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中还存在动力不足、目标不明、主体不清、内容不完善、方法不合理、平台不融合等问题,阻碍了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深度发展,应构建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包括“师生共同体”教学机制、“知识共同体”育人机制、“课堂共同体”协同机制、“能力共同体”提升机制等,推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3)01-086-06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新时期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育人主体,关联到学生从入校、学习、实习、就业等全过程节点,关乎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全方位场域。基于此,深入探究高职院校“大思政课”视域下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深化新时期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问题缘起: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的逻辑理路
多年来,高职院校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十分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在活动开展、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也存在着多方参与不足、长效常态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进入新时代,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对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和部署。2017年,教育部思政司、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国务院国资委综合局对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共同部署,对加强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了要求,重申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要求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切实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1]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加快构建“大思政课”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2]实践育人,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要义,因此,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科学内涵和逻辑理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基本理念
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是在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遵循高职教育客观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与目标,按照“共建—共享—共赢”工作原则,充分调动学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育人主体,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协调,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推动形成统一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实践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实践是路径,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基本点;育人是目标,是把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共同体是载体,是实现高职教育实践育人工作的着力点。
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需要涵盖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其中,从宏观层面来看,应在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前提下,体现战略性和远见,着眼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指向。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不仅包括学校、政府、企业、社会,还应该包含高职院校学生本身,推动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从中观层面来看,应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总体要求与目标,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整合四方力量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微观层面来看,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要基于其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培养目标,以学年为单位,制定实施方案推进实践育人工作。
(二)强调全员参与,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没有明确的发展定位,而主要是按照本科院校发展的路径,一直将理论传授作为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对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高职教育呈现重理论、轻实践问题。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就是加强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工作,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构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将实践育人作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引导全员参与职业教育“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能够有效转变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现状,探索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发展道路。
(三)注重全程融合,有利于创新优化办学理念,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时期,构建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重点是建设完善的實践育人保障机制,推动形成全过程实践育人的发展体系,这就要求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和职业教育管理工作机制层面,进一步凸显实践育人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现实意义和重要地位,深化高职教育供给侧与社会需求侧改革,调整高职院校办学和育人工作重点,逐渐形成从入学到就业以及终身发展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把提升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必将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职业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四)重视全方位推进,有利于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完善“三全育人”体系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其中五个方面内容直接涉及到实践育人工作,主要是从党的领导、教学课时、“双师型”教师、综合素质评价、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实训基地等方面,对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进行指导和部署,涵盖了高职院校从办学到育人、从教师到学生、从校内到校外的全方位工作,实践育人要素更加细化,引领高职教育改革进一步向提高实践教育教学能力转化。同时,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以实践育人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不仅拓展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行动路径,也明确了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为高职院校深化教育和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逻辑起点: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的现实困境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双高计划”建设推进过程中,高职院校与行业、政府、社会在协同推进实践育人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凸显,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存在诸多困境,主要有:
(一)实践育人合力不够,难以发挥整体作用
在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实践育人的供给侧与需求侧没有能够精准对接,没有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育人合力,具体表现在:一是作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核心主体——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侧重于理论讲授,在实践育人方面改革创新不够,没有形成推进实践育人与行业企业需求协同融合的有效方式,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评价依然较低。二是作为发挥规划统筹作用的政府部門,在校企联合育人中发挥的统筹协调作用不够,在高职教育“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存在局限性。三是用人单位在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中参与度较低,用人单位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者和利益相关主体,没有能够与高职院校在实践育人方面达成一致的理念和行动,导致参与高职教育“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程度较低。四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大思政课”实践过程中处于被动参与地位,降低了学生实践的兴趣,影响实践育人效果。
