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兰睿
摘 要:课堂沉默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或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中学生的课堂沉默可分为认知障碍型沉默、逃避型沉默和无奈型沉默,这三类都属于消极沉默。教师要分辨沉默类型,注意教学技巧。在教学中将预设与生成相结合,让学生参与知识生成过程,利用小组合作,来降低消极沉默对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课堂沉默 核心素养 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中的师生对话备受关注,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此同时,课堂沉默现象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沉默是课堂上的常态,随时有可能发生,存在于所有学段。教育部新出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课标”)中关于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提到,“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1],这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交流提供了目标指引。理想的课堂应是理性而又活泼的,但是现实中课堂上学生会出现沉默现象。有研究表明,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较明显,因此,分析中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帮助中学教师积极应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堂沉默
课堂沉默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或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首先,课堂沉默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课堂沉默多是思考接下来要提的问题、等待学生回答等有意义的沉默,而学生课堂沉默则有积极也有消极,所以本文主要聚焦于学生的课堂沉默。其次,课堂沉默是一种非言语交际行为,这说明两点:第一,课堂沉默发生时主体没有发出声音,也就是沉默过程中的音量值为零;第二,沉默是一种交际行为,学生在沉默时往往通过其他方式,比如眼神、动作等来传达某种信号,有负面的焦虑与恐惧,也有正面的投入与共鸣。[2]有研究表明一节高效的课堂提问的沉默率不宜超过20%[3],这就要求中学教师足够了解课堂沉默,以正确的态度应对沉默,使用合适的技巧和方法化解消极沉默,尽量利用积极沉默。
从沉默的效果维度来看,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情境中时表现出来的沉默属于积极沉默,学生回避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积极思考属于消极沉默。消极沉默往往会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消极沉默。消极沉默可进一步分为认知障碍型沉默、逃避型沉默、无奈型沉默。[4]课堂上学生的沉默行为多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肢体语言,如眼神、面部表情和肢体表现,分析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5]认知障碍型沉默是指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而形成的沉默,此时的学生或神情迷茫、眼神空洞、不能及时回答问题,或面露疑惑、眉头紧蹙、目光不能流畅地随教学进度在黑板与书本之间切换,或疲于记笔记、难以积极思考问题。逃避型沉默是指学生有意识地逃避课堂上的交流互动,具体表现为教师提问时眼神躲避、低头不动或假装捡笔,小组合作交流时低头不语。无奈型沉默是指学生放弃与教师交流的一种无奈的沉默类型。处于无奈型沉默的学生有的神情淡漠,眼神四处打量,下意识地玩笔;有的低着头自顾自地在书上写写画画,偶尔会应和着发出简单的“嗯”等字眼。
二、中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分析
中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复杂多样,不同类型的沉默由不同因素影响,主要有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教学内容因素等[6],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一)认知障碍型沉默的原因分析
学生产生认知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自身因素,学生在上课时思维游离于课堂,自顾自地开小差、搞小动作,导致跟不上教学进度,不理解新知识造成认知障碍型沉默。
二是教学内容因素,当所学知识晦涩难懂,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难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外,学生就难以“跳一跳摘到桃”,从而形成沉默。在中学,此类沉默多发生在数理化课堂上,如初二物理的“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凸透镜对光的折射是实像还是虚像,物距与像距是什么关系,这部分内容细节多、易混淆、難理解,是物理课教学的重难点部分,教师处理不当易使学生陷入“听天书”的状态。
三是教师因素,一节课时间有限,内容安排太满会导致课堂节奏较快,学生思考不深入,师生互动流于形式,致使一部分学生疲于记笔记而选择沉默。例如,在初三的语文课《孔乙己》中,分析孔乙己的人物性格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为使学生深入了解孔乙己,设计了多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为完成教学进度,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提问节奏过快,赏析基本由教师自述,结果弄巧成拙,过犹不及,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逃避型沉默的原因分析
造成逃避型沉默的原因主要有学生自身因素和教师因素。在自身因素上,有些学生性格内向,本身在生活中就比较沉默,不怎么与他人交流,在课堂上自然就表现得寡言少语,不主动参与交流互动。有些学生缺乏自信,认为自己的回答不完美,担心出错,所以不主动回答问题。教师因素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反馈有关,大多数教师对正确回答局限于“很好”“不错”“回答正确”等简单的评价,对错误回答缺少耐心和引导,快速地叫下一位同学回答问题。中学生正处于自尊心敏感的特殊阶段,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简单粗暴的反馈方式会打击学生的自尊,不利于引发与保持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加剧逃避型沉默。
(三)无奈型沉默的原因分析
