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勇
(贵州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三全育人指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是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育人合力以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终极目标的育人指导思想[1]。育人工作内涵中既包括育人的主体,也包括育人工作的实践,三全育人的推进需要学校的重视与投入,也需要高校联合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学生家庭等各个主体协同参与。高校教职人员与学生需要养成共同参与的意识,落实思政工作的要求,促进学生思政意识、思政水平、综合能力的提升。全员育人重点关注育人主体,构建分工合作的教育体系;全方位育人则强调育人空间,强化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多样性,构建教育体系;全过程育人则突出实践层面上的育人工作,需要日积月累的正确引导,以实现观念意识上的进步。高校在推进三全育人的工作中,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贯穿教育始终,坚定教育工作理念的现代化建设,进而切实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2]。
“三全育人”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顺应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契合了思政工作的发展规律[3]。“三全育人”模式能够有效提升素质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促进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体系化建设,进而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三全育人”充分反映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规律,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科学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必须体现且实现三全育人理念的要求[4],“三全育人”模式能够促使高校加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教学资源整合,助力高校的育人工作全方位展开。“三全育人”背景下思政工作的改革也要融合教学实践,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建立育人工作体系,进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都以立德树人为总体目标,思政教育与“三全育人”模式也都能够引领高校的教育工作质量提升,巩固实践育人的地位,构建立体化的工作机制,规划更多元的育人体系,形成良好的高等教育工作机制。
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入校后首先接触的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技能,学生不仅要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专业领域的相关前沿信息,还要了解专业相关理论、原理的实际应用方法。社会与企业对高校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具备全方位的能力,包括思想水平、知识技能、道德素养等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类价值观念都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这就需要学生建设起坚固的思想保垒,树立良好的心态。因此,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的开展,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强化与价值理念的形成意义重大,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职业竞争力。
专业基础课实施课程思政需要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将专业基础知识与思政教育结合,使二者产生协同的教学效果。首先,课程思政能够促进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高效融合,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提供更多支持。课程思政改革也能够带动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提升教学质量,引导教学资源整合。其次,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教师能积累大量的教育素材,进一步完善相关专业的教学设计工作,提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把握,形成具备特色的思政育人工作。再者,专业基础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能够促进知识学习、道德教育、价值观培育等教育目标相互联系,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培养。在课程思政的协同下,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理想信念都能够得到培养,逐步成为具备责任担当、富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落实对课程思政改革工作,需要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课程思政过程之中,明确育人目标、重视育人资源建设,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对育人机制进行创新发展,提升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三全育人”理念重视育人主体、空间、时间三位一体,对高校课程思政创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三全育人”的理念指导下,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可以与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育人理念紧密结合,如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的校风建设。以理工农医类专业来看,其专业基础课程大多具备较强实践性,需要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技能不断提升,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将专业教育、美育与劳动教育同步同向进行,引导美德的传递,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高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往往选择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对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有所疏忽。刚进入校园的大学生,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基础课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一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全员育人要求教师不仅要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也要作为学生生活的引导者,专业基础课程教师更要坚定自身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快速适应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过程育人要求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紧密结合。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最大化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现象,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5]。随着传统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逐渐深入,高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学创新与发展需要新的着力点。在授课方式的选择上,高校教师应当更加重视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合适的教学资源。不仅是授课方式、教学模式的选择,在课程考核工作中,都需要改进传统的考核模式,将更多样的考核方式融入进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探索新的教学改革路径。
课程思政作为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重点关注,考虑将专业基础知识与思政元素进行有效结合。专业基础课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中体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一致性,通过课程教学案例,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加大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与改革,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激发其对于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的兴趣,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6]首先,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其次,教师要顺应“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要求,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构建,促进各个层面育人目标的统一和育人方向上的一致,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也要充分坚持科学化的原则,培养专业理论水平扎实、实践能力较强、政治方向坚定的学科专业人才。最后,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做好全方位的育人工作,保障学生在心理健康、科学精神、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更新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教师要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例如唯物史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环境理念、安全教育方面的教学元素等。专业基础课程中往往会涉及较多科学发现、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传承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教师可以融入专业发展史教育,根据专业领域中的科学研究案例、国内外知名科学家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精神,意识到专业领域学习研究的历程艰辛,形成对专业的深入认知。如在实践类课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创新,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科前沿信息的介绍,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让学生充分了解现代化背景下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意识到创新的紧迫性。例如,在理工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人工合成金刚石被广泛应用于高精度机械、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领域的案例,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提升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在人文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合文化自信方面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如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日本向我国捐赠了物资,随着疫情的发展,我国多次向日本进行了物资捐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些饱含文化温情的诗句,让学生体会到民族交往的温暖和美好。
目前,专业基础课程面临着课时缩减、教学内容却不能减少的问题。大多数的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点较为繁杂,教学内容抽象,教学知识点分散,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工作、融合“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就需根据课程的特点,将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的内容及方法有机融合,不但改革思政教育内容,重构教学内涵,还要科学设计教学体系[7]。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不适应现有的教学需求,不利于学生的接受与吸收。因此,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内容充分融入专业课程之中,落实对教学体系的构建,促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不断完善。具体来说,首先,教研室应对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调整,设计更加科学的教学体系,结合专业教学的特点,对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整理,将思政教学贯穿基础教学全过程。同时,教研组要积极寻找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通过对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实践活动的安排,优化教学内涵。其次,教师可以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民族自豪感、科学家的责任担当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8]。再者,教师要不断创新课程教学的方法,充分研究教学案例,引入各类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最后,课程教学中的专业知识内容与思政元素一定要有机衔接,不能牵强附会,尽量潜移默化,实现课程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开展。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专业基础课教师要意识到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为保障课程思政的落实,高校可以建设专门的课程思政工作小组,为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搭建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能够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更优质的资源、更广阔的教育空间,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分享、搜集合适的教学资源,完成教学设计。教师可以直接运用网络平台展开线上教学,完成线上课程导入、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课堂测试等,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学习效果更加理想。教师可以应用教学辅助工具如学习通、钉钉、雨课堂等,展开随堂测试,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能力进行深入了解,提升教学效率。其次,教学平台的建设也有利于资源的整合与收集,教师可以建立专门的教学资源库,与企业等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分享实践案例、知识案例,不断更新包含课程思政元素的案例,融入时事新闻、科研创新成果相关的案例,鼓励学生在课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
“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需要长期的建设,需要协同高校、社会力量等主体,展开通力合作,优化在各个层面的体系搭建、教学工作。高校要重视“三全育人”理念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实践意义,积极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不断完善新时代的教育工作。教师要重视学生价值观念培养,积极落实“三全育人”的要求与理念,挖掘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搭建教学平台,进而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