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华
在新时代素质教育向小学阶段逐渐渗透的大环境下,小学教师尤其是一年级学科教师的教育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涵盖对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提升教育。國家“幼小衔接”教育方针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小学学生对认知和适应性能力发展的需求不断突出。此外,强化对学生适应能力提升的教育和辅导,也能够有效地为各学科课堂教学乃至各个场域的拓展教育做好前期的铺垫,为小学教学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因此,小学学校连同教师要牢牢抓紧“提高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能力”这一重要问题,从学校、教师和家长等多个层面深度分析影响小学生学习和心理适应性的相关因素,并从这几个层面入手,将家庭指导、教师辅助和学校等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系统,并且可以高效使用的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能力提升的教育策略,使一年级学生勇敢面对全新的小学生活,在小学阶段实现快乐全面成长。
一、学生入学适应能力的核心
(一)学生适应能力的概念简述
国内心理学家对“适应性”这一概念定义为“个体为完成某种社会生活适应过程,形成相应的‘心理+行为模式的能力”,而“学生适应能力”则是聚焦学生这一特殊角色,重点关注其学习和心理适应性,它指的是刚刚进入到某一全新学习阶段的新生,面对崭新学习环境、角色定位以及学习任务时,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具有个体差异的动态适应能力;当外部学习环境发生变化时,适应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方式更加符合学习环境变化以及自身学习成长的需求,使学生自身能够与外界环境达成平衡。
(二)影响学生适应能力的重要关联因素
第一,影响学生适应能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具体指的是自我认知、人格特质、自理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而自我意识未能较好形成、性格内向孤僻同时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容易对新的学习环境产生不适应的情况。第二,家庭环境和幼儿园阶段的前期教育也会对学生的适应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学生处于一种过度依赖家长指导和帮助的状态、家长对孩子习惯采取溺爱式的教育方法时,学生往往对各种事物难以形成独立思维以及自我解决能力,适应能力也较差。除此之外,一些教育质量较为低下的幼儿园由于教学内容匮乏、课程设置不规范、教育过程中缺少对幼儿行为习惯以及独立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幼儿难以在进入小学之前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这也会导致学生出现不适应的问题。第三,小学低学段的学校教育能够影响学生自身的适应性发展、家庭适应性教育,其中需要学校和教师强化对新生入学适应能力的关注,同时采取科学完善的适应性提升策略加以辅导,否则学生可能在小学长期处于一种不适应的状态,严重影响其学习和成长。
二、当前小学一年级心理适应教育的相关问题
(一)教育视野有限,对学生适应障碍问题不够关注
很多小学学校管理层和教师的教育视野有限,他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大多是基于“教师视野”而非“学生视野”,极少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与之前的幼儿园阶段挂钩,也很难认识到其中由幼儿园向小学巨大的环境转变。此外,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当学生出现心理学上的“适应性障碍”问题时,没有进行充分的关注,学生这种心理上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地缓解和消除。
(二)教育理念落后,对学生学习成绩表现过度偏重
部分小学在组织和推进一年级的教育教学课程与活动时,没有从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理念的角度吸取知识、完善自身,他们更多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终结型教育”,即一些教育目标都指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认为只要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他问题就可以顺带解决,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导致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出现了过度的偏差,最终使适应性教育缺位。
(三)教育方式传统,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缺乏约束
“游戏型教育”向“学科任务型教育”环境的转变,对小学一年级新生的思维建构、角色塑造和常规纪律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但不少小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浅层次的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方式,没有从素质教育以及深度学习的角度引导学生集中学习注意力、提高学习沉浸感,也没有强调对生活常规、学生纪律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学生容易产生思维和行动上的惯性,依旧按照自己在幼儿园内的生活随意任性地参与学习,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新时期小学教育提高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能力的意义
(一)提升学习兴趣维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当一年级新生的适应能力提高后,他们对相对正式、严格的课堂环境不会产生陌生以及畏难的感受,而是能够体会到各门学科的魅力,同时在长期学习过程中极少出现对学习的厌烦感。此外,提升适应能力能够综合性地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互动表现力,带动学生积极参与需要自己完成或是家长共同完成的亲子类作业,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预习和复习的重要性,并在教师和家长的协助下进行预习和复习。学生在适应了学习环境之后,能够明确感知到“学生”角色以及课堂环境对自己的要求和目标,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良好学习方法,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的提高意味着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也意味着学生自理自立意识的增强。当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时,他们能够运用知识以及相关资源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或是通过请教老师的方式主动寻求帮助,这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基础性学习方法。此外,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也能够帮助他们把握好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并且学生可以在这种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把握好“独立思考,专心学习”与“积极互动,协助配合”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适应这种在教师、家长的引导下与他人共同成长的学习环境。
(三)聚焦科学幼小衔接,促进综合素养提升
提高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能力是国家“幼小衔接”教育方针在小学阶段的一种重要体现。学校和教师作为关键性育人主体,连同幼儿园以及家长共同帮助学生适应全新的小学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明确角色定位、养成学习习惯、培育独立意识的基础上形成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努力奋斗的人格特质与综合品质,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四、新时期小学教育提高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教学管理,突出教师引导
