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的形成动因、道德内核与时代传承

2023-06-12 16:45吴东照彭怀祖
廉政文化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雷锋精神道德建设

吴东照 彭怀祖

摘   要:雷锋精神诞生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雷锋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对党和祖国的感恩之心、投身新中国建设的炙热之情、学习英雄人物的激励之力、善行受到肯定的鼓舞之境是雷锋精神形成的动因。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凡人善举的道德力量,彰显了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道德信念,展现了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行为自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面对中国社会转型和“全球一体化”震蕩反复的现实,雷锋精神充分彰显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是对现代社会功利过盛的有力矫正。新时代传承与弘扬雷锋精神要深刻把握时代特征,注重守正创新,加强制度保障。

关键词:精神谱系;雷锋精神;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23)01-0025-08

选树榜样是提升榜样教育效应的基础性工作,选树榜样的关键在于把握榜样行为的先进性特征。所谓先进性,着眼点不在于选树的对象具体从事何种职业,也不在于对象年龄、所处地点等方面的差异,在于其能够充分体现榜样的利他特质,能够自觉为社会和他人牺牲自身利益。[1]1雷锋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自觉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一切,其光辉行为体现了榜样的力量和道德的崇高。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以人物作为精神名称的重大成果,具有鲜明的先进性特征。雷锋精神诞生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以雷锋名字命名的、以雷锋事迹所呈现的精神力量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2]7新时代传承与弘扬雷锋精神,必须挖掘雷锋高尚行为的动因,把握雷锋行为的精神内核,明晰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战略重点,从雷锋这个普通人身上吸取力量、传棒接力,全面提升榜样教育效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新旧社会强烈对比所铸就的坚定信念是雷锋精神的形成动因

人的行为既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也受社会环境的引导。无论是何种性格特质的人,都有着向善、从善的“基因”,外部世界的强烈刺激,时时刻刻地冲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从道德视阈理解人与社会的应当,不应该成为脱离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的“特区”。人的行为背后的动因是复杂的,它根本上受社会环境的深刻导引和制约,每个人对社会条件又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判断,由此形成了各自丰富多彩的人生。[1]38雷锋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努力的人、是一个一心为他人、为社会付出的人,这是社会公众对雷锋的朴素直觉。然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智能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既有着根据时代特征不断弘扬雷锋精神的良好态势,也有对于雷锋及其形象、精神夹杂着不少误解与迷惑[3],认为雷锋事迹不一定是“真的”,甚至个别别有用心者,说雷锋是“傻子”。可见,雷锋及雷锋精神的表述主体、场域和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让雷锋精神真正深入人心,成为新时代社会进步和向上的重要动力源,必须深度挖掘雷锋精神形成的动因,从而体现雷锋行为的真实性与崇高性,让全体公众在新时代自觉践行雷锋精神。

(一)心怀对党和祖国的感恩之心

感恩是雷锋精神产生的原动力。[4]35心理学界认为“感恩是一种道德情感,个体在受到别人恩惠后会产生感激之情,这种情感会促使个体产生亲社会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5]。雷锋出生于贫农家庭,不到七岁就成了孤儿,日寇的侵略暴行、“旧社会”的黑暗压迫,让他饱尝“旧社会”的苦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给予了他入校读书、参加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应征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等机会,这些经历让雷锋产生了强烈的感恩之心,感恩党和政府让他从“无家”到“有家”再到“当家”。这种感恩之心的生成与积淀,为雷锋的成长提供了“介原”动力。雷锋对党和政府的感恩并不仅仅停留在思想意识上或口头上的“表决心”,而是内化为具体的道德实践——“报恩”,从望城到鞍山,再到抚顺,从农场职工、工厂工人,再到解放军战士,雷锋心里永远装着他人——听说人民受灾,就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巨额存款”捐献;听说战友家庭困难就偷偷往战友家里寄钱……这些“报恩”行为使雷锋成为无私奉献的典范。

