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视频”助力数学“学困生”转化

2023-06-17 16:50钱萍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微视频转化学困生

钱萍

[摘  要] 对学困生的转化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时代,教师应充分应用互联网资源、素材等,助力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困生的具体学情、时空坐标、习得性无助、学习意向等,用“微视频”靶向助学、泛在助学、情意助学、补偿助学。通过这些助学方式,坚定学困生的数学学习信心、信念,提升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困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微视频;学困生;转化

毋庸置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总会遭遇“学困生”。而学困生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结果。因此,“转化学困生”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充分应用互联网资源、素材等进行教学。相较于其他转化方法,利用“微视频”助力转化学困生有其独特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用“微视频”助力转化学困生,可以将线上转化和线下转化等结合起来。

一、把握“学困生”具体学情,用“微视频”靶向助学

相较于传统的助学方式,微视频助学具有一种散点性、针对性的特质。用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微视频助学相当于医学中的“靶向治疗”。作为教师,要把握学困生的具体学情,了解学困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困生的学困成因;二是学困生的学习愿望;三是学困生的学习思想方法等[1]。由于自身的认知经验、特质、风格等的差异,每一位学困生的学困成因、学习愿望、学习方法等都是不同的。有些学困生是知识上的学困,有些学困生是理解上的学困,有些学困生是习惯上的学困。有些学困生迫切需要弥补相关的知识,有些学困生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学困生需要渗透、融入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对于不同的学困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区别对待。微视频能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转化学困生提供了可能。

传统的数学学困生转化,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统一化、标准化的“补差”训练。当下的“互联网+”时代的数学学困生转化,不仅要让学生解决“这一道”习题中的相关问题,还要解决“这一类”习题中的相关问题,而是要解决学生的认知疑点、盲点等问题。不同的学生,其认知疑点、盲点是不同的,因此转化学困生的微视频也应当有所不同。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帮助学生建立“视频库”,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从视频库中选取相应的视频素材。比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这一部分内容之后,笔者进行了检测反馈。结果发现,学生的错误各式各样,有的学生不善于“化简分数比”,原因是不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的学生不善于“化简整数比”,原因是不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还有的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理解不到位,在已知前项加上一个数之后,誤将后项也加上这个数,等等。针对学困生的不同认知障碍、困惑等,笔者设计研发了不同的“微视频”,其中有关于“通分”的微视频,有关于“约分”的微视频,还有关于“比的基本性质”相关注意点的微视频等。借助于微视频,教师有效地转化了学困生的“学困”的问题。

相较于传统的教师转化学困生的“人力型”方式,这种借助于微视频转化学困生的做法更加快捷、高效[2]。实践中,教师只需要找准学困生的学困成因,就能有效地选取相关的微视频,从而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让转化极富针对性和实效性。借助于微视频,学困生的认知障碍、困惑、问题得以一一消除。

二、把握“学困生”时空坐标,用“微视频”泛在助学

传统的针对学困生的助学方式,往往是教师“一对一”的助学方式,这样的助学方式高耗低效。同时,这种助学方式常常受到时空的限制。借助微视频进行助学,可以让“线上助学”和“线下助学”相互融合,可以让“在场助学”与“离场助学”相辅相成,还可以让“课堂助学”与“课外助学”携手并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微视频助力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具有一种泛在性[3]。

比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相关的微视频库放置到网络上,给学生设置一个登录账号和登录密码。这样不仅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借助平板、电脑等进行观看,而且在课余、课外也可以借助手机进行观看。这样的微视频助学,真正将学生的学习融入、嵌入学生的生活之中。作为教师,要有效地把握学困生的时空坐标,合理安排学困生转化的时空。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困生针对自己的学习弱项、短板等,随时随地打开微视频,提升自我的认知,突破自我的认知障碍、困惑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微视频助学”是一种自我助学,真正实现了学困生的自助可能。比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发现很多学困生往往在学习“这一个”图形面积公式推导时,还能把握公式来源,但在学习“下一个”图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对公式的来源等就比较陌生了。经过一段时间后,学困生头脑中就只剩下抽象化、概括化的数学公式、符号等。为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困生返回数学知识的本源,去重温相关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基于此,笔者将这一部分内容的微视频放置到网络上,让学困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需求等选择相关的微视频进行观看,同时引导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做一个积极、主动的“观看者”,而不是做一个机械的、消极的、被动的“观看者”。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学困生可以与其他同伴或者老师进行微信互动、QQ互动。通过这种“互动”,提升学困生转化的整体性效能,促进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为此,教师可以在相关的微视频后面附加一些习题,让学困生在借助微视频自我助学之后进行自我检测。围绕相关的问题,学困生可以再次与同伴、老师等进行互动。对学困生来说,这种互动是一种“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积极的网络互动,可以帮助学困生打开自我的认知方式,打破认知与数学学科知识本质的壁垒,从而拓展学生的内在性思维。

