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江勇
摘要:整本书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任务群之一,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但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和误区,亟待解决。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精心组织和科学指导,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通过问题和话题带动整书阅读,组织丰富多彩的读写活动,及时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语文核心素养;中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9-0089-03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是指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于成长期的青少年的正向影响和积极意义。整本书阅读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学习任务群之一,已经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熟知。整本书阅读是能够大幅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举措,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打下精神的底色。
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活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远离了生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活性”渐渐丧失,个性特质被消磨殆尽。整本书阅读的强力推进能帮助学生探尋人生的真谛,增加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二是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人生经验,体验更多的社会角色。一部好书,就是生活的“指导用书”。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单薄,缺乏丰富的人生体验,社会角色的体验更是肤浅。整本书阅读正是中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的“绿色走廊”,能增加其生活厚度,强化其角色意识,提升其人文情怀,丰富其文化底蕴。
三是有利于匡正应试教育的偏向,促进语文教育的整体改革。应试教育以其教育目标的单一性、教育对象的片面性、教育方法的刻板性受到诟病。整本书引导师生变封闭的、片面的、静态的语文知识学习为开放的、整体的、动态的语文素养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和心理素养。
“整本书阅读的最基础的环节是书目推荐。过去教师提供模糊的阅读方向,让学生自己按方向找书读,后来变成清晰的开书单的开方读,现在进入导读时代,即在书单基础上加入文本内容,阅读方法介绍和阅读体验分享。”[1]《新课标》为学生开列的书目包含文学、文化、社科、语言等作品,内容丰富,品类齐全,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大有裨益。《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主阅读,科学引导学生对整本书进行深入、细致和个性化阅读。可见,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开拓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非同小可的功效和价值。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误区
当下许多学校虽已意识到开展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意义,也做出很多可贵的研究和探索;但由于整本书阅读教学涉及面广,干扰因素多,往往收效不大,甚至流于形式。
(一)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位置失当
很多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清楚自己在阅读指导过程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两种极端现象时有发生:一种现象是教师当甩手掌柜,任由学生随意阅读,于是学生只粗略浏览而不进行深入细致研读,合上书本,一切归零。“对我们自身而言,我们读出什么才能成就什么,‘读出什么’是个性化阅读,优质性阅读的重要体现”[2]。究其原因,部分语文教师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毫不在意;还有些语文教师曲解“自主阅读”的真意,认为整本书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指导与否无关紧要。另一种现象则是教师全程介入,恨不能包办一切。这样的阅读教学完全无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总结和识记上,与《新课标》的要求相距甚远。
(二)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指导乏力
整本书阅读教学对多数语文教师是极大的挑战,需要教师调动生活积累、阅读积累、知识积累和技能积累,涉及教师的学习力、思考力和鉴赏力。很多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时,要么书外谈书,只在外围打转,做蜻蜓点水式的指导;要么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整体观照和全面研究;要么做考据式的知识讲解,繁杂琐碎,而不是对整本书作立体化考察。另外,在对整本书做鉴赏评价时,只重结论,不重过程,甚至唯权威马首是瞻,有教条主义倾向。产生此类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教师自身学养不够,内力不足,需要充电和补课,提升自己的审美力和鉴赏力。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结构和形态刻板单一
整本书阅读教学远不止文本阅读本身,还应该以阅读为轴心,衍生更多更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只是对文本阅读作简单的指导,并没有组织相关活动,致使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一和单薄;也有不少语文教师意识到,通过运用来强化整本书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但他们也只是将读和写做一些简单化的组合,读和写的训练缺乏有机关联,没有更多创造性的举措,从而大大降低了整本书阅读的效能。很多语文教师觉得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既费时又费力,成效远不如习题训练来得直接和快速。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既不能放手不管,任其自流;又不能越俎代庖,把学生当成容器进行灌填和输送,甚至代劳包办。笔者作为一线教师,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实践,在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导读引入,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应该组织生动活泼的导读活动,为学生多介绍一些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比如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作品内容以及作品的影响力。如果能够推荐一些关于该作品的评论文字则更好。导读的具体形式不拘一格,可讲述,可演示。对作品的推介力求客观公正,不能以个人好恶来臧否作品。开设名著导读讲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并为之指点阅读门径。笔者在南京市十三中开设的“让名著走近你我”系列讲座,让学生大开眼界。他们原以为只有畅销书才好看,没有想到中外名著不仅好看,而且耐看,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二)选点切入,以专题带动整书阅读
选点切入即发现和发掘原著中有引领价值的问题或话题,带动学生对问题或话题进行深入探究,然后以点连线,形成一个核心话题即专题来牵动整本书的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查工具书、写眉批、边批或评点文字。介绍一些阅读方法,如独立阅读一本书的方法,深入研读一个章节的方法,等等。尤其要让学生把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有意识地运用到整本书阅读中去,做到学以致用。我在指导学生读《红楼梦》时,设计了诸如《红楼梦》究竟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如何看待大观园中的男女爱情、从《红楼梦》中领略到什么样的饮食文化等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苦读”“死读”渐渐进入“乐读”“活读”境界。
(三)组织沙龙,让智慧在碰撞中升华
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阅读过程是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不同的阅读主体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特定的语境中,读者常常会产生表达自己感受的欲望。我们有必要经常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定期举办整本书阅读沙龙,按班级、按小组等不同层次组织,让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各抒己见,在表达中成就自己。教师要善于答疑解惑,或鞭策,或激励,用智慧点亮智慧,用激情感染激情,用人格濡染人格。在阅读沙龙活动中,学生在获得对经典名著更深层次理解的同时,精神得到滋养,思维得到发展,语言得到锻炼。总之,阅读沙龙是思想的交流,更是智慧的交融。
(四)华章精研,多感官参与亲近文本
针对整本书的精华片段,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开展反刍式阅读。赏析过程中,可以调动多感官参与。前人读书强调要“口治”:“声入心通”,以至“既得于心”而“应于手”;若一霎时之“眼到”与“与偶然间之心到”相结合,而“口”长期不到,阅读效果必然打折。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放胆放声诵读精彩的片段,形式可丰富多样,领读、齐读、轮读、分角色讀等不一而足。这样,让“观文者”通过吟诵深入“缀文者”的内心世界,从而领会作品的内在意蕴和语言文字的美感。此外,语感理论告诉我们,让学生经常“读一读,抄一抄,写一写”,进行必要的语言训练,可让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话语经验。教师可以让学生摘抄名著片段,定期展览、交流和评比,从而帮助他们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加强对语言的吸收。
(五)成果会展,在运用中实现再创造
学生经过对整本书的研究性阅读,一般都会有收获。因此,教师要提供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公开场合汇报自己的阅读感悟、研究心得和精神收获;鼓励学生努力将自己的阅读所得展示出来,激发内在的创造力。我们结合“研究性学习”的要求,采用小论文答辩会的形式,让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学生做结题报告,由评审组教师评出等次,并授予学生“红学小专家”“三国通”等称号。很多学生的研究小论文选题独特,观点新颖,论证有力,如《曹操真的是奸雄么》《一百单八将的宿命》等。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因教学主体不同而有别,因教学对象不同而各异,没有统一而固定的程式,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李相银,陈淮高.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漫谈[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0):28.
[2]连中国.不负年华不负君:推动整本书阅读应该核心把握的三个维度与六个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5):16.
责任编辑:贾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