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
【摘 要】声势教学作为一种新颖而又重要的音乐教学方法,其突显的趣味性、直观性和有效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青睐。本文就在心理学视野下声势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旨在为小学音乐教学提供一定借鉴作用,促进音乐教学活动的有效顺利进行。
【关键词】心理学;声势;小学音乐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艺术教育作用日益突显,而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对于学生的音乐教育,我们需要秉承“从娃娃抓起”的理念,让学生从小就接受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为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而声势教学正好适应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以单一形式为主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声势的内涵
声势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一大特色。所谓声势就是把人的身体当作天然的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动作教学(即身体的打击乐),它是人类情感交流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产生于语言、音乐之前,至今仍被广泛运用,对于音乐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典型的动作是由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构成。
二、声势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必要前提。传统单一枯燥的音乐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收效甚微,而利用声势进行音乐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音乐学习效果,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尤为如此,所以我们要重视声势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平衡身体协调能力
声势是以身体作为乐器,通过歌唱和听觉的体验利用身体动作表达音乐的活动。通过声势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还可以平衡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身体协调能力还不足,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还能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三)训练节奏感
声势以身体为乐器,通过动作挖掘人与生俱来的节奏感,体验和发展人更敏锐的节奏感。人的动作本身就最富有节奏动力,从最简单的走跑到日常生活劳动都蕴含丰富的节奏素材。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也是最佳年龄接受期,通過声势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奥尔夫的声势教学及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都提倡动作教学。
三、声势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形式
(一)声势教学始于“节奏”
生活中,节奏无处不在。胎儿自孕育在母亲腹中开始就已经在感知一个有节奏的“世界”——母亲,妈妈的心跳、呼吸等就是胎儿世界中的节奏。节奏是人生命中的一部分,也是音乐的骨骼。
节奏是音乐学习的基础,节奏虽然能以多种形式呈现,但最原始、最本身的节奏形式还是身体的节奏,通过身体进行节奏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显著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进而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二)声势的核心——音色·节奏·身体
声势是一种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表现形式,视觉部分是通过动作来完成的,而动作是通过听觉接受身体的反应去实现。声势绝不是简单的动作连接,而是自然的身体反应,是三要素呈现的综合载体。声势主要包括节奏、音色和身体协调三元素:第一,音色:我们拍手、跺脚都会发出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拍手、跺脚方式以及身体的不同部位所发出的声音都是音色的主要来源。我们要善于探索我们的身体,我们身体的每个部位几乎都是音色的发声体,只有仔细探究我们身体音色的原理,我们才可以拥有自己独特的“共鸣箱”。第二,节奏:仅仅探索音色是不够,声势是建立在节奏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音色和节奏进行有机结合才可以使其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应该说,节奏是音乐的骨骼,这就要求声势对于音色与节奏的组合不能随便进行,而要求其具有明显的音乐性特点。因此,这就会导致声势的听觉效果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差别,而这也正是声势作为音乐而不是舞蹈的意义所在。第三,身体协调:声势虽然属于音乐,而非舞蹈,但其主要利用身体的运动进行情感表达,其具有十分重要的视觉上的美感,而导致身体协调成为一种实现视觉美感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声势并不是简单的某一种形式,它是由音色、节奏和身体相结合的自然的产物。
(三)声势从语言、诗词、童谣入手
语言是人人都具备的能力,是人类用来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从简单的字词、诗词和童谣入手,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可以极大地激发音乐学习兴趣,提升音乐学习效果。
1.从字词、姓名、成语开始直至短句的练习
拿最简单的姓名来说,比如: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对于刚刚进入小学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有节奏地报出自己的姓名,以相互认识,并且配以一些简单的身体动作,如拍手、拍腿、跺脚等,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节奏。
除了姓名及简单的名称外,我们还可以运用成语及短句的练习来进行节奏声势练习。
比如:
2.诗词练习
中国的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诗词进行节奏的声势练习,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
比如:
《春晓》
3.童谣练习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童谣,而童谣也是孩子所喜爱的,并且朗朗上口,通过童谣进行节奏声势练习,孩子不仅熟悉喜爱,而且觉得非常感兴趣。
比如:
《小白兔》
《小老鼠》
以上两首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童谣,上面的节奏也是我们最熟悉常见的,当然我们还可以换成其他的节奏型进行练习,比如×× ×换成× × ×的节奏型进行练习,同样的歌谣我们可以用多种节奏形式来玩,这样会让学生觉得更有趣味性。
(四)游戏教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游戏可以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然地流露,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适合的,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并且笔者也深有体会,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把游戏引入到声势教学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音乐学习效果。比如在一年级歌曲《小青蛙找家》的教学中,笔者就引入了游戏与声势活动的结合,创设了小青蛙找家的游戏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感觉整个课堂上孩子们都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青蛙。
比如声势活动的设计:
(备注:脚表示蹦,手表示两手打开放在头两旁,做成青蛙的样子,边做边发出青蛙的叫声,就像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小青蛙,非常可爱。)
最后是“小青蛙找家”游戲的设计,在这个游戏情境中加入声势活动、小青蛙的角色扮演以及各种声音、情景场面的设置,通过游戏的引入,学生都非常兴奋,歌曲、节奏、声势活动学得非常快,整个课堂的音乐氛围非常有趣,非常活跃。
(五)歌曲教学
歌曲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中的重点,在传统的歌曲教学中纯粹教唱式的教学方法,容易使整个课堂枯燥无味,学生没有兴趣,而在歌曲教学中引入声势活动,可以让学生唱起来、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如笔者在进行歌曲教学中会根据歌曲的节拍节奏引入“杯子”的声势活动。在歌曲《勇敢的鄂伦春》《彝家娃娃真幸福》《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等歌曲中让学生边唱边做“杯子”的声势活动,学生的兴致非常高。这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歌曲,在唱、做的过程中虽然有些孩子开始节奏不对,但是可以看出他们拿着杯子做声势的兴致非常高,一直在认真地做,非常开心,随着慢慢地熟悉,声势的效果也越来越好!
“杯子”声势设计:
(备注:拍表示拍手,桌表示拍桌子,拿表示拿起杯子,放表示放下杯子)
这是“杯子”声势的基础节奏,非常简单易学,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容易掌握。在不同的歌曲中可以运用不同声势动作的变化来表现歌曲,防止过度重复而显得单调乏味,当然这是建立在学生熟悉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稍加变化,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勇敢的鄂伦春》是2/4拍,16小节;《彝家娃娃真幸福》是2/4拍,8小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2/4拍,12小节,这三首歌曲音乐风格活泼欢快,节奏对仗工整,用上面的“杯子”声势活动都非常适合,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对于声势活动的设计,并不是局限于某一种形式,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以某种形式为主,我们要根据歌曲的内容、音乐要素,设计适合该曲目的声势活动。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论述,说明声势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性和优势性。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具体地阐述了声势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作用,希望本文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音乐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美﹞B.J.沃兹沃思.《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