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情感场:小学生友善行为养成的有效路径

2023-06-10 13:37:38张欣
求知导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养成

摘 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班级情感场”是以班级为基本范畴,以情感为作用方式的场域。文章主要从教师教育方式、班级环境布置、班级常规管理、班级活动评价等方面,讨论如何建构一个正面的情感场域,以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理解、爱护,帮助学生培养正向情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助力学生友善行为的养成。

关键词:情感场;友善行为;养成

作者简介:张欣(1986—),女,江苏省南京市东山小学。

朱小蔓老师曾说:“由于情感的传递性、感染性、有信号放大及强化作用等特性,在一个班级、一个特定的空间里,它所形成的特殊情绪氛围会笼罩、裹挟身处其中的个体,使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情绪体验,直接影响人的学习动机、态度、自我评价、价值观和精神状态等等。”[1]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所构建的情感场域氛围对于学生友善行为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鼓励人们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展现出友好、和善的行为方式。然而,目前在小学生群体中依然存在诸多友善缺失现象,如打小报告、诿过于人、给同学贴“标签”、不关心班级事务等,致使学生之间产生相互怀疑、冷漠的人际关系,生发自卑等负面情绪,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部分教师的班级管理及教育教学方式缺乏情感支撑,没有有效的实施路径,班集体缺乏活力和凝聚力。由此可见,指向友善的班级情感场的搭建已经刻不容缓,要以教师教育行为、班级环境布置、班级常规管理、班级活动评价为抓手,建构正面导向的情感场域,使学生在足够的关心、理解、爱护中养成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情感场的核心因素——注重教师的情感投入

对一个班级而言,教师是班级氛围的引领者,是班级情感场塑造的核心因素。班级情感场的建构对于教师的要求主要包括真诚、公平、正义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充分的同理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观意志、教育重点、情感智商和情绪调节,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一)情感投入是教师成为班级情感场塑造核心因素的基本前提

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顾及他们的心理特征,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这是教师成为班级情感场塑造核心因素的基本前提。

笔者与学校各班主任工作室的教师及工作时长在两年内的青年班主任进行了交流,同时对他们任教的班级开展了问卷调查。把学生的问卷结果和班主任的交流情况对应起来看,平时注重班级情感教育、关注学生情绪发展的教师,其所在班级的学生填写的内容选项大部分都是阳光积极、充满自信的,这些学生乐于和他人交往,班级氛围融洽。如填写问卷的三年级某班,全班有90%以上的学生觉得“自己在班级生活中过得很快乐”“自己在班级同学中很受欢迎”。在“喜爱的班级活动”中,填写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多是教师在班集体建设或者学科教学时开展的各项活动,如每日课前三分钟展示活动、查字典比赛、足球比赛、转呼啦圈比赛等。有的学生还在问卷的末尾加上“我最喜欢老师每次课堂上幽默的语言”“我最喜欢老师在六一儿童节上表演的节目”“老师在解决班级矛盾的时候会认真倾听我们的想法,点赞”。

教师用情感的大量持续投入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展现理解、尊重、关心和信任,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期待,使得学生对教师、对班集体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友善的情感场自然流动于班级之中。由此可见,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开朗乐观的性格及友善的交往方式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也是对教师积极、美好情感的反馈。

(二)有效避开教师情感投入的误区

“情感投入”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语言交流、表情交流、文字交流、肢体交流、行为交流和活动交流等。教师在进行情感投入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走入误区,产生反作用。

以语言交流为例,有的教师喜欢“以情动人”式的交流方式,和学生沟通的过程中经常使得学生动情到痛哭流涕,但这种方式只能偶尔为之,频繁使用会导致学生麻木或反感,让交流效果大打折扣。还有的教师把情感交流表现为无道德原则的“滥情”,打着关爱学生的旗号,为了让学生轻松甚至放弃公正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虚假的夸赞,这种做法是对教育道德内核的放弃,并不是情感投入的正确方式。

