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莉 冯敬雅
内容摘要:语文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深入化、具体化,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根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在教学中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力,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渗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对提高学生中国优秀文化的感知力、培养文化自信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古诗中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古诗教学 文化自信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突出强调的是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语文综合素养提高、语文文化的感知与传承都具有重要作用。古诗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不论是感知中国深邃的语言文字、受到古人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还是从中品味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或是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古诗都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古诗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更能体现出语文课程的文化魅力。但是,由于小学生处于各种能力形成的特殊时期,对古诗中的传统文化感知存在一定难度,并且很多老师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诗歌内容和形式,忽视了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一)小学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视内容教学,缺少文化拓展。古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有着短小精练,意蕴深厚的特点。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往往都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注重对内容的讲解而忽视古诗背后的文化底蕴,缺少开拓学生视野的意识。例如三年级上册的《望天门山》,大部分教师会选择讲诗人,讲注释,讲内容,讲情感这四个内容,忽视了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下,唐朝的繁荣昌盛以及民风民俗,缺少特定时代特定文化的渗透,缺少对学生感知大唐历史文化的拓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也很难让学生透过古诗感受到一个时代的盛景,缺少对古代社会历史文化、古人民风民俗文化的简单拓展。又如三年级下册的《大林寺桃花》中,部分教师开始重视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讲解桃花盛开的时节,习俗,饮品,却忽视了国际视野的拓展。以花引题,讲中国的国花,它的由来,特点,同时可以与国外的国花作对比,了解相关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开拓文化视野,进而在学生心中树立大国形象,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自信。
2.教学中未充分挖掘文化价值观。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它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现阶段,学生过洋节的现象层出不穷,正是因为缺少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学生没有衡量文化标准的尺度,盲目的追求快餐文化、大众文化,这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如三年级下册的《清明》中就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仅仅让学生知道这首古诗描写的传统节日名称,让学生简单了解这个节日的习俗文化,却很少引导学生认识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就是对祖先的感恩、敬畏,对已逝生命的尊重。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从小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先辈的尊重、理解,不懂得感恩,所以类似的涉及传统节日的古诗,不单要让学生感知节日的文化习俗,也要注意挖掘古至中包含的文化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教师通过古诗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的同时,也应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观,自觉产生自豪与赞美的情感,学生可以拥有一定的国际情怀,但要在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其树立文化自信心。
3.作业布置随意,缺少文化视野。作业布置是为了达成巩固知识点、培养学习习惯、激发探索精神、提升能力或是培养其他方面品质的手段。一些老师在布置古诗教学的作业时,要么是书写生字词,要么是默写背诵古诗,或者以诗带画,以诗扩文……这些作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巩固所学知识,也有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但是这样的作业对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开拓文化视野力度还不够。教师如果在布置作业时能把古诗中传递的文化与现代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联系起来,通过查阅资料或者对比解说、探究小报告等各种形式展现出来,这样的作业就能让学生对文化有更多认识,让学生建立起文化的感知力和自信力。所以,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古诗的内容,品味语言的优美,体会古诗所蕴含的深刻意蕴,而且还要通过作业的形式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让他们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原因的分析
1.缺乏文化底蕴与自信心。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却常常出现学生不敢回答或老师回答不出的现象,这些都是缺乏文化底蕴与自信心的表现。例如四年级上册《夏日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人杰、鬼雄、项羽,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教师在课堂安排上,多余的时间会用来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往往会忽略三个典故背后的人物分析,缺少对历史人物乃至事迹的拓展。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没有深入挖掘作者的心境和历史的时代背景,达到感同身受,从而无法使学生产生中华文化优越感,难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这首诗教师如果具有一定的文化敏感,应该简单给学生讲一下当时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凛然正气,不但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还能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表现出这样的情感就是因为对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培养学生的文化感受力和自信力。
2.缺乏文化教育的机智与眼光。在进行小学古诗教学时,大多教师以背诵古诗作为教学的归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为机械记忆,学生盲目的学习古诗中的手法,词句,情感,无法从中激发学生探索历史、了解历史、感知文化、品味文化的兴趣,更难于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教师缺少教育教学机智,无法使课堂教学出彩,学生更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在古诗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创设情境,利用古诗特有的文化的氛围、深远和谐的意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语言环境,用文化传承的眼光来培养学生的古文素养,了解与探索古诗文中的神奇与精练,过于注重现代文教学,形成了一种片面教学现象,忽视了对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不利于構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环境。
