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童心 德育为先

2023-06-08 10:41丁飞亚
幸福家庭 2023年3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科技

丁飞亚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本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与基础性的特征,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增强学生的自主可控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由此可知,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健康成长,这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因此,构建“信息科技+德育”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学生螺旋式发展极具现实价值。笔者认为,小学“信息科技+德育”教学模式的落地需要从学科属性与育人价值等维度切入,教师应正视当前德育教学的现实困境,不断深化对德育的理解,探索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德育实践的途径与方法,从而真正凸显德育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的价值,推动德育与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小学“信息科技+德育”教学模式的内涵解读

(一)德育的内涵

德育是对塑造学生品质的活动的总称。狭义的德育特指道德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和品行;广义的德育除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还要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思想品质等,是对心理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的总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德育目标、德育活动、德育内容和德育评价有明确的要求,强调要注重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位一体”的德育体系,这为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德育实践指明了方向。

(二)“信息科技+德育”教学模式的时代意蕴

小学“信息科技+德育”教学模式属于学科德育的重要分支,是指教师依照个体品德形成规律与学科特征,深挖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借助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数字素养。小学将道德实践融入小学信息科技课程,顺应了智能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在智能时代,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生活和工作技能,还要具备科学精神与科学伦理,增强自主可控意识。这意味着,小学“信息科技+

德育”不仅是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依托,更是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持续探索并应用“信息科技+德育”模式,不断推动德育实践活动迈上新高度。

二、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开展德育实践的现实困境

(一)信息科技课程中德育地位弱化,德育目标模糊

笔者认为,虽然素质教育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提出多年,但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德育实践活动依然没有全面展开,德育渗透与学科教学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智育的地位远超德育,部分教师只负责完成日常教学任务,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德育目标与内容设定极为模糊,部分教师往往照本宣科,按照课程安排为学生灌输书本知识,未按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与德育内容,导致德育工作缺乏層次。

(二)部分教师对德育认识不足,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笔者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对德育的认识不到位。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教学,德育工作应由班主任负责;部分教师虽然在日常教学中加入了德育内容,但由于德育内容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德育工作较为机械、枯燥,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以上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德育评价单一空洞,德育工作存在“失灵”的现象

德育评价是信息科技学科中德育突破困境的重要抓手,也是支撑德育工作的制度保障。但是笔者发现,小学信息科技学科中的德育工作面临“失灵”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德育评价单一空洞,依旧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评价与家长评价的权重较低。

三、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开展德育实践的途径与方法

(一)铸师德强师能,让德育使命化

小学生的“向师性”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德育素养与专业能力,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这样才能影响学生的心智、行为。为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教师应牢记初心使命,要自重、自警,学为人师,身为人范,不断增强师德师能,切实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

首先,教师要增强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积极健康的师德师风驱动学风与教风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重温教师誓词的方式,秉持“燃灯”精神,进一步铸就职业信仰。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将“智育”育人模式转变为五育共举,将风清气正的教育之风吹向学生。

其次,教师还需审视信息科技课程结构的关联性,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差异性,在信息安全、信息处理及数据算法等教学中,将数字素养培养与德育相结合,充分遴选课程内容与德育资源,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最后,教师应始终遵循《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规范,做到自重自爱、言行雅正、严谨笃学、因材施教,以生为本,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发展的精神力量,拓展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并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德育思想,拓宽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德育实践的途径。

(二)引入行为教育,让德育形象化

信息科技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德育要指向具体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德育的初始点,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将德育元素融入其中,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以小学三年级学生为例,由于刚接触信息科技课程,学生对网络与计算机充满期待和好奇,加上电脑室内各种新颖的设备,学生每次上课时都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有的学生在去电脑室的路上会吵闹,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会交头接耳、用力敲打键盘和鼠标等。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行为规范,让学生明白从集合、整队再到有序去电脑室,整个过程中应保持安静、听从指令。而在课堂行为的引导中,教师要力求做到具体化和场景化,推动学生全程参与,以保证教育效果。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对学生说:“我们要上电脑课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约法三章,立规矩,谁能做到,我就会在‘电脑室小当家里写上他的名字,并奖励他一朵小红花。”电脑室的管理是需要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就学生的操作行为提出明确、具体的规范,如“爱护电脑设备,不得随意开关电脑”“不得用力敲打显示屏、鼠标、键盘”“不乱扔果皮纸屑”“爱干净、讲卫生”等。小学“信息科技+德育”要立足于习惯养成教育,尤其是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应从生活场景切入,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并强化规则意识与行为意识,增强德育的渗透性与具体性。

(三)聚焦学科素养,让德育体系化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强调四种学科素养,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是该课程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着力点。所以,在德育实践中,教师同样要围绕学科素养构建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品德认知的同步提升。例如,在粤教版(B版)四年级下册“收集多媒体素材(上)”相关内容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掌握下载文字、图片以及使用相机获取图像的方法,教师可以设定“家乡·记录”实践主题,鼓励学生利用休息时间用数码相机或手机记录自己的家乡或居住地,收集、下载有关家乡的图片并配上一句话,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借助电脑自行搜索相关信息,复制、下载有关家乡的文字和图片,这能提高运用保存(ctrl+s)、撤销(ctrl+z)、删除右侧文本(Delete)和删除左侧文本(backspace)等快捷键的熟练度。此外,在“相机获取图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德育内容,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码相机或手机将家乡拍得更美,由此将“好相片三原则”“相片基本构图常识”和厚植家乡情怀进行整合,生成拓展性的课后任务,在创新实践中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网络中下载有关家乡景色的代表性照片,并引導学生观察和探讨照片中的拍摄主体与内容,向学生讲解拍好照片的三条原则,即主题明确、拍摄主体突出和聚焦视线。在“相片的基本构图常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照片的构图原理,让学生理解九宫格构图法等拍照的原理,然后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运用“好相片三原则”与九宫格构图法完成照片拍摄,并写下自己对“家乡”这个主题的感悟。这个教学过程能推动信息科技课程与德育融合,凸显“课程育人”的教学理念。由此可见,“信息科技+德育”所形成的螺旋式育人体系能够将学习内容任务化和情景化,有助于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四)改进评价体系,让德育多元化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教师注重运用教育性语言,动态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在新时代,教师应构建更加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对于教师而言,《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开展信息科技德育评价的基础,只有依托《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师才能从整体视角审视信息科技课程中德育的整体效能。基于此,教师的德育评价应该多元化,德育评语应该“接地气”,让学生能够通过评语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同时,德育评语还应具有激励性,如“老师相信你会抓住一切时间,到达胜利的彼岸”。德育评价还应该做到可视化,除了文字描述,教师还可以利用手工作品或者学生成长图册等方式,动态记录和展示学生的成长历程,使德育工作聚焦学生成长的点滴。此外,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深入推进“信息科技+德育”教学模式,以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文昌小学)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科技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