(二)实践育人规划不清,难以持续发展
《职教20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实践育人的目标和要求,涵盖了师资平台建议、考核评价等各方面。目前,高职院校并没有形成“大思政课”视域下完整的实践育人规划体系,在理解《职教20条》提出的实践育人工作目标和要求方面不够深入透彻,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大思政课”视域下实践育人目标模糊,《职教20条》中共有五个部分涉及到实践育人工作,但是五方面都是宏观性指导,在如何确保高职院校在实践育人工作中能够更加规范尚需进一步探索,缺乏“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有效规划;另一方面,“大思政课”视域下实践育人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没有能够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双高计划”建设紧密融合,导致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工作滞后。
(三)实践育人场域不广,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一段时期以来,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自我定位缺失,尤其是在高职教育实践育人功能发挥方面,普遍缺乏实践育人的主体责任意识,缺乏实践育人相关的理念,最终导致高职教育实践育人场域局限。一方面,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实践育人主要是从课堂、校内、线下等方面开展,以“思政小课堂”开展相关实践育人活动,且也仅是以思政课单一的课堂教学改革为依托,融合校园文化活动、少量的实践活动等。在新时代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下,如果仅以课堂、校园、线下作为实践育人的主要场地,显然不能够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另一方面,根据时代发展的新变化,课外、校外、线上等新的实践育人场域发挥育人功能越来越明显。依据教育场域理论分析,社会不同场域都能够产生显性或隐性的教育功能。目前,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场域拓展不够,尚未有效融入“社会大课堂”,没有达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互动,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缺乏了解。
(四)实践育人机制不畅,难以协同融合
当前,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机制与人才培养目标没能有效衔接,不利于推进“大思政课”视域下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一是从“全员”层面来看,尚未实现共同育人理念,导致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难以全员参与。实际工作过程中,实践育人更多是在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但在思政课、公共课等教学活动中,学校层面没有形成针对实践育人实施主体和参与主体管理的有效机制,没有从教师和学生双向维度探索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育人机制。二是从“全过程”层面来看,高职教育主要是从知识培育和能力培养两个层面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但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没有能够有效融合,理论知识的广度尚需要延伸,实践能力提升的高度有待推进。三是从“全方位”层面来看,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缺乏深度融合,没有能够将三个课堂有机协调,形成实践育人的有机整体。
三、实践构想: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的策略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的思路,[3]因此“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无疑为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要以“大思政课”建设为契机,从构建“师生共同体”教学机制、建立“知识共同体”育人机制、创立“课堂共同体”协同机制、推进“能力共同体”实践机制四个维度系统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
(一)“师生共同体”教学机制:明确建设理念,创新“双主”实践育人模式
高职院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探索实施“双主体”实践育人模式,构建“师生共同体”教学机制,培育师生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理念。师生共同体是指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在“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发挥教师在高职教育实践育人工作中的引导作用,推动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师生共同体”包含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三个维度的融合共进。首先,从教师维度来看,包括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校内教师主要指思政课教师、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等,指导学生开展校内课堂实践、校园文体活动、“双创”竞赛和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校外教师主要指学生的见习实习、用人单位的带教老师,指导高职学生从校园学习向专业实践顺利转化,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在推进“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的协同合作,尤其是在学生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关键节点,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其次,从学生维度来看,在“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过程中,积极引导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技能竞赛、“双创”竞赛、志愿服务等各种实践活动中,营造共同参与、合作实践、共同促进的氛围,激发学生团队合作、共同成长的意识和能力。最后,从师生维度来看,在开展“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过程中,要积极推动教师与学生在实践中合作探究、共同成长,教师在不断的总结反思中提升实践育人水平,学生在师生之间的协同合作中锤炼思想品质,提高职业技能本领。
(二)“知识共同体”育人机制:坚持同向同行,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在针对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方面提出要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要求。同时要求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构建“知识共同体”,就是要从知识价值本源的视角探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价值旨归,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统一关系,从实现知识维度的根本目标角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向融合。
1.守正创新,切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
高职院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首先要积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高职教育要从学生自身特点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上深入探究,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思政课要切实发挥思政理论的指引作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针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在思想、道德、法治等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论指导,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努力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化,师生关系从单一灌输向协同合作转化,教学内容从理论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重组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课堂师生探究分享练习、课后实践拓展体验感悟、善于反思改进提升的良好习惯,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4]。
2.同向同行,积极探索构建高职教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就是通过在公共课、专业课程中进一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加深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思政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并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隐性渗透以及专业实践中的亲身感悟,最终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要积极发挥“师生共同体”教学机制作用,推动思政课教师对接专业教师,參与共建课程思政,集体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协同完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案等教学资源。同时,在参与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整理行业中的优秀人物的事迹和典型案例,作为思政课教学案例,丰富思政课堂教学素材,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三)“课堂共同体”协同机制: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共建共享育人平台
