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冰毅
内容摘要:《诫子书》作为诸葛亮留给儿子的家书,包含修身、养德、明志、治性、惜时等优良家风。家风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家中先辈给后人留下的有关为人处世、道德品行的准则,优良家风则是其中对人发展有着积极作用的一部分。《诫子书》作为优良家风的载体,实现优良家风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诫子书》 优良家风 教育功能
家风,又被称为“门风”,是给家中后辈树立的价值总则。是由家族一代一代沿袭而来,体现着一个家庭为人处世、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它是一种在不知不觉中对人产生影响的无形的文化力量。一个家族中的佼佼者,会被其他家族的人尊敬,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别人模仿,然后被后人继承,这就是一个家族的传统。中国家风一词,始于西晋潘岳,流行于北朝,从它出现开始,就常与门风互通。在古人对家风的描述中,总有着对传统的继承。比如:“齐有人焉,于斯为盛。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箕裘不坠,亦云美矣”,其中就蕴含着对之前的继承。可以说,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有家的地方就有家风,但家风从诞生至今从来都不是一个褒义词,而是中性词,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家风,如同人生百态,各有千秋,有优良的家风,让人受益匪浅,也有不良的家风,让人做出不好的举止。优良的家风能够在思想上约束家庭成员,营造一种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从而对社会、民族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家风和社会风气是互动的关系,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家风也应在传承中得到发展。
重视教化是中国传统的一种优秀传统,家训作为传统的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至今仍有不少关于“要言妙道”的说法,诸葛亮《诫子书》的思想深刻,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诸葛亮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品德的人,被视为古代文人的理想品格的楷模。《诫子书》是诸葛亮在一封致他八岁的儿子的书信中,尽管篇幅不长,却饱含深意,展现了一位德高望重、聪慧过人的父亲对他的教育和对他的无尽期待。“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认为,君子要有“清心”“节俭”。静者能修心、远行、广才多艺、学以致用;勤俭持德、明志。惟有戒律和戒律,才能激励人,戒除危险,才能治本。如果不能好好珍惜时间,时间和意志就会像流水一样消磨,到最后,他会一蹶不振,再也回不来了。诸葛亮是宰相,他的儿子是个富二代,有了父亲的产业,有了父亲的支持,他就能衣食无忧,不需要读书,不需要工作,不需要赚钱,可以随意挥霍。但诸葛先生给他八岁的儿子定下了一条家训,希望他能长大成人,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教养的人。诸葛亮以齐家治国为己任的风范与人格魅力,向子女们讲述的不是如何发家致富,如何传承家族,而是如何修身、学习、为社会服务。这正是诸葛亮《诫子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去思考和借鉴。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家庭中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迫切需要对其精神要义进行解读,并从中吸取智慧,构建当代教育文化。诸葛亮以其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和毕生的智慧,凝聚于《诫子书》之中,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一.《诫子书》中的优良家风的现实意义
诸葛亮的书信不多,但是他在做人、修养、学习、志向等方面都作了深刻的剖析和建议,通过智慧、理性、简洁的语言,将天下父母对儿子的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后世文人墨客的经典,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唐代《艺文类聚》、宋元《太平御览》等唐宋典籍中均有《诫子书》,南宋刘清之所著《戒子通录》,堪称南宋之前家训的总纲,而朱熹的《小学集注》中也有《诫子书》。元代郝经《续后汉书》、明代刘玑《正蒙会稿》、清代康发祥《三国志补义》等书,均有诸葛亮的《诫子书》等文献,可见诸葛亮的家书在唐宋以来一直受到各代学者的高度重视。优良家风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其中包含着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成果,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集聚凝练着“五常八德”。古人所说的“五常八德”,都是源自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优良的家风发展至今,内涵丰富,意义深刻,与教育的价值追求基本吻合,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优良家风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学习,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们的成长。
优良家风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因素相比,对教育的影响有着人文性、社会性、创造性、复杂性的特点。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优秀的文化可以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比起外在的条条框框,优良家风中道德规范更能约束人们的行为。优良家风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产物,在社会的影响下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符合新时期的道德文化要求,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优良家风能够传承发展至今,很大原因在于它的创造性,可以最大程度上满足当时社会、教育的需要,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作出相应的改变,创造出让人适应的,符合规范的教育环境,能够更好地满足教育的需求。家风是人们在历史中长期实践形成的,不同的时期,家风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古时注重孝道,汉文帝刘恒,就曾以孝道闻名天下,母亲卧病在床,就亲自侍奉,送给母亲的汤药都要亲自尝过才给母亲服下。在位期间,注重农业发展,重视礼节,使西汉社会稳定,有了“文景之治”。新中国成立之初,老一辈革命家红色家风盛行,朱德就曾告诫儿子,要当工人不当干部;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建响应号召去基层当农民工人,并且积极适应当地生活。这样的前辈数不胜数,优良的家风影响着家中的小辈,为社会,为祖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个社会想要构筑良好的社会风气,都应该重视优良家风的作用,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家庭都是组成社会和国家最基本的单位,一个时代是否重视优良家风的建设,是否拥有优良的家风,都影响着整个时代的发展。