三、把握“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用“微视频”情意助学

很多学困生的学困成因不是由于自己的认知所导致,而是由于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所导致。因此,转化学困生不仅要从学生的认知上发力,更要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上发力。教师要借助微视频走进学困生的心灵世界,只有走进学困生的心灵世界,与学困生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学困生的情感产生共振,助学才能达到应有的成效。这样的转化学困生的方式,笔者称之为“情意助学”。“情意助学”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整体效能。

传统的“学困生转化”,往往注重对学困生的认知转化。我们知道,激发学困生的内驱力,让学困生从“被动助学”转向“主动助学”的根本的前提和条件就是“按摩、疏导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在“互联网+”时代,应用微视频转化学困生,要找准学困生的隐秘世界,帮助学困生消除“习得性无助感”[4]。通过情意助学,让教师的助学从传统的“看不见学生”走向“学生在中央”,进而将数学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等赋予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建构、创造能力。比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发现一部分学困生的计算存在问题,还有一部分学困生不能有效、灵活地运用公式。为此,笔者在利用微视频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对微视频本身进行深度加工,将微视频从传统的简单的重难点知识讲解,转变为“问题启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等。其中,微视频包含了“重难点错题”“例题”“思路分析”“解题方法”“举一反三”“回顾整理”等。通过这样的微视频程序设计、设置,可以调动和增加学困生助学的积极性。如此,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就能敏锐地把握消除认知障碍、困惑的重难点知识,形成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等。

在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一种层次性的转化法——进门槛转化法,引导学困生逐步实现自我的转化目标。这样的转化方式,同样能增强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升其学习的整体效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握学困生的内心世界,走进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学困生转化”才能从传统的单方面的“育能”“育才”转向多方面的“育情”“育意”。以情育人,能让学困生的转化更持久、更深刻。

四、把握“学困生”学习意向,用“微视频”补偿助学

很多学困生由于自身存在着的诸多问题,导致在相同时间内的学习效果总是不如其他的学生。有句话叫“笨鸟先飞”,在小学数学学困生助学研究实践中,教师可以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实施“补偿助学”[5]。所谓“补偿助学”,就是指“在日常的教学之外,开辟出其他相关的路径、渠道等引导学生学习”。“补偿助学”类似于人们平常所说的“开小灶”。对于一部分“悟性”相对较弱的学困生而言,“补偿助学”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傳统的“补偿助学”,往往是教师将学困生带到办公室,或是拉到教室中的一个单独的小桌旁,这样的一种“补偿助学”往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借助于相关的微视频对学困生进行助学,就能保护学困生的隐私,让学困生学得有尊严。在学困生的补偿助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学困生微信群”,将相关的补偿性学习内容发布到学困生微信群中,让复杂的学困生补偿助学变得简单便捷。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教师要坚信“没有转化不了的学困生”。只有找到学困生转化的切入点,应用合理、科学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地转化学困生。很多学困生仅仅看一遍微视频是很难学会的,但如果充分利用微视频的暂停、重播、回放等功能,就能让他们的数学学习成为一种程序性的学习。在对学困生的辅导中,“程序性学习”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通过对微视频的程序性学习,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就能循序渐进。比如,“因数和倍数”单元是一个概念性单元,对于学困生来说,这一单元中的知识比较抽象。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辅之以“微视频助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比如,当学生理解了“因数”“质数”等相关概念之后,利用“微视频”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质因数”的概念。对于学困生来说,当他们理解、掌握了“因数和倍数”这节内容之后,自然就能把握“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相关内容。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的数学学习囫囵吞枣,甚至“嚼夹生饭”,自然会阻力重重。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微视频对学困生进行补偿助学,能让学困生有效地摆脱学困状态,进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能。笔者认为,在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引导学困生上路,让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永远“在路上”!

把握学困生的学习意向,要求教师要拥有一种洞察幽微的睿智,尤其是要把握学困生数学学习的短板、弱项、软肋等。只有把握了学困生数学学习的短板、弱项、软肋等,才能有效地推动学困生的转化。靶向助学、泛在助学、情意助学、补偿助学,都是转化学困生的助学方式、方法的有效探索。通过这些助学方式,坚定“学困生”的数学学习信心、信念,提升“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困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 远程教育杂志,2013,31(04):36-42.

[2] 乔纳森·伯格曼. 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M]. 宋伟,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3] 张一春.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 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4] 胡铁生. 微课程的属性认识与开发建议[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0):13-15.

[5] 石桂芳. “微课”探“微”——“可汗模式”的再思考[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4):59-61.

猜你喜欢
微视频转化学困生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专题实践活动中的微视频教学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