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要面对诸多变化与挑战,其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研究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中生物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健康的人格,为他们未来成长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关键词:高中生物;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作者简介:孙嘉宇(1997—),女,吉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的特殊时期,青少年的学习方式、生活状态和社交方式等都发生了改变。长期的居家隔离、网络授课等,使青少年群体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学习压力大、焦虑、抑郁、孤独感加剧等。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会对正处于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关键期的青少年群体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肩负着建设国家的民族大任,其心理健康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之本,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重要的场所,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是专业心理教师的职责,也是每一位学科教师的责任。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及个性全面发展。本文综合叙述了特殊时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期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特殊时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才的竞争也愈演愈烈,社会环境容易对学生的心理造成负担,尤其是承受着升学压力的高中生群体。青少年的情绪波动较大,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在特殊时期内,青少年中出现心理焦虑的人数大幅度提升,其中学习焦虑的人数占有很大比例,具有抑郁倾向的人数明显增加。如果我们不能对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有正确的认知并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疏导,就可能会导致其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
一些研究发现,特殊时期内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在隔离结束期间及之后一段时间内,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程度和焦虑水平可能会更高。一项研究表明,特殊时期复学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3.1%,比特殊时期前的检出率高出9.3%,引起心理问题的最大因素是学习压力[1]。卢莹等人对四川省复学后4000多名中学生做了心理健康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其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其中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7.61%,学习焦虑问题检出率高达57.67%。焦虑等心理问题可能与学生担心学业和未来发展有关,也可能与其人际交往减少有关[2]。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人数为17.2%,重度抑郁人数为7.4%。在重度抑郁的青少年群体中,高中阶段占比最大,为36%。代小蓉等人对成都市的1399名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特殊时期内高中生的压力大、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加重,学生的压力和抑郁水平显著高于一般水平[3]。
此外,王宁霞等人对全国400多名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高中生存在焦虑症应激反应,67.3%的高中生积极应对,32.7%的高中生消极应对[4],且高中生的焦虑程度与消极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即采取的应对方式越消极,焦虑程度越高[5]。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一)高中生物教材中蕴含大量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课标》指出,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与自然的发展、人类的健康、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学业评价方面,提倡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要提高其心理素质。生物学科蕴含着大量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在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中,教师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等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心理变化的生理机制,从而学会调控情绪,健康生活。在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中,学生能够了解当今世界阻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环境、资源和污染等问题,所获得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再如,高中生物教材中设置了“与生物学有关”栏目,具体介绍了病理科医师、育种工作者、测序工程师等职业,指明了与生物学相关专业广阔的就业前景。而确立职业志向、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学科渗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育部于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避免学科化的倾向,可以通过学科渗透、开展心理专题教育、建立心理辅导室、利用校外资源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课标》中的教学建议也指出,要注意学科之间的融合,使学生在形成科学生命观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团体活动、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使之融入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预防并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国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各个国家都在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鼓勵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健康生活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2022年的全国两会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话题,众多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提供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解决方案,如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教育保障体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政策上的支持等,以期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促进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深度挖掘高中生物教材,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教师除了要熟悉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还要找出其中的显性、隐性教育资源,寻找这些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形成教育合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设立的教学目标既要涵盖学科知识,也要有计划、科学地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目标。目标的设立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科学、合理,且在教学内容中有所体现。例如,在学习“细胞的衰老与凋亡”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关爱老人、关爱生命等教学目标,并让学生搜集与社会老龄化等相关的资料,撰写调查报告,之后让学生通过汇报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报告和见解。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能够提升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二)在合作学习中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宽松、自主的环境中学习,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团结、合作、竞争等都有积极影响。例如,在进行生物学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组建合作小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观察、交流、记录及总结,每个小组轮流发言,最后各个小组按照小组成员的表现情况、组间交流情况以及各小组的学习成绩进行互评。这样,不仅将集体意识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也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的自信心。又如,在学习“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时,教师根据所学的细胞结构选择合适的材料,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植物细胞模型,一组同学制作一种细胞器。这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构建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产生畏缩的心理,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应给予学生有效引导,提高其抗压能力,强化其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韧性,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例如,在“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过程中,若学生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屡次失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分析失败原因:可能是因为无水乙醇用量太多,导致色素浓度过低;也可能是因为加入了过多的碳酸钙,吸走了部分色素;或者是因为研磨不充分,色素未能溶解到无水乙醇中;又或者是因为研磨时间太长,绿叶中的主要物质流失;等等。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能够让学生以理智的心态面对问题,分析失败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以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执着进行研究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建立生物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生物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趣味性实践活动。生物实践活动包括户内实践活动与户外实践活动,户内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包括各种生物反应实验、观察类实验、探究类实验等,户外实践活动包括动植物观察与培育、植物采集和制作标本等。教师可在活动前将学习目标列举出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在学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时,学生通过户外活动收集植物,在实验课上将植物细胞制成标本进行观察。学生在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体会生物学的乐趣,这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这种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投入实际生活环境中,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五)创设情境,拓展教材内容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视频来创设情境,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人体胚胎发育完整过程的视频,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奥秘,从而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又如,在学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缉毒警察的电影片段,让学生向奋战在一线的缉毒警察致敬,引导学生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再如,在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一节时,教师可以以全球变暖、南北极动物失去栖息地的相关纪录片为导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全球生态问题,保护环境。
(六)采用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在活动过程中让参与者扮演特定的角色,在亲身体验活动过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细胞器的分工合作”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负责扮演和讲解一个细胞器。教师给每组分配任务,各组要派一名小组代表画出细胞器的结构图,其他小组成员向同学们讲解细胞器的结构、功能等,教师再对学生所讲的内容进行补充。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勇气,增加学习的自信心。又如,在学习“免疫调节”时,教师可以以疫苗和病毒为切入点,让学生分别扮演“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病毒”,让每个角色完成自己相应的任务。学生在直观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对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锻炼身体增强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心理变化机制和丰富学科教学内容,还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赵春妮,邓彩霞.新冠肺炎疫情复学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及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2,13(5):10-13.
卢莹,于璐,林波.疫情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心理月刊,2021,16(14):35-37.
代小蓉,刘天贶,刘逸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成都市高中学生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現代预防医学,2020,47(21):3911-3914.
王宁霞,徐鹏飞.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青少年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20,5(7):123-128.
胡淑文,郭鹏飞,李欣,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安徽省中学生应对方式及其与焦虑情绪的关系[J].四川精神卫生,2021,34(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