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新形态教材研发的实践探索

2023-06-07 12:57文延荣刘院琴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新形态保教红色

文延荣,刘院琴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高教材对信息化、智能化教学的适应性,创新教材形态是职业教育教材改革的重要任务。教材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不仅要启智增慧,更要培根铸魂。针对传统教材中的不足,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红色文化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新形态教材研发与实践”研究课题,课题组在新形态教材研发的实践探索中,立足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利用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增强教材的思政性、专业性、实践性,有助于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建设现状分析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教材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深度化的学习载体。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新形态教材比较少,传统教材学科体系完整,强调统一性,但个性化、灵活性欠缺,更新周期长,红色文化融入度有限。面对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传统教材有滞后现象。虽然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传播、应用在迅速发展,但在专业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红色文化内容占比较低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历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文化[1],是我们铸魂育人的根基。红色文化在传统教材的教学内容中占比不足10%,内容零散,不够丰富,缺少专业性的系统化整合,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度不高。

(二)红色文化资源形态单一

红色文化在传统教材中形态单一,缺少深入挖掘和数字化开发,信息量少,形态不够丰富;教学以静态资源为主,宣讲多、践行少,学习场域狭窄,不能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渗透性和持续性不强。

(三)红色文化教学利用率不高

红色文化的融入度取决于切入点、植入途径和融合方式。针对专业的红色文化资源缺少有形的教学载体,教学植入途径较少,与专业课程融合方式不够新颖、灵活、深入,思政性与专业性兼顾得不够,教学利用率不高。

针对传统教材的不足,课题组在红色文化视域下,进行了学前教育专业新形态教材研发的实践探索,以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学前教育专业新形态教材研发实践

教育部印发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提出:职业教育要推行情境(案例)式教材、任务式教材、项目式教材、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新形态教材,强调满足个性化、工作化的学习需求,强调职业能力培养的育人功能。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能力注重师德践行能力和教学育人能力的培养。

抗战时期建立发展的延安保育院,她的革命历史、红色故事、保教实践经验成果、保教精神等红色文化,是师范生树立理想信念、增进职业认同、涵养教育情怀的优质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精神引领和思政教育价值。

课题组立足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确立教材研发思路:关注红色文化传承,涵养教育精神和教育情怀;提升教学育人能力,师德为先、能力为重;贯通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此,以延安保育院为契合点,聚焦延安保育院的红色文化,研发新形态教材——《学前教育专业红色教育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丰富了专业思政教学的红色文化素材,拓展了红色文化的教学植入途径,促进了学前教育专业思政教学体系建立。课题组从教材内容建设、新形态构建、实施路径几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建设教材内容

教材是将知识按照一定逻辑组织起来的、符合学习者学习特征与能力培养需求的材料,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系统和封闭的体系[2]。《读本》以延安保育院的革命历史展现培育革命后代的崇高信仰、艰苦奋斗的保教精神;以保教实践的英雄事迹和经验成果展现“孩子第一”的幼教情怀、“保教合一”的优秀保教思想;以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体验教育。保育院历史包括建院篇、保教篇、行军篇、关怀篇;保教实践及其经验成果聚焦为保育员的故事、保育生的故事、边区儿歌;教育实践活动内容与专业课程对接,涵盖讲、弹、唱、跳、画、做六项能力培养。按照教育信念与责任、保教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教学目标组织内容,符合师范生“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学习特征和能力培养需求。通过《温暖的马背摇篮》等50个红色保教故事、《丢手绢》等30 首边区儿歌、25 个影像资料等有形介质,多层次表征出无形的教育精神与幼教情怀,个体在介质的审视互动、意象构境、情感激发中,体验红色文化的召唤[3]。专业课程按照教学目标将红色文化融入教学内容,融通教育实践活动,凸显教材的专业化、本土化特色。

(二)“教学做合一”建构教材新形态

多元化的教材形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差异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材。工作手册式教材重视认知行动的逻辑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获得教育教学的直接经验;融媒体教材立体化、沉浸式地呈现教材内容,具有可访问性、可移植性、可交互性等特征[4]。课题组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学习方式,选用融媒体+工作手册式两种形态结合起来建构《读本》形态,按照“文本故事化+资源信息化+教学实践化”的途径,多样态复归真实的历史记忆,集读、视、听、做于一体。具体包括:

1.阅读资源形态:由编写体例和文本语言来呈现。《读本》体例兼顾历史发展脉络和任务导学。以洛杉矶托儿所、延安第一保育院、延安第二保育院的革命历史为主线确定编写框架,由保育院的故事、保育员的故事、边区儿歌、保育生的故事四个故事单元构成内容体系。每个单元按照学习导航—革命历史—故事阅读—教育实践的导学逻辑设计编写体例。文本呈现兼顾认知逻辑和阅读情境。学习导航设计了学习目标、任务描述、任务准备;革命历史通过图文结合、资料链接增强历史情境;以故事化的语言增加阅读吸引力和感受力,并设计“引导问题”适时指导学生思考感悟,以史鉴今;教育实践明确活动目的、要求、过程记录、作业提交形式及学习交流评价。教材突出了阅读的逻辑性和引导性,学生可方便快捷地进行学习记录、获得指导、互动反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视听资源形态:由图片、视像、音画等呈现。《读本》按照重难点、匹配度、延展度分三类建设视听资源。一是历史资料类(历史影像、文物图片等)再现历史情境,达到复归历史本真,强化学习感知;二是文艺作品类(影视、剧目、音乐、美术作品等)通过艺术形式升华情感认同;三是教育教学类(示范课例、宣讲微视频、师生作品等)展现教学成果,师生共同参与、学习交流,增强教育体验。视听资源以二维码或外链接的形式设置,增加了知识容量,并可及时更新,取得了结构活、学法活的效果。视听资源兼顾静态思考和动态体验,合理配置,避免资源堆砌,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了进阶学习。