课堂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主要载体,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学生需求,通过整合学校、政府和社会多方资源,搭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协同育人平台,建立“课堂共同体”协同机制,满足高职教育实践育人需求,经过连续、递进的多维路径,以实践育人接力推进学生成长成才,为高职学生整体性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下线上全方位实践的成长通道,构建分层分类的实践平台,与校政社互惠共赢多向发展。
1.固本培元,聚焦第一课堂育人主渠道
一方面,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把握高职学生个体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主动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自学的基础上,着重加强课中研练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在经典著作品读、情景模拟、大学生讲思政课等开放式实践体验中开拓思维,从内心诠释对知识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发挥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的协同作用,深度发挥公共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思政育人功能,形成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实现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的深度融合培养,发挥高职教育专业课堂实践的课程思政功能,使思政课、公共课和专业课协同推动,形成课堂实践育人合力。
2.统筹设计,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功效
2018年7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指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实现共青团组织实施思想政治引领、素质拓展提升、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公益和自我管理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高校学生参与共青团第二课堂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一整套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5]这是新时代加强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也为构建“课堂共同体”实现课内课外协同育人提供了良好助力。从本质上来说,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同等重要,第一课堂从理论维度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拓展,第二课堂从实践维度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团学组织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大学生团结、协作和沟通的技能,也增强了时代新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主动拓展,开辟第三课堂育人新阵地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受互联网的影响日益增大,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工具,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面临的主要问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从互联网获得更广泛学习内容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现实问题。由于自身思想不够成熟,接触社会较少,缺乏应有的分辨能力,在网络时代更容易遭遇网络成瘾、网络失德、网络犯罪、网络侵权等问题,这与家庭教育缺乏、学校教育不足、社会监管不够有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准确掌握学生网络使用情况,把握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特点,主动渗透融入互联网教育背景,开辟第三课堂网络育人新阵地,把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动权,在大学生日常教育工作中,动员广大师生基于互联网平台,积极开展有关音乐欣赏、短视频、微电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通过第三课堂主动引领学生正确看待互联网、合理使用互联网,切实发挥新时代互联网第三课堂的育人功效。
(四)“能力共同体”提升机制:强化目标导向,明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着眼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探索构建“能力共同体”,着力培养具备政治认同、人文素养和工匠精神的时代新人。
1.增强政治认同感,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能力
政治认同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其成员对社会政治体系的肯定和支持态度,是社会政治体系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当前,面对更趋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政治理论和价值观方面尚未成熟,容易受到西方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降低大学生政治认同感。新时代高职院校要从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通过不断提升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价值辨析能力、实践锻炼能力,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2.注重人文素养培育,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职教20条》强调:“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过程”。高职院校要贯彻落实“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首先要从转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开始,改变目前高职教育偏重于技能培训、忽略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培养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企业更关注的是员工的认真负责态度、团结协作意识、诚实守信等隐性职业素养,然后才是职业技术技能水平,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3.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
《职教20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就是为了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追求的精神和理念,新时代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使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扎实的专业技能。高职教育以工匠精神为引领,主动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将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范畴,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兀光波,刘晨,王庆,等.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1(10):57-58.
[2]金正波.建设大课堂 搭建大平台[N].人民日报, 2022-08-26(9).
[3]储舒婷.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N].文汇报, 2022-08-25(3).
[4]李炽平.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策略探讨[J].韶关学院学报,2022(05):1-5.
[5]张盖伦.从“热闹热闹”到“也很重要”高校第二课堂这样育人[N].科技日报, 2021-01-14(4).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education Commun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ZHANG Lei
(School of Marxism, Qujing Medical College, Qujing Yunnan 655011,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ch as insufficient motivation, unclear objectives, unclear subjects, imperfect contents, unreasonable methods, and non-integrated platforms, which hinder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practical-education community featuring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grating the "teacher-student community" teaching mechanism, the "knowledge community" education mechanism, the "classroom community"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as well as the "ability community" promotion mechanism. Then both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be enhanced.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ractical education; Value
收稿日期:2022-10-18
作者簡介:张磊(1980),男,吉林长春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此文为以下项目的研究成果: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三全育人体系下构建高职高专实践育人共同体研究”(20JDSZ3125);2022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时代云南省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2022J1531);2020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省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研究”(2020J0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