教师要把健康的情感融于日常之中,在克服“感情用事”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投资,努力创造情感投入的最佳境界,以师生之友善促生生之友善。

二、情感场的有力支撑——挖掘班级情感角的效用

班级文化是班集体的灵魂,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班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班级文化既可以是一种“显性文化”,比如文化角、绿植;也可以是一种“隐性文化”,比如班级公约、价值观。置身于班级的文化氛围中,每个学生都会找到独一无二的归属感。班级情感角,以有形而温馨的形式促生无形而温暖的情感,可以从多个维度打造,诸如以下的班级情感角。

(一)生日主题墙——将个人属性烙印到班级空间

把班级学生按照出生月份进行分组,拍成一组组温馨的照片,放到设计好的班级生日主题墙上,营造温馨环境。班级全体学生在每个月的固定时间,对本月过生日的同学进行集体祝福,让“过生日”这种个人属性较强的事情变得更加有仪式感,提升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百宝箱——为学生的校园生活提供支持

百宝箱,为忘带物品的学生解决燃眉之急。箱子里放入红领巾、跳绳、一次性口罩、日常文具等用品,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同时约定好,从百宝箱里借用物品时要及时登记,如果是可以重复使用的物品,用完后须及时归还;如果是消耗品,用过之后须及时补充,方便其他同学借用。

用百宝箱方便学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在帮助和被幫助的真切体验中让学生更有班级安全感和归属感。

(三)心语信箱——为学生的情感疏导提供有效渠道

心语信箱,为每位学生营造隐私空间,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缓解学生因各种问题产生的困扰,融洽班级氛围。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细腻。心语信箱的设立旨在帮助学生建构一个自由的情感抒发渠道。想提一些班级管理建议却怕被笑话,或是想说却不敢说的心路历程,学生都可以写在小纸条上,塞进信箱。教师定时开启,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为他们的情感疏导提供有效渠道。

(四)夸夸卡——为学生的人际交往增添友善底色

班级生活中有很多温暖的细节和动人的瞬间,学生可以将对同学或对教师的感谢或表扬写进夸夸卡里,贴在班级的公告墙上。卡片上有被人帮助的感动,也有观察他人的细心。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别人,拥有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一颗勇于表达赞美的心,在同伴之间传递正能量,同时引导学生欣赏自己、悦纳自己。通过被夸奖,学生可以在别人的欣赏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心,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价值,由此形成正面、友好的班级氛围,为学生的人际交往增添友善底色。

以上这些“显性”的班级情感角,以新奇有趣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愿意在班级中学习和生活,对学生的行为形成正向引导。班级对于个人的支持和接纳,反过来会鼓励学生更加友善地对待集体、对待他人以及自己。

三、情感场的重要保障——活化班级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规是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及纠正,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很多班级注重制度管理,但是过分强制反而会适得其反。管理要管心,脱离了学生基础的制度,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在行为养成的效果上就会大打折扣。

(一)以学生的情感参与减轻班级制度的距离感

班主任单方面制订的班级制度,缺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和心理相容,会让学生对班级目标、班级规章制度有着陌生感与距离感。而在民主且开放的班级氛围中,教师则会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班级学生的需求,问题包括:你想在什么样的班集体中生活?你想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学习?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基于学生的认知与需求,师生共同制订班级管理细则,拉近班级制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给予学生班级归属感,使学生生发集体荣誉感,形成班集体凝聚力,为构建友善情感场提供制度保障。

(二)让学生的情感创意提升班级制度的认同感

班级的管理制度具有冰冷、约束的一面,但表达方式可以灵活多变。教师可以主动邀请学生把班级日常行为规范的条文换成他们笔下的创意表达,让冷冰冰的条文规定丢掉强迫的意味,多出几分童真童趣,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富有班级特色的创意班规。创作班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行为规范教育,学生通过日常观察发现班级所需要的共同约定,能让约定为全班学生所认可。极高的认同感会转化为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学生明白自己立下的要求自己要做到,文明友善就会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自觉行为。