3.教学态度不端正与文化素养偏低。古诗语言与文化是现代语言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讲解不透彻,学生学习不理解,课堂氛围就会变得糟糕。许多教师在古诗备课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态度不端正等现象,如依赖经验教学,书本教学,网络教学等态度,缺乏教师自己的思想。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及时更新观念,汲取丰富的文化素养知识,更是出现了教师的教育情感下滑、专业素养不扎实、教育教学艺术不突出和创新精神欠缺等。对于古诗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如历史文化、习俗文化、意象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等,教师由于缺乏广博的知识素养,文化素养功底薄弱等导致不能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文化,建立起古诗与文化的联系,自然就不能很好培养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和自信力。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啃老本”的方式拒绝与其他老师交流教学经验,拒绝自主研究性学习,这也体现出教师的文化素养偏低,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文化素养,难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小学古诗中承载了中国太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核心素养领域,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感知文化,建立起古诗与文化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古诗教学教学应指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
1.在教学设计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理念,语文学科应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学设计应围绕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学科发展的核心素养为核心来进行设计。在小学古诗教学设计中,教师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导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作业等各个部分都可以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中国文化的底蕴与感知力,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古诗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设计方法与策略。如在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时候,可以在目标定位中设计感受中国送别文化的内容,“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从而在目标实现中介绍有关送别文化内容。还可以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拓展部分渗透有关黄鹤楼的其他历史文化。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就能够在古诗教学中汲取文化营养,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
2.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关注古诗文本,探索古诗语言特质,通过字、句、诗这种点、线、面的方式将教学内容织成关系网,同时将古诗中蕴含的文化背景渗透其中,将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赞美与自豪之情,提高文化自信心。小学是学生学习方法与态度的形成阶段,而在古诗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天文地理,探索人生哲理,丰富自身精神世界,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基础,促进其未来的发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古诗从语言文字中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丰富的中国优秀文化的元素,如诗中出现的一些事物“月亮”“杜鹃”“大雁”“梧桐”“寒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把语言文字读活,让学生明白言外之意,让学生对古诗特有的文化产生崇敬之情,激发文化自信力。
3.以学生为中心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延伸,其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现阶段,大部分教师在古诗教学中都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这一要求,从学生的真正想法和真实需要出发,了解学生阶段性兴趣,以此为切入点,借助古诗的内容、背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产生求知与探索的内心趋向。在核心素养下,古诗教学更应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为其提高文化素质、培养文化自信。比如对小学低年级的古诗,在教学时老师应根据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更多借助古诗中的文字渗透汉字文化,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文化内涵等。对中高段的古诗教学,教师应该有选择性地针对古诗中的文化元素对学生在知识面、理解内容等方面进行拓展,建构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从古诗的学习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二)教师应充分发挥文化传递的引导者角色
1.注重发挥古诗教学中文化多元趋向。文化多元趋势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教师通过古诗教学,让学生在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还应兼收并蓄地传授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形成以本民族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学习模式。每一首古诗的背后都有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内容丰富多样,如风光、山水类古诗展现了季节更替变化,事物生长特点等。青山碧水蓝天,可以让学生感悟祖国的壮丽山河;古朝古都可以让学生回味历史的变迁,文化的交融;民风民族可以让学生领略多民族的多元文化;特定的事物可以让学生感受事物背后蕴含的文化深意……总之,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深入挖掘古诗文本中的文化元素,教学中发挥文化多元趋向,分清文化教学内容的主次,以古诗的中华文化为主,以其他文化为辅,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树立并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知、继承和发扬的自信心。
2.提高教育教学机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教学机智是教师在面临复杂教学情况中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教师在古诗教学中,遇到难以预料而又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以及对待处于一时激情状态的学生时,应充分发挥教育教学机智,合理处理学生的突发情况。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教师提问与教师评价的方式上,教师要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选择古诗中能充分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挖掘古诗中能引起学生文化品味的元素,激发学生探求其中文化信息的兴趣。教学中既要注意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引导提升,也要注意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此外,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评价语言,因为语言具有无形的力量,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使学在生潜移默化中提高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未来成长与发展,更有利于学生文化自信力的生成。
3.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引领文化观念。人的心理发展所经历的过程和形式,同一切事物一样,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其不同特点,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每一个阶段都应分析学生情况,选取最优方案进行教育教学,同时,教师应不断提高思想素质,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中潜在文化观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古诗中有很多反映中国国家文化、民族文化、习俗文化、节日文化、艺术文化等的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要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挖掘古诗中的这些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对中国文化建立亲信力,养成文化自信,具备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播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侯思言.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21.
[2]吴倩.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21.
[3]夏陈玲.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6.
[4]燕宇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5]饶苡.小学阶段培养文化自信的原则与路径[J].教学与理,2018(29).
[6]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注:本文为曲靖市教育体育局 曲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规划联合项目(项目编号:QJQSKT2021YB19)“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教学实践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