(二)投身新中国建设的炙热之情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集体经济建立,全国人民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整个社会都充满了克勤克俭、集体主义、赶超先进、团结友爱的积极氛围。雷锋同志也不例外,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激发了他将自身的奋斗目标与国家的发展需要同向同行。但是,长期的战乱使得国家“元气大伤”,可谓“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发展经济的基础极为薄弱。除此之外,国际反华势力强大、中苏关系恶化,“内外交困”的发展格局使得新中国处于建国后最困难的时期。然而,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雷锋积极响应号召,一是发扬勤俭节约精神、处处精打细算;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雷锋深知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很多,所以只要有空余时间,他就努力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用一颗炙热的心,用火一般的热情,温暖整个社会和人民。

(三)学习英雄人物的激励之力

道德榜样集中体现了一定时期社会最具代表性的高尚品德和精神追求。优秀的道德典型如同一面旗帜激励着社会大众的前进方向,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群体和伦理认同。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物质基础极端贫瘠,迫切需要精神力量的引导,特殊的年代造就了各种不同的英雄人物。雷锋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涌现出的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人物成为了雷锋学习的榜样,深深影响其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如雷锋多次学习《纪念白求恩》,并时刻用白求恩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来鼓励自己、鞭策自己。除此之外,雷锋也虚心地向周围的先进模范学习,比如他的同事、领导及身边“活生生”的劳动模范。通过向先进模范的学习,让他找到了现实中比较的对象,进而不断勉励自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雷锋充分吸取了这些榜样身上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等精神“营养”,将这些榜样作为自己奋斗的人生信条,在实践中处处彰显道德的力量和榜样的作用。

(四)善行受到肯定的鼓舞之境

在巴甫洛夫(Pavlov)和桑代克(Thorndike)等先后提出“强化”概念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系统提出了强化理论,根据强化物的性质,可以分为积极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和消极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积极强化能够有效增强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在我们国家,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收入多少,只要真正做到持续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志愿服务,都会受到肯定与表彰。雷锋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但他一生助人为乐、敬业奉献,真正做到了平凡而伟大。由于他持续不断的付出,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对雷锋的言行高度肯定,如在鞍钢工作期间,他连续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标兵和红旗手;在部队服务期间,他又被评为优秀战士、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称号。持续不断的表彰与肯定激励着雷锋坚持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主题词,雷锋因公殉职以后,雷锋精神得到高度颂扬,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充分肯定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文艺界人士也先后创作了抒情诗《雷锋之歌》和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6]榜样教育深刻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我们应该从雷锋精神的形成中得到启发,在新时代不断创新榜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二、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凡人善举的道德力量

改革开放作为社会风气和青年观念转变的“催化剂”,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雷锋精神给青年带来的崇高感和神圣感逐步消退,从“威权政治下的支配式解读”逐步转换为“市场经济下的协商式解读”[6]。据湖南省雷锋精神研究会针对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认为雷锋是影视明星的占17%,认为雷锋是解放军战士的占58%,认为雷锋是科技工作者的占5%,认为雷锋是战斗英雄的占17%。[7]相关的调查也显示不少90后、00后不了解雷锋,也没读过《雷锋日记》等相关书籍。这可以理解,毕竟雷锋已离开我们近60年,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与当下有着诸多不同,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多元意识不断增强,雷锋精神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必然会引发思考与争论。事实上,雷锋已逐渐从一个人名、一种人生道路,升华为一种精神符号。雷锋两字所代表的不单单是“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人格,也体现出当代人对社会“真善美”的向往。

(一)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

信念是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著名哲学家休谟(Hume)认为“信念是我们想象对象的方式,是和先前的一个印象关联着的或联接着的一种生动观念。”[8]可见,信念并不仅仅被认为是理想与精神层面的,而是有着实践动力、能够真正行动的善良意志,信念本身就已經蕴含了人的道德潜能。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重要的精神保障,体现了科学理论品质和崇高价值追求的统一,也彰显着现实目标与终极理想的辩证统一[9]19,激励着无数共产党人为人类解放事业献身,雷锋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正如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入火海,进刀山,我甘心情愿”[10]14“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正像细胞和人的整个身体的关系一样。”[11]125点滴言语鲜明地展现出雷锋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突出了他对党和国家的无限深情。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是雷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根本原因,也是雷锋鞠躬尽瘁的精神动力。他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也保持着比一般人更为持久的前进动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12]学习雷锋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始终把自身的命运同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二)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行为自觉

