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各种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会影响小学生形成差异化的认知能力,也会使其产生个性化求知需求。对此,数学教师需要合理开展分层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科学渗透核心素养教育,在满足各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文章结合数学分层教学的意义,从学生主体、教学目标、授课方法、课程评价四个视角出发,阐述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学生分层、提问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等方式落实因材施教要求,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多维思维能力、数学解题能力,形成正确的应用意识、空间意识,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作者简介:洪艳(1980—),女,贵州省普定县马官镇中心学校。
分层教学是一种科学的知识讲授模式。小学数学教师采用此种模式开展授课活动,能够真正照顾到各层次学生的真实认知能力,满足他们的层次化求知需求,同时,能够使学生在多样化、层次化的学习活动中有效锻炼与提升数学综合能力,从而形成较高的学科综合素养。另外,分层教学模式还能促使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制订出更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策略,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意义
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使数学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深刻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从而更加科学地落实以学为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学生在层次化学习活动中能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尊重,从而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层次化认知活动之中,与教师、同学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关系,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形成较强的自主探知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除此之外,数学教师开展分层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自身原有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综合能力的发展。分层教学并不是为了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等级,而是为了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挖掘他们各自的内在潜力,在减轻他们认知压力的同时,增强其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活动的具体措施
(一)坚持以生为本,科学划分学生层次
在分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数学教师是否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层次划分将直接影响课程教育的效率与质量。对此,教师需要更加重视学生层次划分环节,通过日常观察、问卷调查、作业分析、学情研究等方式了解班级中的学生,知道他们真实的思维运用能力、原理理解能力、公式应用能力、技能实践能力等数学综合能力水平,了解不同学生的差异化求知需求,并以这些内容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层次划分[1]。此外,数学教师需要树立“因材施教”“以学为主”“以生为本”的教育意识,要理性看待小学生差异化特征存在的原因,对他们的“不平衡发展表现”给予足够的理解与尊重。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从客观视角出发,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为之后的数学分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当前班级中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为以下三个层级。A层级学生的特点是数学综合能力较强,有良好的自主探知意识和自主认知能力,对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能够独立分析稍微复杂的数学问题,并给出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案。而且,这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也比较强,喜欢探索那些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另外,他们可以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其他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帮助。B层级学生的特点是数学综合能力达到基础水平,具备基本的自主认知能力,能够扎实掌握基础性学科知识,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就数学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有良好的自主探知意识。C层级学生的特点是数学综合能力较弱,缺乏自主认知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对部分基础性数学知识一知半解,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才能解决数学问题。而且,他們对数学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一般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知识探索活动。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之后,需要结合不同层级的认知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从而使分层教学变得更加合理,更加高效。
(二)设计分层目标,优化分层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授课时所参考的主要标准,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方向。数学教师若想提高分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先结合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层级划分特点设计层次化课程授课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教师在设计分层教学目标时,既要按照学生的不同认知层次进行科学规划,也要考虑到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要求。例如,C层次学习目标不能过于简单,要让C层次学生达到每个单元最基本的学习要求。而A层次学习目标也不能太过复杂,即便有的学生数学综合能力非常强,教师也不能设置超出这个阶段学习需求的认知目标,避免给其他学生增添学习压力,也避免这部分学生形成不平等的认知观念[2]。
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课程为例,针对A层次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掌握100以内数字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3)能够灵活运用100以内加减法解决现实数学问题。而对于B层次和C层次的学生,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可以加入一些辅助性元素,比如:利用合作学习方式了解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原理;通过有效的互动交流探究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100以内加减计算问题。另外,在设计C层次教学目标时,教师还需要加入兴趣培养目标、知识复习目标等,以此来提高C层次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帮助他们巩固学科基础知识,弥补不足之处。小学数学教师通过设计层次化授课目标,能够有效帮助各层次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增强他们自主探究的信心和动力。
(三)分层提问,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互动问答是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有效方式之一,创设互动问答活动,既可以快速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借此启发和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使其在分析、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进而加深对数学理论和原理的理解与认识,提高课程学习的质量。为了增强班级各层次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析的信心,数学教师需要秉承因材施教原则设计层次化数学问题,同时,在问题中渗透素养教育要素,使各层次学生通过对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的分析与解答提高推理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多维数学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素养[3]。
