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减负提质为指引,立足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精心设计前置作业、随堂作业和拓展作业,并将其应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助力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语文知识,扎实掌握语文知识,发展多样能力,使学生学有所获。文章以前置作业、随堂作业和拓展作业的设计为重点研究对象,阐述“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应用策略。
关键词:“双减”;初中语文;语文作业;作业设计
作者简介:敏强(1984—),男,甘肃省临潭县羊永九年制学校。
作业设计的优化与改革,是“双减”的重中之重。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初中语文作业以书面类作业为主,且往往是课后作业。在做书面类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作业难度、数量等因素的影响,需要承担较大的压力。在“双减”政策出台后,基于该政策的要求,初中语文作业的数量有所减少,难度有所下降,内容也更加符合学生学情,类型与形式皆变得多样化,且能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课前、课中和课后)[1]。例如,在课前阶段,教师依据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設计适当的前置作业,可以使学生自主学习,做好课堂学习的准备,由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基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为抓手,基于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精心设计语文作业,助推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知识,实现减负提质。
一、课前:设计前置作业,帮助学生预习新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可以有准备地走进语文课堂,提升课堂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紧抓课前阶段,设计多样化的前置作业,引导学生预习新知。
(一)设计阅读类前置作业
阅读既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方式[2]。通过阅读活动,大部分学生可习得阅读策略,积累阅读经验,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阅读情况,结合阅读文本,设计阅读类前置作业,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促使其初步认知文本内容,巩固阅读方法,丰富阅读经验,提升阅读水平。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以小人物为中心,由四篇课文组成:《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卖油翁》《台阶》。这四篇文章都借助具体事件,表现了小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课前阶段,教师可以“了解事件”为自学任务的主题,为学生设计如下阅读类前置作业: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介绍了四个小人物,这些小人物的身上有怎样的闪光点呢?请大家利用课前时间,阅读《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卖油翁》《台阶》这四篇文章,认识四个小人物,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感受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阅读时,请完成阅读任务表(如表1)。
这样的前置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阅读方向,使他们发挥自主性,迁移阅读经验,使用批注式阅读、预测阅读等方式阅读文本,了解不同小人物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对文本内容形成初步认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学生通过完成这样的作业,可强化对阅读策略的运用,锻炼自读能力,提升阅读水平。
(二)设计搜集类前置作业
搜集是学生获取丰富的信息的途径,丰富的信息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知走向理性认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3]。大部分初中生已经具备信息搜集能力。对此,在课前阶段,教师可以依据新知教学的需要,设计搜集类前置作业,促使学生搜集丰富的信息,建构良好的认知体系,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以《故乡》一文为例,这篇文章借助“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表达了“我”对现实的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美好愿望。对大部分初中生来说,鲁迅的作品比较难懂,这往往因为他们不了解鲁迅的生活经历,不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为了使学生能读懂《故乡》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背景知识的学习为重点,设计如下的搜集类前置作业:大家觉得鲁迅的作品容易理解吗?实际上,鲁迅的大部分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中心思想。只有先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大家才可以感受到这一中心思想。所以,请大家利用课前时间,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查阅工具书、搜索网站等,搜集与《故乡》相关的背景信息,了解鲁迅及其思想。
此作业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方式搜集信息,并主动认真地阅读。通过搜集、整理、阅读信息,学生可以了解到鲁迅所处的年代,以及他作品表达的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由此初步感知鲁迅的创作思想,为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打好基础。
二、课中:设计随堂作业,帮助学生掌握新知
课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阶段。随堂作业是学生进行课中学习的助力[4]。学生通过完成随堂检测类作业,可以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课中的时机,依据教学需要,设计多样化的随堂作业,帮助学生掌握新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设计检测类随堂作业
学生学情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师了解学生学情,可以“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了解自身的学情,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目的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检测类随堂作业是师生了解学情的工具。以《春》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检测类随堂作业。
1.读词语,选出注音都正确的一项。
A.酝酿(yùn niàng) 应和(yìng hé) 朗润(láng rùn)
B.蓑衣(suō yī) 嫩绿(nèn lǜ) 黄晕(huáng yùn)