“听党的话、服从命令听指挥,党指向哪里,我就冲向哪里,”[13]12“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13]17-18在他的日记里,字里行间体现出对中国共产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这些爱贯穿到为党和国家事业努力奋斗的具体行动中。国家号召要兴办农业,他就主动申请去农场驾起拖拉机;国家要加强工业建设,他就积极报名去鞍钢当一名工人;国家号召青年入伍,他经过多次恳求,终于参军入伍。雷锋始终怀着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看作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于一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忠于革命,忠于党”。

雷锋始终把自己与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贯彻一生。雷锋在读完《毛泽东选集》后说到:“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13]60直到牺牲的前几天,他还在努力解答永恒的人生问题:“我活着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3]89他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中书写了伟大。连队内,雷锋帮助炊事员洗白菜、一针一针地为战友补裤子、把营房周围、室内室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等,这些行为处处体现对战友的无私关怀。连队外,雷锋更是“闲”不下来,只要碰到有需要帮助的人,就立刻伸出援手:两次巨额捐款、主动推车运砖、主动帮助列车员打扫卫生、给旅客端茶倒水、给丢了车票和钱的陌生人买车票、给老人拎包袱、送大娘回家……作为榜样人物的雷锋,无疑在证明:广大劳动者只要能够将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国家现实需要紧密结合,那么平凡的人也可以在不起眼的岗位上做出引人瞩目的成就。[6]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雷锋精神不是无源之水,中华民族数千年“德治”传统所积淀的深厚道德意识,熏陶了这个文化场域中的每一个人,也为雷锋精神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1]113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是儒、道、释,他是一个有机的学术整体,把和谐、仁爱、中庸等理念贯穿其中。雷锋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广泛地吸纳了诸如“克己奉公”“舍生取义”“仁者爱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传统美德和文化价值。[14]他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把爱心撒到哪里,把温暖送到哪里,这与中华民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爱国传统相一致,与中华民族倡导的扶危济困思想相一致,与中华民族遵行的敬业乐群的情操相一致。[15]

雷锋精神在传承中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优化与创新。传统美德中“修身”是指个体修身养性、自我约束。古言有云 “吾日三省吾身”,强调通过修养使个体具备美德。同时,儒家哲学强调“入世”,认为人们在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的同时要积极回报社会,这种人生观、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雷锋也不例外。雷锋便十分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他虽然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成为孤儿,但他从小就立下远大志向,特别是有了学习机会之后,孜孜不倦地从毛泽东著作中吸取营养,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锤炼自己,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时时深刻反思自己。雷锋同志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但也是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一生。“旧社会”的苦难促使他在“新社会”学会要更加努力奋斗。[16]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中关于“修身”的要求,深深植入雷锋的基因,并逐步得到继承和发展。

“齐家”是指一个人在家庭中应具有的美德,包括勤俭持家、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等。[16]雷锋自幼是个孤儿,在他有生之年也没有组成新的“小家庭”。然而,他在日记中明确指出“我是党的儿子,人民的勤务员,我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16]雷锋努力将“齐家”思想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人们用“仁爱”之心去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雷锋正是这样践行人性美德。背同学过河,帮生病同学补习,给战友缝补被子……中华传统美德要求人们自觉地把“忧国忧民”“公而忘私”等当作人生追求和公民责任。雷锋像“一团火”,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处处散发着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灼灼光辉。

三、雷锋精神充分彰显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7]。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涵,其精神内核——志愿服务、敬业奉献闪烁着人类的共同价值[18]。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20]。与此同时,伴随着全球化振荡反复的危机,全人类共同价值凸显出凝聚各方价值共识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雷锋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榜样,也是世界所有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心中的典范。