无奈型沉默与教师的课堂言语有关,例如,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的课堂上,教师问学生对题目中的哪个字有疑惑,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君”字,不理解作者为什么用“君”来称呼刘和珍。教师愣了愣,简单进行了解释。本例中,学生的疑问超越了教师的预设,教师没有恰当处理教学生成,师生交流产生了障碍,失去了真实性,形成了无奈型沉默。再如,高一英语阅读课上,教师带领学生们分析文本,每一句讲解后面都加一句“OK?”一部分同学会回答“Yes”,更多的同学则静静地听,默不作声。课堂上师生的无效对话过多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不愿意积极参与互动,形成无奈型沉默。另外,如果学生不喜欢某位教师,就会放弃在课堂上与教师交流。可见,师生关系紧张也会造成无奈型沉默。
三、课堂沉默的教学应对
(一)分辨沉默类型
课堂沉默具有即时性、情境性、复杂性的特征。[7]沉默类型多样,表现各异,及时分辨是应对的前提。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眼神、表情、肢体动作等外部表现来判断学生处于哪种沉默状态。学生眼神呆滞、长时间看黑板或看老师而不灵活转移,面无表情或表情僵硬,长时间托腮不动、趴在课桌上或小动作不断,这是认知障碍型沉默。躲避与教师的眼神交流,表情窘迫不自然,低头努力缩小自己的存在感,这是逃避型沉默。眼神四处打量却不看黑板和老师,神情淡漠,姿态放松,如身体后仰、跷二郎腿等,这是无奈型沉默。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沉默类型,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有效应对,降低消极沉默对教学的负面影响。
(二)注意教学技巧
不同的沉默类型有不同的应对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当学生出现沉默行为时,可以用以下教学技巧灵活应对。
1. 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课前预设好问题,选择启发性强、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能从互动中有所收获,可以避免无效对话过多而产生的无奈型沉默。课堂上提问太多,会导致学生对每个问题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所以提前预设好问题也可以防止课堂节奏过快而引起的认知障碍型沉默。另外,当课堂上发生超出预设的情况时,教师要从容应对,运用教学机智,合理利用生成资源。学生对“君”字有疑惑,教师如果在解释时举几个类似用法的例子,如“冰心先生”“杨绛先生”,会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也可以直接把问题还给学生:“哪位同学知道作者为什么用‘君来称呼刘和珍?”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8]
2. 让学生参与知识生成过程
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思考探索,循序渐进,让学生参与知识生成过程。在“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上,教师是这样处理难点的:首先用凸透镜、点燃的蜡烛、纸板等教具展示凸透镜成像的现象,移动蜡烛,学生发现了很多现象,“像的大小不一样”“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发生变化,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会发生变化”“像有正的有倒的”……教师顺着学生的发现继续引导。其间师生一起总结规律,最后完成相应的表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展示凸透镜成像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索规律,然后利用教具一步步演示,让本来复杂难懂的知识点在学生面前有序展开,最后生成一个表格。学生因为参与了这个分析过程,对知识的理解也比较透彻。整堂课大部分学生都系心于观察现象、寻找规律,师生互动适度,课堂气氛愉快活泼,从课后小结的情况也可得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得很好。
3. 利用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可以增加生生交流的机会,不同小组分工合作能在有限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异质分组还可以活泼带动沉默,鼓励性格内向的学生发言。例如,同样是分析人物形象,在《祝福》这堂课上,教师先带领学生将文章根据事件划分为四个部分,再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每两个小组负责赏析一个部分,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后,由小组代表分析各个部分中体现出的祥林嫂的人物性格。如此一来,不仅教学目标保质保量地完成,还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
4. 要丰富反馈话语体系
减少“很好”“不错”的出场频率,对学生的回答给出建设性、针对性、具体性的评价。这样不仅让回答问題的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取得进步,还会以替代强化的方式激励其他学生。对于回答得不太理想、磕磕绊绊的学生,教师不妨多一些耐心,适当延长等待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组织语言的时间,再给予一定的言语提示、眼神鼓励和语气肯定。总之,教师在进行提问互动时,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言行,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四、结语
在中学课堂中,学生沉默受多种因素影响。教师可以运用理论知识,结合课堂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减少消极沉默的负面影响。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观察学生的表现,推测沉默的原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消极沉默转化为积极沉默,让课堂充满活力,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J]. 基础教育课程,2022(9):72-80.
[2] 陈祖鹏. 学生沉默的教育意义——基于初中生课堂沉默体验的现象学反思[J]. 基础教育,2018(5):19-26,35.
[3] 叶立军,彭金萍. 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7):44-46.
[4] 魏宏聚,谢晓筱. 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应对策略[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11):25-29.
[5] 范志燕.沉默 言语 交际[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23-26,59.
[6] [7] 张玉娟,李如密. 学生课堂沉默及其艺术应对[J]. 上海教育科研,2014(10):57-60.
[8] 余文森. 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 课程·教材·教法,2007(5):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