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沫
【摘要】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跨媒介策略实现整本书阅读与信息时代的输入与输出对接,并理清时弊,客观理性运用该策略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
【关键词】课程标准;整本书阅读;跨媒介;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或“新课标”)“课程理念”中提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学段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梳理与探究”中明确:“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体会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媒介呈现探究结果。”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则要求“各类主题的主要载体还应包括口头和书面交流与沟通、跨媒介阅读与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由此,数字时代的新课程“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信息技术接轨,跨媒介阅读与运用将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辅助策略。
新课标的“教材编写建议”明确:“教材编写要系统规划和整体安排。”“要根据六个学习任务群的特点,通过目标取向、文本选择、学习实践活动方式等体现不同学习任务群的特色;也可设置关联性的学习内容,实现同一学段不同学习任务群内容的整合。”因此,本文主要探讨跨媒介阅读与运用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中的实践,兼有与其他学习任务群内容的整合,尤其是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关联密切。另外,本文以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为主体,是立足于传统纸质教材与线上学习资源整合运用的教学尝试,不同于高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可以理解为狭义的“跨媒介阅读”。
一、重新定位整本书阅读在语文学科中的位置
2022年4月22日,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整本书阅读的概念首次在课标中出现并成为语文课程内容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理一理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的定位:
1.整本书阅读明确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以三大文化引领“主题与载体形式”,以六大学习任务群整合“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其中“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包括了“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占学科课程内容的1/6,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内容。
2.整本书阅读将纳入学科教学课时中
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教学提示”中提到:“应统筹安排课内与课外、个人与集体的阅读活动,宜集中使用每学期整本书阅读课时,兼顾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由此看来,利用教学课时开展整本书教学活动将逐渐变成现实。
3.整本书阅读成为教材的有效补充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中说:“要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教材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其他学习任务群阅读材料的选择也要适当兼顾整本书”。
4.整本书阅读指导更为规范
“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从阅读统筹、阅读活动、阅读资源和阅读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指导,为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开发指明了方向,使整本书阅读有了自己的课标要素。
二、跨媒介阅读与运用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必要性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媒介”成为与阅读密切相关的热词,出现了26次。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四个学习任务群中均提到“不同(各种)媒介”的运用。其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明确提出“学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学习内容。细读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相关内容:第四学段(7~9年级)学习内容(3):“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丰富、拓展名著阅读。借助多种媒介讲述、推荐自己喜欢的名著,说明推荐理由;尝试改编名著中的精彩片段;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尝试撰写文学鉴赏文章。”教学提示(3):“根据开展读书活动的实际需要,合理推荐和利用适宜的学习资源,如拓展阅读的书目、参考资料,以及相关音频、视频作品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体验,拓宽阅读视野。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提供写作、展示、研讨和交流的平台。”以上表述中提到的“多种媒介”“相关音频、视频作品等”均指向跨媒介阅读和运用,是实践基础。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教学建议中提出“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工具,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这些是跨媒介在整本书阅读应用中的理论依据。
信息时代,单一的文字阅读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向数据化、信息化转变。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和平台功能的整合叠加,借助强大的搜索引擎,学生在网络上获得阅读资源(输入),也在网络上分享阅读成果(输出),这是互联网时代的阅读特征。积极探讨跨媒介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需要从跨媒介阅读和跨媒介运用两个方面来进行。
三、跨媒介阅读,整本书阅读与信息时代的输入对接
吴欣歆教授将跨界阅读归纳为“整本书阅读五种基本策略之一”,吴教授认为:“从文学语言到视听语言再到其他艺术形式采用的话语方式,学生行走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可以获得比单纯阅读文本更为多元的感受和认识。”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以跨媒介阅读的方式作为补充,将两点一线(读者和文本)的纸质阅读接入到多元開放、交互及时的互联网当中,获得更为丰富、生动、形式多样的阅读资源,势必会极大程度地丰富阅读活动内涵,扩宽阅读活动外延,激发学生多元潜能,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资深阅读者”助力。