(一)雷锋精神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21]在一次次社会变革的浪潮中,雷锋精神作为“超越资本逻辑的精神选择”[22],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现代生活中涌现出的诸多问题和复杂矛盾提供了理论源泉[6]。分析和把握雷锋精神的内核——志愿服务、敬业奉献,不仅体现着人类的共同价值、共同理想,更是弘揚全人类的共同美德。志愿服务是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表现出个体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出现在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利用宝贵的个人时间去为他人服务。这种利他行为充分体现了人的高尚性,反映了社会的文明与向上,是正义与仁爱的具体表达。雷锋用一生的行动践行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23]的志愿服务精神,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都带有鲜明的利他性,目的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雷锋精神也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内涵。他以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出色地阐释了中国志愿服务的内涵与本质。

人与人之间除了需要相互关爱、共同进步与发展,每个人也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劳动、不断取得成绩,这是全人类自古以来都认同和称颂的美德,雷锋精神体现了这样的价值诉求,提供了这样的实践路径,引起各国人民的强烈共鸣。雷锋曾经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24]。在当今社会,为了国家安宁、社会平安,为了保证社会发展有序、文明向上,需要许多人响应号召、服从安排、努力奉献。他们或是在边疆巡逻,或是在戈壁造林、护绿,或是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奉献一生,或是时刻有可能和犯罪分子作殊死搏斗。必须弘扬他们在选择工作时体现的奉献精神,他们愿意为祖国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必须鼓励有些人在工作时刻苦钻研,能够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以自己多为祖国作出贡献为荣;必须提倡有些人将自己的工作成果让他人与社会分享的义举,这是非常高尚的行为。当然,我们也更应该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在普通的工作中发光发热,这种勤恳实干的螺丝钉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有重要的价值。

作为一个自然人,雷锋是中国的。不过,当雷锋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时、成为人类共同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和良好风尚时,就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讲,“雷锋是世界的”[25]。雷锋虽然逝世很多年,但是他所传递的精神却经久不衰、扬名海外,影响了很多外国人。从雷锋纪念馆里的留言簿上就可以看出,上面有二十几种外国文字写下的上万条留言,写下这些留言的人尽管肤色、语言和年龄各不相同,但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对雷锋的钦佩与赞扬。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日益加剧、联系日益增多,互相倚重的局面正在形成。我们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必然趋势。应该说,雷锋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还是比较高的,雷锋精神在全球也得到了广泛认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和发扬雷锋精神,针对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习惯和特点,用他们易于接受、容易产生共鸣的方式,介绍雷锋、宣传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承载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被世界广泛接受。

(二)雷锋精神是对现代社会功利过盛的有力矫正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商品经济逐步从弱小、粗放走向成熟。市场经济的本质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其中最主要的资源是指商品,但是商品只是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有用性、稀缺性是资源的基本特征,也正是这两点的存在,才使竞争性得到确立。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在全力推进商品经济以后,使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和走向成熟。目前,国家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经济地位,即只要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取资源,这样的制度安排,必然能促成全社会充满活力[26]。当下,我们应该正确区分社会行为的合理性与崇高性,市场经济规则的行为具有合理性,必须得到提倡与肯定。

当然,社会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滋生了人们的趋利意识,社会上出现了“一切向钱看”的不良风气,有些人在利益面前丢弃了诚信和原则,将追逐自身利益作为唯一目的,甚至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的极端利己主义、消费主义思潮[27]也随之进入中国,现代信息社会海量真假信息同时扑面而来,给人们的价值观形成了巨大冲击。中国社会逐步迈向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是一种以“利益”纽带为核心,以法律、合约等为基础的“契约型”社会。探讨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是极为需要的。雷锋精神中蕴含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正好为其设立了行为边界[28]。

千百年来,道德视域下人的应当问题,中外学者普遍认为占主导地位的核心要义是利他,是在利他视域下关于人的应当问题的讨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利他有着宏观与微观、直接与间接等差别化讨论。因此,道德是有程度差异的,自觉牺牲自身利益的利他行为,是道德行为的重要标识,其它利他行为是合道德行为。雷锋行为所体现的正是自觉牺牲自身利益的利他行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也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总有一些人需要被关爱,一些人主动伸出援助的手,就能使全体人民感受到社会的温暖。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全体公众热爱工作,弘扬雷锋精神,就会形成社会的每个行业、每个岗位都有人去做,并努力做好。当人们的“自我”观念试图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并开始去尊重、欢迎那个“别样的他者”[29]时,“自我”便不仅仅是个性的、自主的,它同时也是勇于担当和积极行动的[30]。因此,弘扬雷锋精神,能夠有效防止市场功利性过度,确保为祖国为人民献出爱的人可以得到尊重,从而使得祖国的每个角落都在发展,每个人都得到关爱,每一项工作都有人去做,促进全社会财富持续不断增长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之间的融合与协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一定会“众人拾柴火焰高”。

