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电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

2023-06-09 07:11刘潼
新教育·综合 2023年6期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机电专业实践研究

刘潼

【摘要】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让学生经历理论学习、实践学习、总结反思和真实的工作岗位历练,实现德技双修。

【关键词】机电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202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工学一体化的教育思路,为当下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对于传统的职业教育思路而言,工学一体化是一个明显的突破,即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培育德技并修、技艺精湛的技能劳动者和能工巧匠的人才培养方式。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推进,可以为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开辟新的空间。对此,笔者从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校本理论建构、实践等角度加以阐述,并对未来的前景进行展望。

一、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校本理论建构

工学一体化是宏观的职业教育概念,《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技工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在技工院校中普遍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一所中等职业学校而言,接纳这样的职业教育理念是必要的,与此同时还应当注意到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一定要有具有校本属性的理论探索。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所中等职业学校通常都是服务于区域发展的,一个区域有着怎样的发展水平,对学校专业教学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当前不少中职学校在办学的时候具有一定的辐射性,但总体而言区域性依然非常明显。因此在工学一体化推进的思路之下,其教学模式的建构必须具有校本特征。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从校本角度出发去建构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必须将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与能力基础结合起来。以笔者所在学校的机电专业为例,通过实际调查研究发现,机电专业的学生在本地企业中比较受欢迎。这一方面得益于笔者所在学校机电专业在工学一体化上所做的探索,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生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之下确实能够获得专业素养的提升。将这些实践收获总结成理论,具体可以概括为: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建构,可以在校企合作的思路之下,确定学生培养的方向,并基于这样的方向来确定实训、实习基地或岗位;在推进工學一体化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也应当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后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教师视角下的工学一体化水平,决定了学生的成长空间,让教师走上专业岗位去感知机电专业的实际水平与发展方向,与技能工人进行直接交流,同时让企业岗位上的熟练技工走上讲台,可以为学生构造一个更为适宜的工学一体化学习空间。

当探究分析致力于从校本角度建构工学一体化教学的相关理论时,可以发现其不仅具有理论角度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具有实践角度的支撑作用。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校本化建构,是对教学形态的重新塑造,是对课程内容的深度理解,是对教学目标的有效建构。对于学生而言,在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之下,他们的理论知识可以更好地渗透到实践当中去,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对于教师而言,基于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促使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需要更好地衔接在一起,基于形势发展开发更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

二、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具体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基于理论建构去拓展实践空间。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时候,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非常重要,这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有教师认为在打基础的时候不需要工学一体化的思路,笔者对这一观点表示质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工学一体化不仅是一种教学的操作模式,其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接受到工学一体化的熏陶,让学生认识到工学一体化可以让自己的知识积累与技能养成更加高效。

例如,笔者在研究了相关企业之后,发现只要是与机电相关的工位,都有起重机械,而其又与绞车存在一定的关系。绞车本身是一个传统的机械,由电力驱动,因而具有机电的基本特征。作为新上岗的工人,通常都需要能够熟练操作机械,而笔者在与相关工人进行交流的时候,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不少刚刚走上岗位的工人往往“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希望职业学校所教出来的学生能够改变这一不足。于是根据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我们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理论资料。提供资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行比较,从中发现深层次的异同,学生更容易内化理论知识。比如相关岗位上常用到的无极绳绞车,通常就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螺旋缠绕式的,另一种是夹钳式的。通过相关的理论比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这两种类型的优缺点,而这可以夯实下一步学生进行实践的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具体实践的时候可以先从学校内的实训岗位开始。在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背景之下,很多学校都有了相对完备的实训教室或大楼。在实训的时候,学生可以先进行初步感知,了解不同类型绞车的运作原理以及内部结构,重点研究其电动机和减速器是怎样工作的,同时要研究其制动系统以及张力控制系统等,这样可以对绞车的认识更加全面。

再次,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只有简单的实践还不能让学生形成有智慧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加工的经验才能上升为工作的智慧。工学一体化的最大好处,就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学生在认识不同类型的绞车并进行比较之后,需要进一步认识到不同类型绞车的联系与区别,这种认识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进行,但离不开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因此学生在总结与反思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此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较与操作绞车的过程进行重现,让大脑中的表象更加清晰,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而这恰恰是学生专业技能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经验上升为实践智慧的基础。事实也表明,通过表象的重构与加工,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也更容易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指导作用极强。

最后,当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能够形成相对成熟的认识之后,就应当将学习的场所转向真实的工作岗位,这当然需要相关企业的支持,尤其是要给学生搭配技术精湛、表达能力强的师傅,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有学以致用的体验,而且可以在真实的岗位上获得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真正提升自己的操作技能与专业素养。

有了上两步的努力,那学生就经历了真实的工学一体化教学过程,待学生回到学校之后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对工学一体化体验过程的回顾基础之上进行总结,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去粗取精,从而让职业素养更加精纯。

三、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生本视角展望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而言,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最大的生命力,体现在一体化的工学过程中即为学生一直处于主体地位,而这也正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

展望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对职业技能工人的需要,可以发现符合时代需要的技能工人除了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当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真正做到行稳致远。让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候就经历工学一体化的体验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内化与经验的积累,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够种下创新的种子,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与工作过程中产生更加强劲的动力。这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因为无论学生积累多少理论知识,当将这些知识付诸于实践的时候,总会与实践形成差异,发现这些差异并去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

总而言之,开展工学一体化教学是实现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作为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教师,要成为工学一体化的体验者与推进者,要用自己的经验去驱动学生的体验,使工学一体化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曾威.多元推进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交通样本”[J].中国培训,2022(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职业能力司解读《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02).

猜你喜欢
工学一体化机电专业实践研究
工学一体化教学设计在汽修实训课的应用
眼视光技术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应用探索
浅议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论实践能力对学好机电专业的影响力
分层教学在职校机电专业课堂中的应用
中专学校机电专业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