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倩
【摘 要】沉浸式课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沉浸到文本阅读中,沉浸在语言文字中。学生充分投入到文章中,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与课文中的情境交融在一起,真正达成“塑造学生心灵”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笔者通过自主预学、质疑激趣、以读为本、小组合作与以学生为主的方式,践行这一理念,让学生在沉浸式的课堂中学习。笔者将以具体的教学为例,浅析沉浸式课堂教学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自主预学;以读为本;小组合作
一、沉浸式课堂的重要性
沉浸式课堂教学的模式,注重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得到思考,观作者所观,想作者所想,深入理解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意、境。学生徜徉在语文学习的世界里,获得快乐,感受魅力,充分沉浸,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一)让学生沉浸在语文学习的愉悦之中
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不容忽视,传统阅读教学课堂环境是枯燥乏味的,学生课堂状态较为消沉。而沉浸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很自然地提高了自己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保持好的心情,提升自己注意力,参与度也会越来越高。
(二)让学生沉浸在语文情感的熏陶中
沉浸式课堂教学,摒弃枯燥的知识传授,抛开传统的内容分析,能够让学生充分投入到文章中,将自己的情感真正融入进作者的情感之中,深刻体会到文本的思想内涵。学生学习语文,可以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高语文审美,更好地契合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沉浸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部编版语文教材在结构上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索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另一条线索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地编排。里面选取的课文,不仅因为文本本身的优势,更是因为契合着编者的需求,能够成为本单元落实核心要素的载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都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基点,根据单元语文要素设计教学内容。
(一)自主预学
自主预学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曾经的课堂中,学生是被动的被教育者,而通过自主预学,学生成为了主动的学习者。因此在授课之前,提前让学生预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能够成为学习合力,让教师的教更具有引导性,学生的学更具有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状态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一文,因为课文涉及到鲁迅,学生对他的了解仅限于前面学习的三篇课文,因此我在教学时,给学生们布置的预学作业便是:搜集有关鲁迅的相关资料和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基于此,学生在对鲁迅,尤其是对其文学成就与贡献的了解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资料,明确了“有的人”分别指的是两种人,一种是鲁迅所憎恶的反动统治者,而另一种就是像鲁迅这样一心奉献的人。由学生自行搜集资料,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他们提前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更能深刻体会诗歌的真正含义。再如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一课,导语中设置了三个阅读任务,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不同的文体要用不同的读法。三个阅读任务是将《竹节人》这篇散文,作为学习“有目的地阅读”这个策略的“样本”,因此在面对这篇文本时,笔者让学生先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任务,有目的地阅读,寻找答案。学生在预学尝试之后,对阅读方法就有了初步感受,上课效果会更好。
自主预学的方式,让学生提前对文本有了大体了解,也能提前思考较难的问题,为第二天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在课堂上,学生通过预学,真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获得了更大的进步空间。
(二)质疑激趣
学习贵在提出质疑。学生的质疑,是学习文本的出发点,也是老师教学的切入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通过质疑提问,学生能够产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通过质疑提问,学生可以增强探索的兴致,同时对文本学习的理解与探索会更深入。以问题作为学习课文的导向,逐步深入,循序渐进,学生的感悟能力会发展,理解水平会提高。
以六年级下册《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的教学为例,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对课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提出了许多的问题:他们是谁?那时候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有趣?……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对课文学习保持兴趣与动力的基础。作为教师,就可以结合以上的问题,将本课的内容通过所提的问题串联起来,在学习中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再如,玛琪喜欢什么时候的学校?学生带着问题再去熟悉文本,品读语言,进而从文字中发现玛琪的内心世界。再如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文,学生对课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提出了许多的问题:为什么老虎是窝囊的?发什么了什么事?谁认为老虎是窝囊的?……带着质疑学习课文,学生既熟悉了本文的情感脉络,又能带着疑问更深入地去学习文本,理解其中人物形象与情感。通过质疑提问,学生能够真正获得沉浸于文本的动力与兴趣,扎实理解课文。
(三)以读为本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而言,文本学习的基础就是读。学生可以在朗读中产生思考,获得启迪,体会情感,因此在教学中,以读代教,会更能引发情感的共鸣。
课文学习中,笔者更是抓住读来让学生逐步沉浸于文本之中。从第一课时的初读、反復读,让学生能够读得流利,对课文的整体内容有大体感知;第二课时在逐步学习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人物特色,最后读好了读顺了,学生自然而然能品读不同人物语言中的含义。