四、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要注重守正创新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好雷锋精神。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促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31]。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要努力传承与挖掘雷锋精神的本质与规律,要紧扣时代脉搏,给学雷锋活动植入“创新因子”。

(一)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践行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必须在坚守雷锋精神本质内涵的同时,不断探索新时代学雷锋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雷锋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等精神,与当今中国社会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的重合,显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真善美的追寻与倡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弘扬雷锋精神不仅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更是时代的呼唤。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国无数的医护工作者、青年志愿者、爱心人士为抗疫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行动,为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写下了注脚。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人们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在帮助他人和社会的内容、对象、时间、方式、动因等诸方面,我们也应该充分考虑时代特点,尊重行为主体在助人为乐方式和对象等方面的自主选择,在宣传道德行为时,必须得到行为人的同意,注重报道的真实性与恰当性。也应考虑被援助者等各方人员的内心感受,被援助者往往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内心是敏感的,保护他们的隐私,时时处处体现对他们的尊重,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识。

(二)将弘扬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

雷锋精神是志愿精神的重要源泉和道德基础,是中国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表达,志愿服务是雷锋精神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雷锋精神是新时代服务人民的鲜活形式与大众化表达,志愿服务的蓬勃兴起,使学雷锋活动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实践载体。坚持以雷锋精神为引领,选树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榜样,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能有效推动志愿服务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通过广泛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社会推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生动实践,引导人们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作为生活方式。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褒奖制度,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蔚然成风。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们也要将弘扬雷锋精神与传承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有机结合。雷锋曾说,“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11]30。人在激情的支配下, 往往能被调动出潜在的能力,激情是成就事业的无形动力。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雷锋总是在想:“我要积极肯干……干就干好。”[32]73除此之外,雷锋还特别讲究用心、用脑去干,充分发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因此,基于国家制造业转型和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背景,将弘扬雷锋精神与传承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有机结合,可以纠正当下社会心浮气躁、过分追求短期利益的弊病,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可以淬炼出更先进的技术与品质更高的产品,推动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可以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不竭的创新动力。新时代应大力学习雷锋将爱岗敬业内化为忠于职守、锐意进取、精益求精,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用雷锋精神为工匠精神、劳模精神铸魂、淬火。

(三)注重强化弘扬雷锋精神的制度保障

邓小平曾经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充分做坏事,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33]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也面临诸多新情况,要通过强化制度建设,拨乱反正、以正视听,使人们对真善美有着坚定的信心,这是极为重要的举措。当前,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等法律条例为崇尚英雄、敬仰英雄提供了法律保护,为全社会形成尊崇缅怀铭记英烈的良好风尚,为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人民群众在做好事时,往往会有两个方面的顾虑,一是担忧被误认为是过错方而遭受委屈,二是遭受严重失信的人诬陷。无论是出于哪方面的担忧,都会严重影响志愿服务形成良好风尚。由此,弘扬雷锋精神需要建立、健全“做好事”的制度保障机制和社会信用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对帮助他人的利他行为给予高度肯定,对失信的人进行惩罚,不让做好事的人寒心。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在公民行为的价值追求方面,寻求道德要求和法制规范的高度融合,既提出道德义务方面的导向性要求,又明确法制规范的刚性约束。

参考文献:

[1] 彭怀祖,吴东照.重读《雷锋日记》——以先进典型研究为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 刘忠和,杨丽坤.新形势下雷锋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3] 欧彦伶.记忆塑造中的雷锋精神传承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 (11):108-111.

[4] 蒋晓侠.雷锋精神的历史考察[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5] MCCULLOUGH M E,EMMONS R A,TSANG J.The grateful disposition: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112-127.

