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芽歌书”传承的教育功能探析

2016-12-26 13:26刘琳
亚太教育 2016年34期
关键词:教育功能传承

刘琳

摘要:“坡芽歌书”是云南省富宁县有关部门在2006年2月的文化资源普查中发现的以原始图画文字记录壮族民歌的土布集,被专家命名为“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2011年,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坡芽歌书”在文学、文字学、民俗学等方面有独特的价值,它的发现,对壮族文化有重大意义。在传承过程中,发挥独特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坡芽歌书;传承;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I2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285-01

“坡芽歌书”不只是坡芽村的民歌产物,更是古老壮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其特殊的记录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大量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主要涉及文字学、民俗学、文学、音乐特点等内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传承的特殊价值在于:传递历史文化和塑造新人。实际上,这一过程就是一种教育过程,发挥特殊的教育功能。

“坡芽歌书”历经文化变迁而经久不衰,形成家庭传承、社区传承、文艺表演传承三种传承方式。各传承方式的传承价值集中体现在“坡芽歌书”的独特教育功能之中,实现群体内的社会成员的社会化。

一、塑造个体行为的功能

家庭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基本单元,也是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人类社会的群体最初是以家庭为核心,以一定血缘关系维系组织起来的。[1]在壮族家庭里,山歌的传承一般是一代代相传,形成幼儿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统习俗。在坡芽村,师徒传承是由歌手或传承人来教授“坡芽歌书”的传统方式,“师”指以教歌为己任的歌手,“徒”指全体村民。在村民眼中,歌手是智者,他们熟知本民族的风俗礼仪、伦理道德和历史文化,以传歌、教歌为己任的歌手自然成了歌书传承的诠释者。师徒传承形式流传至今,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历史文化与生活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成员的发展,实现塑造个体行为的教育功能,对人的社会化的实现有重要作用。壮族历史上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字,但这种文字只掌握在少数人群中。壮族的山歌就像汉族的文本,是壮家人记叙生产生活的手段,同时也是青年人体验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坡芽歌书”中记载的情歌,其歌词内容蕴涵了深厚的壮族文化。不仅反映了壮族男女自由的婚恋爱情观;通过歌书的描绘,也反映了壮族作为稻作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如第十首和第十一首《枫叶》,画了一片枫叶,却透射出稻作生产规律;反映服饰和建筑文化,如第十五首《石块》中女子说自己独居耳房;反映丧葬习俗,如第八十一首《双生笋》中唱的“八字昭天地,四柱证明月。”“麽公由我请,香纸我付钱。”

二、维系群体社会的功能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任何一个民族及社会群体要维持正常的秩序,必须通过某种社会文化手段促使分散个体结成一个有机的集体,并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规则来要求社会成员,以达到社会结构及运行秩序相对稳定的目的。[2]农闲时聚在一起唱歌是坡芽村壮家人最喜欢的群体活动之一,在田间地头,月下火旁,村中男女,老老小小纷纷开唱,并乐此不疲。也因此,山歌文化在坡芽村流传至今而经久不衰,世代流传的壮族民歌曲调达20余种。壮族进行的各项民俗节庆活动,都少不了民歌演唱这一内容。对富宁壮族人而言,一个重大的节日即是“三月三”珑端街,举办珑端街期内,人们或以村寨名义,或以歌班名义而发起组织,不仅有男女对歌,切磋歌技,还有唱壮戏、掷鸡毛毽、打磨秋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事项。“坡芽歌书”的演唱形式是以男女对唱的方式进行,透射了群体性文化心理,成为增强群体意识的重要手段,发挥着维系群体社会正常运转的教育功能。

三、适应多元文化的功能

坡芽村世代居住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善良的壮族人,村民们以歌唱来表情达意,消磨闲暇时光。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许多壮家人大半的时光多在村子里度过,交往对象有限,接触的文化单一且重复,这种因生存环境封闭、信息闭塞而形成的文化上自给自足的现象,有学者称之为“文化孤岛”。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交通方式的改善、网络信息的发达、城乡经济文化交流等的进入,缩短了区域文化的时空距离,各民族间相互交流的机会逐渐增加,进而形成了坡芽村多元化的文化生活方式。坡芽歌书文艺表演传承形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衍生而来。随着“坡芽歌书”的名声大噪,每年慕名而来坡芽村的专家、学者、观光客不计其数,抓住这一机遇,当地村民组成文艺演出队伍,向外来游客展示本地民风民俗,为他们演唱坡芽歌书为代表的壮族情歌。除此之外,坡芽歌书合唱团被邀请参加各种音乐交流活动,向外人展现这一独特美好的文化珍品,这种传承方式一方面吸引了大量外人走进壮乡感受地方风情,另一方面也使坡芽文化精品超越地域、民族的界限,从偏远山村走向世界各地,向世界呈现独特而神秘的壮族文化。在与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碰撞的过程中,清晰认识到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增强民族文化资源的归属感,进而实现个体多元文化适应功能。

壮族民歌经久不衰,不仅是由壮族特定的生活环境、历史背景所决定,更取决于民族文化心理。“坡芽歌书”的传承主要有家庭传承、社区传承、文艺表演传承三种方式。家庭传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成长,发挥着塑造个体行为的教育功能;社区传承,增强群体意识的重要手段,发挥着维系群体社会正常运转的教育功能;文艺表演传承,在与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碰撞的过程中,清晰认识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资源的归属感,进而实现个体多元文化适应功能。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乔馨.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黄凤显主编.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4]刘冰山主编.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5]何正廷.坡芽歌书与壮族歌圩[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

[6]索晓霞.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运行机制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0(3).

猜你喜欢
教育功能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