程实施团队,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学期末由学校评估室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通过择优上岗、绩效奖励等行政手段保障导师生涯引导工作的有效性。
二、坚持开门办学,构建协同育人格局
特殊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特殊职业教育的推进,更需要加强与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的联系。2019年,学校立项上海市教育学会特教专委会科研项目“校企合作开发与实施特职校技能拓展课程的实践研究”,探索了开门办学3种方式。
一是引企入校,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贴合岗位要求的教学内容。在爱心企业的支持下,学校建设了“梦想咖吧”“梦想餐厅”“梦想书屋”“梦想花园”“梦想超市”等实践教学场所,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开发了咖啡服务、西式简餐服务、图书整理、绿化养护、超市理货等技能拓展课程。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对接企业需求,拓展学生专业技能,采用项目式教学进行模拟或真实的岗位培训。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到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不同环节,如确定课程对接岗位、参与工作分析会、提供课程资源、参与课堂教学与评价、培训教师等,进一步加强了课程与企业需求的贴合性。
二是走进企业,校企共建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探索成长路径。近年来,学校与索迪斯(中国)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42咖啡连锁店、万禾都市农场餐厅、华阳街道图书馆、江苏路街道图书馆、上海长宁公园绿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华阳慈善超市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新建了多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拓展了学生实习与就业的途径。
三是创办学生工作室,政府扶持成立文创基地,使学生利用所长获得人生出彩机会。学校邀请校外专业人士对障碍程度较重却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创办了“伟伟画室”“施融摄影棚”“王安舞蹈房”“天立唱吧”“磊磊动漫社”等学生工作室,让特职学生走上了上海音乐厅、上海市国际舞蹈中心、刘海粟美术馆等艺术舞台。近年来,学校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积极探索学生工作室文创作品孵化。2021年学校成立了特殊青少年文创孵化基地,与上海歌舞团、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博文创公司、恩理禾艺术馆等单位合作共建,共同开发与推广特殊学生的文创产品。
三、提供转衔服务,全程助力学生走向社会
智障学生在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中,面临沟通、协作和问题解决等诸多困难,学校提供了全流程、全领域、多方协调、多方参与、多元路径的转衔服务支持,帮助学生适应就业岗位与社区生活。
一是家校社协同,组建转衔服务团队。为了更好地支持学生实习、就业,学校整合家庭、社会各方力量,组建支持服务团队,构建协同合作的个别化职业转衔支持服务体系。2020年12月,区残工委、区残联与学校共同承办了长宁区残疾人多元化就业模式分享会暨残疾人就业促进“桥计划”启动仪式。2021年11月,学校与区(统战部)知新荟、区人社团工委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实施“点亮星光”特职青年就业助力计划。在多方支持下,近年来,学校有21名学生顺利就业。
二是按需服务,全流程提供转衔支持。学校为每一个准备就业的学生制订个别化职业转衔服务计划,分3个阶段提供服务支持。在准备期(最后一个学年),进行转衔专项能力评估,了解学生支持需求,进行资源分析,召开学生、家长、教师与专家共同参与的转衔服务会议,确定学生职业发展方向,制订实施计划,为学生安排职业指导课、一人一岗、职场演练、校外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企业面试进入关键期(就业试用期)后,学校提供定期“一对一”教师跟踪支持、家校协同指导、企业师傅个别带教。在稳定期(签订正式就业合同后1年),校职业指导教师通过定期实地指导和电访跟踪,引导学生继续学习专业技能,指导学生制定未来职业规划。据跟踪了解,就业的学校毕业生工作认真,踏实肯干,得到单位领导的肯定与鼓励。
三是社区合作,重视转衔服务融合衔接。对于社区融合这类学生的转衔服务支持,学校与区残联合作,由专职教师与各社区阳光之家保持联系,参与社区阳光之家的康复课程开发,如团体心理辅导、特奥运动、艺术表演等;学校每年还联合区智协亲友会开展家常菜烹饪、家庭烘焙等生活技能竞赛,在校学生和阳光之家学员共同参与,实现融合发展,使学生从学校到社区的衔接过渡更顺利。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YJC880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市长宁区特殊职业技术学校,2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