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一文,就很适合多种方式的朗读。本文的主人公是巨人和小男孩,学生可以在分角色朗读的情形下,真正将自己视为其中的人物,展现各自的特点去朗读。如刚开始巨人的冷酷与粗暴,再到后来巨人醒悟后的温柔,让学生融入其中,充分理解巨人的心情,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入情入境地进行朗读。这样更利于引导学生理解分享的重要性。也可以采用对比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出自己的见解,如在巨人归来前后,花园的春天景象与冬天景象,结合图片,让学生读出春天的美丽,同时比较朗读出冬天的寒冷、荒凉。让学生能在读中思考:为什么同样一个花园,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这样更易于学生思考,体悟本文的中心思想。
语言运用是语文独有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以读代讲,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培养语言品析能力,才能真正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因而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读的作用,以读为本,让他们能深入地沉浸文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受,悟情悟境,形成自己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语文教学中的新的方式,也是重要抓手,可以让学生获得人文感受和语文技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一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析课文的四幅画面,教学中笔者先扶后放,采取先讲再由学生合作讨论的方式,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笔者以第一幅牛群图为范例,指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的词句去分析具体画面的方法,充分自读自悟,学习其他的画面。再如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一文,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学生理解起来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小组合作在此时发挥了巨大作用,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品质和文章有联系。每个人都能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说出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角度都不一样,这时组长作为串联者,将大家的发言整合起来,每个小组相互补充,就形成了最贴切的理解。
新课标中提出了学习任务群,在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也是围绕着学习任务群中的各个子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合作,主动学习,取代了曾经课堂的单一问题模式,让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情境中去,实现了课堂的转型。
(五)以生为中心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沉浸到语言文字之中,教师更是要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表达,充分激发其探究精神,而且这种主体地位必须贯穿于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站到课堂的中心,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赏词析句;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培养他们的探索与求知欲望,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正如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求所说,将以老师为主体的学习方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之中,笔者也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自己赏析文本,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与评价。
五年级下册《军神》一文,针对“为什么称刘伯承是军神”这一问题,笔者采取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看法的方式,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此时能够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说出自己的想法,同学之间相互沟通,你一言我一语,从而加深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到刘伯承的形象之坚毅伟大。有的人能从刘伯承的动作、神态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有些同学从沃克医生的表现体会其精神,学生们都能细致地品词析句,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参与到课堂之中。
“而‘沉浸式教学的评价标准应以学生的参与度挂钩,只有当多数学生真正进入了语言和文学学习的环境,并在实际的语文能力上有所收获,‘沉浸式教学才达到了其效果。”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提高了他们抓住重点词句分析文本的能力,也让他们在交流过程中,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以极大程度地让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三、结束语
总的来看,沉浸式的教学课堂,通过自主预学、质疑激趣、以读为本、小组合作、以学生为中心等方式,让学生真正地沉浸文本,真正地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真正地培养了学生核心素养,让他们获益良多。作为教师,笔者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继续研读新课标中的理念,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会继续在沉浸式課堂教学的方向中,促进自我的提升,不断钻研,在课堂上真正落实好新课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他们在课堂中得到更大提升,获得更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琪.对小学语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的几点感悟[J].基础教育参考,2013(18):45-46.
[3]胡菲.浅谈语文“沉浸式”教学[J].林区教学,2007(1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