以《复式统计表》课程为例,在分层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利用与学生学习水平相符的问题启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并借此提升其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数学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难度不同的问题:复式统计表具有哪些特点?如何根据已知数据信息填写复式统计表?如何搜集与整理数据信息?如何对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复式统计表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哪些作用?如何理解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以使各层次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认知水平自主选择问题进行回答。比如,C层次学生可以通过知识学习解答前三个数学问题,而A、B层次的学生可以运用联想思维、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对后三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小学数学教师设计层次化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还能借此启发他们的数学思维,使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四)设计分层练习,培养学生解题素养
在知识讲授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计层次化的数学习题,让各层次学生在实际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运算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学科认知能力,提升数学解题水平。另外,数学教师通过设计分层练习,还能及时得到学生的认知反馈,了解他们当前的数学学习效果,从而科学调整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以《可能性》课程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层次化数学练习题,让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当前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选择合适的题目进行解答。
习题一:用“可能”“不可能”“一定”三個词语选词填空。
(1)狮子( )比蝴蝶重。
(2)今天晴天,明天( )是晴天。
(3)7+2( )等于6。
习题二:让抛起来的硬币在落下后每一个都正面朝上,这可能吗?如何实现这个要求?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A层次学生可以选择习题二进行解答,在巩固重点知识的同时,有效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而B、C层次学生可以解答习题一,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解题信心。小学数学教师通过设计层次化课堂练习题,不仅可以降低小学生的练习压力,还能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新知识,提高其数学解题能力。
(五)布置分层任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实践能力,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自主创新意识。为此,教师可以布置层次化数学实践任务,使学生在亲手操作、亲身体验过程中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形成较强的自主实践信心和良好的数学实践能力[4]。
以《圆柱与圆锥》课程为例,教师在教授此单元知识点之后,可以设计层次化实践任务。任务一:寻找生活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通过亲自动手测量它们的底边圆半径和高度,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任务二:在A4纸上绘制圆柱体和圆锥体,并用相同大小的纸制作这两个立体图形。任务三:制作两个底边直径相等、高相等的圆锥体和圆柱体,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出二者的体积关系。上述三个任务分别对应了学习能力从低到高三个层级的学生,他们需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咨询教师,也可以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布置分层实践任务,能够有效锻炼各层次小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让他们在自主完成或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技能实践水平,从而形成较强的数学综合能力。
(六)课后分层作业,加强巩固数学知识
除了课堂练习,课后知识巩固也是数学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对此,为了减轻小学生知识复习的压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设计分层化数学作业。数学教师应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认知层次特点与课堂练习效果,根据实际学情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内容,布置差异化数学课后作业,以此来降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他们课程作业的质量[5]。
以《折线统计图》课程为例,A层次数学作业可以围绕思维拓展进行设计,如“自行收集本周气温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并预测未来三天气温变化趋势”。B层次作业可以从能力提升角度进行设计,如“对所给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概述该统计图的作用”。C层次数学作业要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练习,如“结合例子总结折线统计图特点,绘制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小学数学教师通过设计层次化课程作业,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知识复习的效果,还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
(七)设置分层评价,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课程评价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需要通过设计层次化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改进,进而有效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其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针对C层次学生,教师需要重点关注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感兴趣程度以及学习态度,多使用表扬性语言;对于B层次学生,教师需要关注他们能力提升的效果,以及对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要多使用鼓励性语言;针对A层次学生,教师需要严格对待,既要关注他们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评价他们拓展性学习的效果。教师通过分层评价,既可以帮助各层次学生实现高效的查缺补漏,还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与动力,同时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开展分层教学活动,既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求知需求,降低学生的认知压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知的积极性,还能使其在多元化、层次化的知识学习、知识复习、知识实践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技能实践能力,形成较强的知识应用意识、知识创新意识等,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蔡志慧.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探究[J].读写算,2021(35):139-140.
林莹.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94):82-84.
杜忠敏.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研究[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10):49-50.
王锡考.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研究[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9):19-20.
刘婷.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新智慧,2021(15):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