3.实践活动形态:《读本》按照“五类型、六步骤”建构实践活动形态。基于研学、宣讲、教学、创编、服务五类学习形态,设计了追寻红色足迹、红色故事宣讲、教学活动设计、红色主题作品创编、公益支教活动五类型、十个教育实践活动项目。每个项目设计了六步骤工作流程:学习知识—任务驱动—制定策略—实践过程—成果形式—评价交流,个体学习与团队合作相结合,完成调研报告、教学课件、教案、视频、创编作品等,展现教育实践过程及成果,遴选优秀作品线上、线下展览,实行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增值评价相结合,增强了教材的实践性和学材性,为学生提供了任务化的工作手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共进。

(三)“跨课程融合共享”探索实施路径

1.树立红色文化育人观,推进学教材与课程一体化建设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支撑,是对课程的再次组织和创造,课程新形态为教材编写提供了多维空间,教材应用为课程提供了内容基础。第一,以《读本》为基础开设红色教育校本课程。红色文化进入教学主渠道,红色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渗透,通过系统化的红色教育增强师德师风和教育精神的培养,实现教材的育人功能。第二,以在线精品课程为基础建设新形态教材。在线精品课程的重构、优化能够促进教材内容和形态的即时更新,满足线上线下、个性与共性的教学需求,提升新形态教材的优质性、示范性和辐射性。

2.以红色文化视域,建设学前教育专业思政教学资源平台

依托学校智慧教学一体化平台,建设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平台。第一,以《读本》为基础,建设思政素材、教育案例、示范课例、教育实践项目等,形成系统化、多元化、网络化的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丰富了红色文化教学资源,提高了红色文化的教学内容占比。第二,通过资源共建、案例共享、项目融合,与专业课程建立融合链,形成专业思政教学体系,拓展了红色文化的教学植入途径。第三,建立共建共享教学机制,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教师互研交流,推动新形态教材的扁平化建设。建设平台,用于课程,服务教学,提高了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利用率。

三、新形态教材研发实践取得的经验和启示

课题组在新形态教材研发的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了“四统一”教材研发模式,取得了一些经验和启示。

(一)找到契合点,可以实现红色文化与专业文化相统一。

延安保育院的红色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有着天然的契合点,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实践基础和精神动力。一是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程,实现文化内容相统一。课题组编写了《学前教育专业红色教育读本》,研制了《学前教育专业红色教育课程标准》,学校开设了专业红色教育校本课程,将红色文化与专业发展、幼教思想、保教方法、教育精神和情怀等专业文化统一起来。二是专业教学渗透,实现学习认知相统一。保育院的保教实践发展契合专业认知规律,新形态教材拓展了保教案例引导、红色故事创设情境、教育实践衔接等植入途径,符合学生从认知、情感到信念、行为的认知规律,使红色文化以特有的革命情感和精神感召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职业认同[5],使学生自觉走进红色文化,风化熏陶,立德修身。

(二)建立融合链,可以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统一。

以红色教育校本教材(课程)为中心,辐射专业课程,建立资源共享、内容植入、实践浸润的融合链。专业化、系统化的思政教材(课程)为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提供素材、内容,将红色保教案例、英雄事迹、保教精神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形成专业思政教学网络;建立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平台,资源优化整合、共建共享,思政元素植入面扩大,教学效率高;红色教育贯通专业教学体系,思政教育渗透力增强,对接专业讲思政,增加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内驱力,渗透思政讲专业,以隐性教育强化显性教育,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三)突出学材性,可以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统一。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是教材研发的基本方法。工作任务导向的实践形态突显教材的学材功能,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平台。红色主题的讲诵、弹唱、歌舞、绘画、创编等教育实践,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跨课程融合更好地衔接理论与实践。红色教育教材及课程在试点年级实施,到课率和参与度均达到100%。在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成果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在故事宣讲比赛、舞蹈大赛、美术作品展、原创绘本故事大赛等赛事中,累计获得校级、市级奖10 项。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得到红色文化的滋养,将文化情感、师德意识、教育精神、教育情怀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师德践行能力和教学育人能力不断提升。

(四)建构新形态,可以实现文本资源与数字资源相统一。

数字化资源对文本资源补充更新、拓展延伸,二者互相联系、补充、印证与支撑[6]。文本资源与数字资源配套建设,二者在教学目标、知识结构、学习效果上保持一致性。文本资源按照体例多样、语言生动、图文并茂的原则建设,实现可读性、趣味性和延展性,增加学生学习的愉悦感;数字资源按照易理解、强体验、促交流的原则建设,发挥直观性、即时性、交互性,增加教材的信息量与前沿性。教材形态以阅读、视听、实践多元呈现,动静相宜,知行合一,使教材更加立体鲜活,构建生本学习场域,促进感知和思维协同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态教材建设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凸显新形态教材的红色文化特征和信息化新形态;以专业思政教学体系的平台化、共享性、实践性,拓展红色文化植入途径;突破课程边界,强化教材的学习、教育功能,实现文化传承与专业发展相融合、教育信念与能力标准相融合、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相融合。

猜你喜欢
新形态保教红色
如何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实施保教融合?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科研引领科学保教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幼儿园半日保教工作细则
新形态西装
追忆红色浪漫
激活时装新形态
“走转改”活动在塑造新闻宣传新形态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