要想有效构建新时期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能力的提高策略,学校和教师就要认真参照《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相关精神、新时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以及“素质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相关要求,牢牢抓住课堂这一提升适应能力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突出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角度进行引导。在开始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先通过一些“小游戏”帮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内容上,比如“我说你听”“静音游戏”等等;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后,教师也要注意参考学生幼儿园阶段的活动形式,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生活性和趣味性的集体学习活动,比如依托学科知识的特点安排学生按照座位顺序分组或者进行角色扮演游戏等等,尽量避免学生产生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落差感”,教师要为每名学生提供交流互动和表现的机会,并为后续的知识教学打好认知基础。
除去教学,教师也要注重从班级管理的角度帮助学生实现由“小朋友”向“小学生”的角色转变。教师要在充分分析和把握《小学生守则》的内容内涵基础上,通过组织管理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意识、常态化的学习习惯以及完善的人格特质。第一,班主任要充分挖掘班会的育人功能,可以组织诸如“我成为一名小学生啦”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以唱歌、画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新身份”的感受,同时为学生创造沟通空间,让学生互相交流想法;要创新“老师我想对你说”等特色互动环节,从学生的发言中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出其中的适应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身份认知。第二,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班干部带动学生形成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设置“班长”“课代表”等传统职位以及“课间操监督员”等新型职位,并以《小学生守则》对其“工作任务”进行安排,使班级内形成“人人都是班干部,全员管理共进步”的良好样态,使班级内学习的秩序得以有效维护。
(二)规范日常管理,强化意识培养
很多一年级新生对小学日常生活学习也存在着不适应的情况,学校要抓好对日常的管理教育,通过科学的作息时间、合理的活动安排以及规范制度的落实,强化学生的多方面意识。教师要根据各班情况制定特色班规,明确规定学生每日到校、做操、放学的时间,同时对学生的准时或迟到情况进行记录,定期进行表扬或单独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在组织日常活动时,教师也要注重从行为规范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监督,如在开展班级大扫除或是包干区活动时,教师要从劳动教育的角度帮助学生掌握打扫和使用工具的方法,使学生热爱劳动,并且愿意参与集体劳动,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根据标准进行评价,增强学生的纪律与规则意识。
课后学习是课堂学习的重要延伸,教师不能仅仅将教学停留在课堂上,更需要从培养长效学习习惯的角度帮助学生提升适应性。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学习成长档案,通过观察和监督促进学生养成规范的课后学习行为,比如对课后认真复习的学生进行表扬,对随意打闹、乱扔课本的学生予以批评等;引导学生认识并抄下课程表,并帮助学生根据课程表制定自己专属的“学习计划表”,让学生按计划合理安排学习生活;为学生引入“预习”和“复习”的概念,让学生将预复习活动融入自己的计划表中,形成“学而时习之”以及做好课前学习准备的良好习惯。
(三)家长配合参与,做好入学准备
在新时期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能力的提高策略中,家长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生家长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做好充足的入学准备,同时带动学生实现适应性的动态调整与提升。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听说读写”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学习和生活技能,首先,家长要从“听说”入手,在学校教师的协同配合以及学科教材的辅助下,开展多样化如“你画我猜”“盲人摸象”的亲子互动游戏,使孩子初步建构语言思维的,让孩子认真聆听、善于表达。其次,家长还要重视开展儿童阅读家庭活动,阅读材料由绘本逐渐转向文字类读本,和孩子共同阅读学习生字生词,提高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学习专注力。最后,家长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方式以及习惯,通过合适的写字游戏或者练字活动,使孩子逐渐能写字、会写字、爱写字。
当然,家长也可以将各类专项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家庭综合式的活动,使孩子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比如家長可以组织孩子与其他同学之间进行体育游戏活动,在安全的场地内为孩子传授体育锻炼方法,同时让孩子在活动后写下心得体会,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和表达能力;定期通过组织“家庭会议”,让孩子谈一谈自己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所见所闻,家长也可以将自己的经历以生动的故事形式讲述出来,培养孩子的表达和倾听能力;在带着孩子外出游玩、看电影电视剧时,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参与其中,同时在活动结束后让孩子谈一谈自己的思考,使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效提升。
(四)学校深化衔接,推进多元共育
小学要构建新时期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能力提高的策略,更需要明确自身的衔接任务,做好与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有效衔接,凝聚多方的合力,使多元共育生态得以形成。学校要强化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合作,通过组织以“幼小衔接”为主题的家长会、春游秋游、研学旅行等教育活动,向家长了解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并传授家庭教育的方法;教师应依托信息技术定期开展线上会议、视频会议等,同时组织线下家长会、家访活动,了解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并与家长共同分析有效的解决对策。
另外,学校也要密切与周边提供生源的幼儿园进行沟通,形成合作衔接机制,定期组织与幼儿园的研讨交流活动,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需要,提出对幼儿园的期待;向幼儿园了解学生心理健康以及综合能力素养的总体情况,了解当前趋势,制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此外,幼小之间也要开展综合性的适应性教育活动,组织“幼儿进校园”“大小朋友共玩耍”等各类活动,帮助学生提前适应新环境、结交新朋友,带动学生认识自身角色的变化,从而实现思想和态度的转变。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义务教育品质化发展的新环境下,学校、教师和家长要携起手来,关注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性问题,同时学校要承担起主要的教育职责,融合幼儿园、家长等多方育人主体制定切实可行的小学一年级新生适应能力提升的策略,使幼小衔接在小学真正落到实处。
注: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家校合力提升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能力策略的研究”(项目编号:GS[2020]GHB455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