四、情感场的持续维护——注重班级活动评价

班级活动是班级活力的体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是在活动的状态下进行的。而评价是活动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在设置活动评价标准和内容时,要始终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情感基础,增强情感要素在班级活动评价中的积极作用,让学生产生正面的、健康的情绪,达到发展每一个人的目的。

(一)主题班会的情感评价——以“送给妈妈的节日礼物”主题班会为例

例如,在“送给妈妈的节日礼物”班级主题活动中,教师要事先充分了解学生家庭、性格、成长环境的不同,进行评价内容的选择和目标的制订。评价内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由学生自主发言讨论,最后经过小组商讨后决定。这样的决定过程尊重了学生的情感诉求,同时兼顾了班级活动的整体立意,为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母亲节礼物”为核心内容,笔者在距离母亲节还有一周的主题班会课上,针对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设置了如下内容:“从今天起,请大家坚持每天为自己的妈妈献上一份礼物。请认真思考在一周的时间里,什么样的母亲节礼物既能充分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又能增进自己和妈妈之间的交流?”學生在坚持给妈妈送礼物的同时,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在无形之中帮助学生把对母爱的感知转换成可参照的考核目标,提升了具体情境中学生开展活动的可操作性。经过活动的开展,我们欣喜地发现,无论是被评价的学生还是作为评价参与者的家长,都表现出了积极、正面的态度。在活动实践中,部分学生收敛了自己的小脾气,理解了妈妈的不易,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妈妈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笔者在活动中对学生的实践状态进行全程关注,记录学生的情感发展轨迹,一方面加深了对学生的了解,辅助班级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为活动的可延续性做出了贡献[2]。

区别于被广泛运用的,如要求学生给妈妈送一张贺卡、给妈妈做一道菜的“快餐式”礼物,本次活动细致地把母亲与子女的情感诉求通过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阶段性目标,让学生逐步达成。在充足的时间里,让学生在不断感受、反思中,一步步达成目标,形成情感上的同频共振,从而完成从内而外、从思想到行为上的转变。

(二)阶段活动的情感评价——以“劳动小能手”评选活动为例

基于学校定期开展的“劳动小能手”评选活动,班级也要开展劳动技能的相关评比,并将活动延续到家庭之中,落实于日常的家务劳动,形成学校、家庭的共同评价体系。例如,特殊时期居家期间,美食制作变成了学生居家劳动的重要内容,而2022年9月起正式实施的新劳动课程标准中也提到了烹饪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及要求。如果把单纯的美食制作评比转换成“我为爸爸妈妈做的第一道菜”,其中的情感元素会丰富很多,再通过家长对菜品的口味评价、创意评价、心意评价,形成情感包围,让学生在提升劳动技能的同时,改变对于做菜这件事的理解,体会“劳动创造幸福”的意义,为培养劳动积极性提供动力,形成尊重劳动的观念。

结语

无论以上哪一个方面,都是学生获得丰富情感经验并形成公共精神的重要的介质和途径。实施班级情境经营,建设“班级情感场”,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理解和爱护,让学生处于一定的现实生活的环境中去体验、参与、吸纳和感悟,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正向的发展,班级也会更加紧密团结。这样,在未来的生活学习中,在与他人交往、相处中,学生才懂得如何去感恩他人、关爱他人、善待他人。

[参考文献]

朱小蔓.班集体教育漫谈:情感关怀的视角[J].班主任,2017(3):5-8.

王曼.小学班级德育活动评价探索:以母亲节活动为例[J].中国德育,2021(4):71-74.

猜你喜欢
养成
高中英语学习中翻译能力的养成
班级表扬日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作用
“养成”你的领导力
论法治信仰的养成
浅谈中考课外文言文的应对策略
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研究
少若成天性 习惯如自然
家园协作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8:46:33
分析素描训练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