以《朝花夕拾》的整本书跨媒介阅读为例,我们可以做一个初步尝试。《朝花夕拾》是七年级上册课内推荐名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推荐阅读的第一本名著,教材对它的定位是: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在该书的《名著导读》读书方法指导中有一点:“读经典作品,有利于文化积累,让自己的思想与大师们联网接轨。”其中列举了流行歌曲《中华民谣》中“朝花夕拾杯中酒”的句子。我们对“联网”的含义作多重解读:既要理解“朝花夕拾”一书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也要追寻“朝花夕拾”在文化传承和延续中的文化轨迹。我们还要连接网络,寻找数据时代文化演变的丰富性。通过搜索、聆听、解读,学生理解了“朝花夕拾”和“旧事重提”意蕴上的差别,消除了与经典的隔阂,也就理解了作者为书易名的用心。
除此之外,《朝花夕拾》的跨媒介阅读方式还有很多,比如选看余纪导演的《鲁迅之路》、丁荫楠导演的《鲁迅》、吕绍连导演的《药》,看一看《觉醒的年代》中塑造的鲁迅先生形象。通过观看影片,一方面了解其人、其生活的时代;另一方面《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在影片中拾遗,有助于我们追溯鲁迅先生成长轨迹,立体认知人物、解读经典。
跨媒介阅读的外延再大一点,比如我们需要编一本鲁迅先生轶事集,就需要搜索更多与此有关的信息,除了借助已有的鲁迅先生的研究资料,网络资源也不容忽略。我们会发现他不仅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美术家、书法家、版画家……互联网不仅有记忆,更有容量,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将视觉阅读丰富为视听阅读但又服务于文本阅读,跨媒介在整本书阅读中承担的积极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跨媒介运用,整本书阅读与信息时代的输出对接
整本书阅读需要跨媒介,整本书阅读的成果交流也需要跨媒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段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梳理与探究”中提到:“要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体会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媒介呈现探究结果。”跨媒介运用是利用合适的媒介,借助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发表自己阅读体验的输出策略。阅读交流除了口头表达、文字书写,还可以是音乐、绘画、朗读、演讲、表演、辩论等形式。跨媒介运用以学生阅读为基石,以学生成果输出为目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拓宽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要求“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导,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接下来我们以《水浒传》为例来看如何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设计跨媒介运用的任务。
任务情境:
《水浒传》中108好汉身怀绝技,能人辈出,梁山泊旅游资源更是獨特丰富。为了开发利用好梁山泊的旅游资源,现准备筹建一支精英团队,打造本土旅游品牌,特面向108好汉公开招聘以下职位:总经理、客服经理、营销经理、游客中心经理、酒店大堂经理、旅游路线设计师、旅游周边产品设计师、导游、讲解员……
请依序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推选特殊人才,组建精英团队(阅读小组作业,分工完成)。
完成时间:第1-6周。
1.小组自定阅读计划,以表格形式建档、分类,提交最终候选精英名单。具体内容须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简介、主要经历、竞聘岗位、竞聘优势等。
2.为主要候选精英录制宣传小视频(可选1-2人,每人5分钟以内)。
3.为其他候选精英绘制宣传海报、制作宣传牌等(1-2人)。
任务二:职位竞聘,票选推荐(读书交流会)。
完成时间:第7周。
1.公示竞聘岗位,各小组推荐人选轮流竞聘,阐述理由,发表观点。可互相补充。
2.群众票选,公示最终录用名单。
任务三:宣传策划,推广预热(梳理与探究)。
完成时间:第7-10周。
启动“忠义梁山,忘情江湖”拍摄计划,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7周):策划方案评选(小组合作)、优秀剧本征集(人人撰写)。
第二阶段:启动拍摄,发布作品(第7-10周)。
由获胜小组统筹分工,其他小组分组领取任务,可根据特长适当调整成员。
(1)编剧组:在优秀剧本基础上打磨编写。
(2)导演组:挑选演员,选择拍摄场地,和编剧组共同研讨剧本,随后进行拍摄。
(3)演员组:熟悉台词、打磨演技。
(4)服道化组:根据人物特点和拍摄需要准备相关道具。
(5)后期组:剪辑制作、发布宣传。
(6)美宣组:完成成品发布的海报宣传、美工制作。
任务四:分组辩论,共商出路(推选辩手,第10周)。
梁山泊到底该何去何从,好汉们分歧严重,最终决定进行一场辩论赛来解决问题,寻找出路。
正方观点:接收招安比忘情江湖好。
反方观点:忘情江湖比接受招安好。
以上学习任务,围绕特定学习主题来设计任务,呈现丰富的学生阅读成果。活动设计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完成了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内容。基于对《水浒传》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主体性凸显,既有素材积累、人物分析、信息搜集、策划创写等读写活动,也有视频制作、剧本拍摄、视频发表等多形式的跨媒介运用活动。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主动学习信息技术、活动策划方案、剧本的写作知识,成果显著。通过合作学习、辩论活动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在以上整本书学习任务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与其他学习任务群内容的交叉和关联,“实现同一学段不同学习任务群内容的整合”,使语文学习任务群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得以充分体现。
五、理清时弊,客观理性运用跨媒介融合策略
我们在谈到信息技术给整本书阅读、跨媒介阅读和运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们可能带来的弊端。初中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如果不加管控会出现很多负面问题。比如在浩繁的网络世界中信奉拿来主义,致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网络娱乐至上,学生无法甄别,容易误入歧途甚至扭曲阅读的真正目的;网络时代碎片化阅读、浅阅读问题客观存在,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思维碎片化,注意力涣散;个别学生沉迷网络,缺乏自律,很容易带着任务来,忘记任务回,从而失去跨媒介阅读和运用的真正意义。
如新课标所言,我们“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阅读习惯、写字能力、深度思考等可能产生的影响,扬长避短,使用适度,避免网络沉溺。”只有引导得当,跨媒介才能真正成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助攻,为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打好基础。
温儒敏教授在《如何看待网络阅读》一文中说:“无论现代信息科技如何发达,不能也不应当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作为身处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当有这样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温儒敏.“整本书阅读”功夫在课外[J].语文学习,2018(1).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初中整本书阅读的活动设计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JY2020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