家書是中华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遗产,诸葛亮的《诫子书》是这一文化遗产宝库中最光彩夺目的精华。为了实现中国的民族复兴梦想,中华民族必须树立起当代的核心价值。然而,培养价值观不能仅仅依靠背诵和表象,而是要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使之成为国家、社会、家庭的精神归属感,进而成为个人的道德和文化素养。家书是人心的一面镜子,是家人的忠告,是人生最有力的座右铭和人生的路标,通过家书的方式,实现家训的目的,在良好的家风中培养出来的价值观,一定是积极的、向上的。这也是我们对《诫子书》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二.《诫子书》中的优良家风教育功能
诸葛亮的《诫子书》是现代很多知名学者所推崇的。南怀瑾《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一书中写道:“其毕生之学术精神,皆在于其子之书。”他在《论语别裁》中说:此《诫子书》亦是其儒学之精华。老实说,后世的人讲的是“养性”和“修身”,并没有脱离诸葛亮的掌控。中华上下五千年,传承至今的优秀家风家训数不胜数,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从《诫子书》到《傅雷家书》,这些时代的伟人们用自己的智慧与经验传授小辈们做人做事的方法。他们的文字与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之中,优良家风也传承发展至今。
1.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摇篮,是人刚开始成长的地方。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会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塑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个家庭的家风决定着孩子三观的起步。教育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和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关的哲学、政治、法律、道德教育等方面。教育是在学生已有的思想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灌输和疏导。由于个人的思想境界有限,不能自觉产生正确的思想体系,并且对于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就需要通过学习、接受教育,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状态,能够将学习得到的知识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家庭作为人生的起点,对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将优良家风融入教育,绝不是在高校思政课堂上进行家风教育。父母在教导孩子时,就应该注重家风对孩子的影响,要注意的是父母应该首先辨别家风的优劣,并不是所有的家风都对个人的成长起着积极作用,流传至今的家风具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大的价值,应该继承和发展。我们应该淘汰那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其次,要注意家庭传统与正确价值观的结合,使之适应时代的要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凸显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家庭传统和教义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最后,在培训方法上,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时代的背景。教育的家庭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家庭成员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等。家庭环境对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的成长、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优化教育的微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家风是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家风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另一方面,家风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优良的家风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風气。
2.社会教育