C.胳膊(gē bó) 烘托(hōng tuō) 抚摸(fú mō)
2.读词语,选出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A.朗润 繁花嫩叶 婉啭
B.嘹亮 精神抖擞 静默
C.清脆 呼朋引伴 簔衣
学生通过完成检测类随堂作业,可以了解自身的学习所得,发现存在的问题。在学生作答结束后,教师可以随机选择学生,引导其给出答案。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准确读出每一个词语,纠正其错误读音,或引导其写出正确的词语,纠正其书写上的错误,使全体学生正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此外,教师通过随堂作业了解了学生的学情后,可以有依据地进行后续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设计应用类随堂作业
在语文课堂上,在学生体验多样的学习活动,学习了语文知识后,教师要把握教学时机,设计应用类随堂作业,如写作类、阅读类等,促使学生迁移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背影》一课为例,在阅读“父亲买橘子”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应用文本细读法,引导学生品读细节内容,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阅读情况,以该内容为基础,设计如下的应用类随堂作业。
1.作者在这一段中写道:“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个“又”字用得极为传神,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说明。
2.当“我”看到父亲艰难地攀爬月台时,“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不让他看见,也不让别人看见”。此时,“我”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
在这样的作业的驱动下,学生能自发地带着已有认知,再次阅读文本内容。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做到读思结合,剖析关键词,品味关键句,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进行表达的时候,教师要认真倾听,把握时机,进行引导。例如,有学生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说道:“‘我当时感到别扭。”教师可就此追问:“为什么会觉得别扭呢?是因为被人看到自己当众流泪而觉得别扭吗?”这样,学生就能在问题的引导下阅读文本内容,联系上下文内容,探究作者感到别扭的原因。实践表明,学生通过完成应用类随堂作业,不但能灵活地应用課堂所学,还能加深认识,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课后:设计拓展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课后是语文教学的拓展阶段。“双减”背景下的语文作业设计要以生为本[5]。“双减”政策虽然要求教师创新作业形式,改变传统的书面类作业,但是,书面类作业仍有其独有价值。在做书面类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进行独立思考,应用所学,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在课后阶段,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书面类拓展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
以《藤野先生》一课为例,教师可基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分层设计如下书面类拓展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阅读课文选段:“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回答问题。
1.选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两句中的“他们”分别指的是谁?
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是否有因果关系?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4.根据选文内容,你能说说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吗?
(二)提升性作业
阅读文本,回答问题。(文本选自《小小说选刊》中曾颖的《最后一堂语文课》,文本内容略。)
1.小说前后写了黄老师的两次课——平时的课和最后一课,请概括这两次课的特点。
2.简要赏析下面的两句话: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
②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3.不同的样貌和穿着打扮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在《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中,鲁迅就紧扣留学生的“大辫子”这一外貌特征,表现他们的精神世界。请模仿鲁迅的写法,描写一个你印象深刻的人的外貌特征,写出其心理世界。(要求:200字左右。)
(三)综合性作业
鲁迅的故事令人动容。如果鲁迅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请你为他撰写一则颁奖词。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依据学情,自选作业内容,确保作业内容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通过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可拓宽视野,丰富阅读储备。在阅读课内、课外文本时,学生可发挥自主性,自觉利用适宜的阅读策略,品读文字内容,获得个性化的感受,同时获得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做到读用结合,从而提升学习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让语文作业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可以使学生体验多样的学习活动,由浅入深地掌握语文内容,顺其自然地发展多样能力,从而提升语文学习效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双减”为指引,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为依托,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多样化的语文作业,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的教学阶段,助力学生预习新知、掌握新知、巩固新知,发展多样能力,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吴奎盛.“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如何做到减负增效[J].新课程,2022(30):6-8.
崔敏.“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有效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2022(8):17-20.
张福芝.“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6):47-48.
董燕芝.“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部编版教材为例[J].新课程,2022(6):4-5.
胡桂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与优化策略探析[J].文理导航(上旬),20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