[6] 朱婧薇.雷锋精神的文化建构与当代传承[J].中国青年研究,2021(10):85-92.

[7] 陶克.告訴你一个真实的雷锋[J].中国青年,2013(6):52-53.

[8] 休谟.人性论:上[M].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12-117.

[9] 程芳薇.论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0] 亦青.雷锋日记[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11] 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雷锋日记[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2.

[12] 刘亚洲.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雷锋[N].解放军报,2013-03-06.

[13] 雷锋.雷锋日记诗文选(1958-1962)[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3.

[14] 符惠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功能[J].理论探讨,2005(6):96-98.

[15]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EB/OL].(2018-05-18)[2022-10-24]. http://www.wenming.cn/zyh/tsyj/201805/t20180502_4673233.shtml.

[16] 金亚平.雷锋精神思想溯源与当代启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13.

[17] 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EB/OL].(2017-10-18)[2022-04-13].http://www.xinhuanet.com/poli

tics/19cpcnc/2017-10/18/ c_1121820800.htm.

[18] 雷锋精神[EB/OL].(2021-08-17)[2022-04-12].http://www.wenming.cn/ specials/100/px/202108/t20210817_6145585.shtml.

[1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关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EB/OL].

(2019-07-23)[2022-04-11].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723/c40531-31250161.html.

[20]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后[EB/OL](2017-10-21)[2022-04-11]. 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1/c41430

5-29600806.html.

[21] 陶克.雷锋精神是永恒的[N].解放军报,2014-03-13.

[22] 田鹏颖,单旖旎.超越资本逻辑的精神选择——兼论雷锋精神的永恒魅力[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9(3):1-5.

[23] 宋春艳,谢文凤.弘扬雷锋精神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J].道德与文明,2017(2):33-35.

[24] 金伟.像雷锋那样工作[N].光明日报,2013-04-11(2).

[25] 许森.雷锋精神的世界意义[N].环球时报,2018-03-05.

[26] 彭怀祖.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之比较的伦理追问[J].伦理学研究,2019(5):121-124.

[27] 杨增岽.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育人价值[J].人民教育,2021(15):12-15.

[28] 周小毛,何绍辉.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建设:兼论雷锋精神[J].伦理学研究,2017 (4):105-109.

[29] 吴先伍.从“自我”到“他者”——他者伦理的中心转移[J].兰州学刊,2016(3):98-103.

[30] 孙海霞.改革开放以来雷锋精神的道德价值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7(5):49-55.

[3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EB/OL].(2019-10-27)[2022-04-12].http://www.gov.cn/zhengce/

2019-10/27/content_5445556.htm.

[32] 邢華琪.雷锋全集[M].珍藏版.北京:华文出版社,2012.

[33] 桑玉成.促进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N].人民日报,2018-04-18.

责任编校   张煜洋

Spirit of Lei Feng:Analyses of Its Causes, Moral Core and

Contemporary Heritage

WU Dongzhao, PENG Huaizu(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Jiangsu, China)

Abstract: Lei Feng Spirit was born in the perio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make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piritual pedigree of Chinese Communists. Lei Feng, born in the “old society” and growing up under the “red flag”, was motivated by the feeling of gratitude to the Party and the motherland, the passion to devote himself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hina, the inspirational power of learning from heroes, and the encouragement for his good deeds. Lei Feng is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moral loftiness by the common people, demonstrating the loyalty to the cause of communism, exemplifying the awareness of being devoted to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thus a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reality of Chinas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repeated oscillation of “global integration”, Lei Feng Spirit is a full manifestation of the common value of all mankind, a powerful correction to the excessive utilitarianism of modern society, and is thus to be passed down with proper innovations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new era.

Key words: spiritual genealogy; Lei Feng Spirit; moral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雷锋精神道德建设
儒家礼文化对彝族道德建设的启示
浅谈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高校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对策探索?
道德观建设在英语师范专业教学法课程中实施模式研究
浅谈雷锋精神
加强员工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高职院校如何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发扬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精神做好雷锋精神的研究与弘扬工作
雷锋精神与中国梦:三个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