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婷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鲜明主题要求培育堪当时代大任的爱国青年。新时代新使命呼唤更具时代特点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通过增加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含情”浓度、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有理”指数、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时代温度,以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话语创新
“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话语不可或缺,它借助言语、图像、影像、象征物等将抽象的爱国主义思想观念具体化,有助于受教育者更好地认同和接受爱国主义。”[1]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每个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都带有该时代的烙印,每个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也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当前最鲜明的时代主题。新时代新使命呼唤更具时代特点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通过增加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含情”浓度、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有理”指数、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时代温度,以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一、增加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含情”浓度
情感话语蕴含话语主体的情感,是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心灵沟通的有效方式。如果话语过程缺乏情感,那么话语很难引起话语对象的情感认同。增加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含情”浓度就是要通过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增强爱国话语输出的效果,调动大学生群体内在的爱国力量,使青年大学生从情感的高度理解爱国的真谛,厚植家国情怀。
第一,话语基调要传情,以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唤醒大学生爱国的情感基因。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是由千百年来各自的国家形成的一种极为深厚的感情。” [2]也就是说,爱国不是从来就有的,“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3]。从古代“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到近代仁人志士的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救国担当,继而到新时代青年学子“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回溯爱国主义的生成过程,可知爱国主义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离开它的滋养,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以爱国传统文化为底蕴,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悠久的爱国文化传统,讲清爱国的历史逻辑,不断推进爱国主义传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实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创新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高校要充分利用历史上的爱国人物和爱国故事,实现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与中华优秀爱国资源在话语内容上的融会贯通,筑牢大学生爱国的情感根基。
第二,话语内容要显情,以讲好百年党史故事帮助大学生生成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4]。新时代大学生既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也没有亲历祖国物质匮乏的艰难岁月,对历史难免缺乏关切,对革命、建设、改革缺乏体验,要让他们从内心接受“爱国就是爱党就是爱社会主义”并不容易。当前部分教育工作者习惯性运用单一的教材话语、学术话语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理论的灌输,没有考虑大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真正认同,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少数大学生将爱国与爱党割裂开来,把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割裂開来。党的百年奋斗史是最能够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资源,所以,要让大学生认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必须运用好百年党史,通过党史故事里的中国、党史故事里的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里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让青年大学生深刻体悟党如何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带领中华儿女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史诗,着重刻画为救亡图存不惧牺牲的中国共产党人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涵育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引导大学生不断深化爱国主义认知,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社会主义的爱国立场。
第三,话语主体要有情,要让爱国者讲爱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必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5]。其中,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首要的就是爱国主义情怀,有情怀才能言真意切,打动人心。所以,要让有信仰的人谈信仰,让爱国之人讲爱国,要让自己用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教育事业的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二、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有理”指数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明确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6]习近平总书记诠释了上好一门思政课的灵魂所在,也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创新指明了方向。从过程看,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说理过程,说的是爱国的道理,目的在于使教育对象心悦诚服内化爱国理。既然是讲道理,话语就是重要载体,话语能否为教育对象所心悦诚服不仅仅要求话中藏情,更重要的是话语有理,有理才是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创新的本质所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 [7]但是就当前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而言,存在有理说不出、有理说不清、有理说不透等现象,影响大学生爱国价值观的生成。故而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既要讲深、讲透爱国的道理,又要讲活爱国的道理,以理深化大学生爱国共识。
首先,要以深刻的学理分析,把爱国道理讲深。“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8]讲深学理是使话语有理的前提和依据,也是叩响大学生爱国心的关键钥匙。当前一些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忽略“爱国”命题的理论依据,对“为什么要爱国”的阐述、“如何爱国”的分析浅尝辄止,故爱国之志难以在学生心中扎根。爱国的学理支撑不足,缺乏相关的学理分析自然无法从根源上说服学生爱国。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善于 “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9]。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讲清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公与私之间的关系等,论证“我”爱国的合理性;以真理和事实系统回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热点话题,从而推导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的必然性。只有通过深刻的理论阐释,才能帮助大学生形成理智的爱国意识。
其次,要从全面系统的视角,把爱国道理讲透。 “透”是一种融会贯通的“通透”,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通常的“深”往往是在某一点或几点上“深”,它本身是局部的,而“透”本身虽然也是一种“深”,但它是全面系统的“深”。[10]讲透爱国道理应紧紧围绕“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目标导向,拒绝对大学生填鸭式的爱国灌输,注重纵向叙事的方法,通过历史、现实等维度全面分析爱国主义的价值意蕴、大学生爱国的重大意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等问题,同时通过横向比对,以国内外典型案例和事例引导大学生理性分析我国和他国在政治制度、文化、道路等方面的不同,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最后,要以鲜活的方式手段,把爱国道理讲活。讲活爱国道理要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如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等方法的合理运用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中,围绕“什么是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这一内容,采取互动式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以此加深大学生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本质的理解。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课程中,围绕“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问题,采取案例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通过史料客观呈现国民党在解放战争后丢失民心、共产党如何为民主奋斗等,论证“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时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化抽象的爱国道理为具体的爱国事迹,化扁平的故事叙事为生动的爱国体验。只有通过鲜活的方式,才能激发大学生久久为功的报国之行。
三、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时代温度
话语产生于时代,与时代发展和现实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不仅要有情有理,还要有时代气息;不仅充满力量,而且温润人心。所以,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时代温度,一方面要积极回应时代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 [11]文本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政治学术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是提升话语时代温度的关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主线,要尽量避免空洞乏力的说教和灌输,以现实热点话题为切入点,比如 “强国为何要有我”“青春如何汇入时代”等,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感知时代脉搏、社会需要的前提下思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民族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以此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穿透力。另一方面要善用网络话语,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也是历史的,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指向的是新时代大学生,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以他们喜闻乐见的话语进行针对性引导,尤其要善用网络话语,激发大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大学生形成自觉自信的爱国观。
参考文献:
[1] 蒋雪莲. 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情”与“理” [J]. 思想教育研究,2020(5):94-98.
[2] 中央编译局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室. 对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一处论述的译文的訂正[N]. 人民日报,1985-10-25.
[3] 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9-05-01.
[4] 习近平. 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J]. 求是,2021(11):4-10.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
[6] [9]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2022-04-26.
[7] 毛泽东文集:第7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9.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10] 刘建军.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基本要求——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相关重要论述的理论阐释[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22(3):4-10.
[11]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N]. 人民日报,2021-03-07.
基金项目:广州商学院2021年度校级课题“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创新研究” (2021XJYB12),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高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施策略” (21GYB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