教学活动普遍通过课堂、讲话、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的载体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两大特征,客观性是指教育载体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为人的意志所创造,受教育者通过这些载体接受教育。主观性则是指,人们会有选择地挑选进行教育的形式,并且受到主观意识的水平和社会发展的限制,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载体被运用于教育。优良家风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可以成为教育的文化载体,借此影响人、感染人,以此提高人们对教育的接受度。优秀家风文化具有全面性、渗透性,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让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成为教育载体的一个重要选择。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思想精华,在信息化、全球化、数字化的今天,依然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家风的传承离不开社会的宣传,中国家风传承至今,中间也因为西方思潮有过一段时间的低迷时期,近几年随着中国进入新的时期,为了满足更多人们的精神需求,塑造更高的国民素质,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优良家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教育的本质是意识的灌输和教化,意味着通过教育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借此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为了将优良家风融入教育,社会环境的配合也至关重要。其中,要拓宽家风的宣传渠道,利用现代大众传媒手段加强宣传。同时,主流媒体不仅要发挥舆论主导作用,弘扬家族传统,特别是优良家风的积极意义,而且要在新时期充分开拓并利用新的宣传手段,如网络、自媒体等传播手段,对优良家风进行全方位、创新性的培育和宣传,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满足更多社会需求。
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想要继承发展优良家风,提高民众对家风的认识,仅仅依靠前人的家风传统是不够的。要注重家的统筹规划,政府可以依据地方特色,打造名人家风馆,或优秀家风学习展览,邀请市民的参加,前人优良家风与新时代家风共同展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创新优良家风。还可以邀请专家为市民做讲座、邀请优良家风传承着为大家讲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家风进入民众的生活,弘扬家风家训正能量。
3.学校教育
《诫子书》虽然言简意赅,但也包含了不少的教育理念,对我们的教育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家庭书信及课外阅读时,应注意对学生的关键词、核心思想的精练,对家书中的思想进行归纳、体味、体味真挚情感、深刻领会文化内涵、体会家风底蕴。家书作为一种重要的形式,也需要发挥它的功能,将其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有效地利用各种途径将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家风融入其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教育的接受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高校的教育并不是围绕课堂展开的,其中,我们可以开展优良家风的“三进活动”(进课堂、进活动、进宿舍)。“三进”活动中的进课堂,整合教育和优良家风的相关资源,注重课堂的第一作用。可以整合家风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开设相关理论课程、社会实践课程或者选修课,例如:名人家风传承、中华家风史等,以激发学生对优良家风的兴趣,发现身边的优良家风,从而刺激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关注度。注重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的结合。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引用良好的家风文化、利用典型案例让大学生理解传统家风文化的力量。“三进”活动之进活动,举办各种实践活动与征文活动,如:晒出我的家风、家家家风有不同等;在一定程度上创新活动文化载体,利用新媒体技术,整合优良家风的相关视频、音频、人物事迹或重大成就等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在校园中广泛传播,利用微博、微信推送等渠道积极宣传,抓住优良家风与教育的集中点,贯彻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开展好家训展示、家训朗诵会、家训书法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承接优良家风意蕴。丰富教育的平台和内容,以一种更加新颖的方式让同学们接受教育。
诸葛亮认为,立志、勤学、成才三者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有了远大的抱负,就会产生充分的学习动机。学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最后实现自己的目标,为祖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是他学习的唯一方法。好高骛远、浅尝辄止,肯定是学不到什么好东西。不但如此,一个人若匆忙、杂而不精,不但不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而且在品德上也会受到损害,这种人很难形成崇高的人格。因为“为人”与“为人”的理念是一致的,“读书”与“道德”的培养息息相关。很多伟大的人都是意志、天赋和勤奋的综合体,勤奋的学习能让一个人拥有非凡的才能,而雄心壮志正是他发挥才能的关键。文章以诸葛亮传世的《诫子书》为例,从优良家风的视角,对诸葛亮的思想进行了剖析。《诫子书》作为传承优良家风的重要载体,它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勤学重道作风和积极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华,拥有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诸葛亮.诸葛亮文集[M].段熙仲,闻旭初,编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郑富兴,郭强.传统道德教育的现代意义、实践困境与发展路向[J].当代教育科学,2021(11):3-11+88.
[3]韩文乾.用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家训涵养新时代青年价值观[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6(06):12-18.
[4]赵逵夫,王希.论汉代安平崔氏家族的学风与家风[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08):231-238.
[5]任嘉蕊.立德树人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21(Z3):56-58.
[6]栾淳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家风研究学术史[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35(05):53-58.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