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教师阅读:价值意蕴和路径选择

2023-06-05 16:25:18龙芳黄书琴李达菲
新阅读 2023年5期
关键词:乡村教师价值意蕴路径选择

龙芳 黄书琴 李达菲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的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阅读,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将阅读视为第一精神需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教师阅读是内求,是对教师重塑个人生命价值的内在呼唤;是外求,是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客观需要;是改造世界,是乡村振兴的强大助力。教师成长、教育提质、乡村振兴,这三者在文化上有同向、同质的发展。因此,把提升乡村教师的阅读放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去观照,从阅读保障、阅读方法、阅读意愿三方面入手提升乡村教师的阅读能力是可行的。

关键词:乡村振兴  教师阅读  乡村教师  价值意蕴  路径选择

振兴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乡村教师的阅读素养,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教师队伍,既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目标。我国当前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采取政府主导的外生型模式,使乡村教师一直处于“被发展”的状态,影响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质量。阅读作为人类参与世界的重要方式,肩负着传承知识、激活生命、启发灵魂的重要使命。阅读是激发教师内生性成长的重要手段。本文力图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重估乡村教师阅读能力提升的价值意蕴,分析当前乡村教师阅读所存在问题,从提升乡村教师阅读水平的角度促进教师成长提出策略,为乡村教育振兴储备高质量人才。

提升乡村教师阅读能力的价值意蕴

新生命——教师个体生命价值的重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出现了危机,他们是工作在乡村的“城市人”、生活在城市的“乡村人”、乡村社会的“局外人”、城市社区的“边缘人”。面对相对固定、闭塞的工作环境,相对狭窄的人际交往圈子,较少的进修和交流机会,乡村教师更容易失去信心,消极倦怠,对教育甚至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心灵的觉醒以认知的觉醒为前提。阅读作为知识分子的日常,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作为一种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价值意义的重构作用。因此,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教师才能打开自己的胸襟和眼界,不把价值挂于名,不以幸福系于利,是一个充满教育情怀的人,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人,一个具有充实灵魂和不断生长精神的人。

新教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客观需求。教师劳动的专业性、复杂性、综合性、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理念,这样才能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教育现代化。乡村教师要顺应时代变化完成身份转变,从一个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的启发者。当今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知识、技能、观念更新迭代的速度之快远远不是各级各类的短期培训可以囊括,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教师自己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地阅读、思考,不断地开阔知识视野,深化专业技能,沉淀教育思想,从而懂教育、会教育。只有拥有广阔教育格局的教师,才能摘掉唯分数论的眼镜,抓住教育的灵魂,以更高的效率培育全面和谐的人。因此,阅读能力的提升可以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之成为振兴乡村教育的主力军。

新乡贤——乡村振兴的助力。“乡村教师作为乡村中的知识分子,具有专业性与公共性的双重属性。他们曾经在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引进思想、开启民智、冲破旧制、领导革新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在现代文明和教育现代化的狂澜中,乡村教师离开故土,被纳入一种片面强调其专业性的发展模式中,面临着双重身份的失落。

乡村振兴是促进乡村教师发展的契机。“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有三重身份:知识的引领者、社会的建设者、文明的传承者。”作为先进知识的引领者,乡村教师可以作为良好榜样和示范,带动同事、学生,进而整个乡村爱上阅读,提高整个乡村的文化素养。作为社会的建设者,乡村教师可以将知识、文化、技能转化为乡村社会发展新动能,推动以教育为核心的创新要素辐射到基层管理、经济发展、科技服务等社会治理各环节,助力乡村治理良性发展。作为文明的传承者,乡村教师在广泛阅读有关当地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乡贤传记、传说故事等书籍的基础上,可以对乡土文化进行发掘、传承、传播和发扬,激发对乡风文明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强化其投身乡村振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乡村振兴注入一股强大而新鲜的活力。

乡村教师阅读的现状分析

2001年,《中国教育报》面向长沙、西安、厦门、上海四大城市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3000多份)。2022年6月,《四川教育》编辑部组织了一次面向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阅读状况的调查(有效样本8719份)。笔者以这两次大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并结合袁媛《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实然考察与改善建议》的乡村教师个案研究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分析,有如下发现。

从客观上看,首先,一直被学者所注意到的客观条件的制约,阅读时间少、阅读资源匮乏、阅读场地有限、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其中,阅读时间少在制约教师阅读的诸多因素中依然高居榜首。乡村教师经常身兼数职,分身乏术。平均每个乡村教师同时教授2.2个学科,最多兼职7个学科,另外还要迎接各级检查评比,并做好留痕管理。乡村留守儿童居多的现实状况,需要教师分散心神去关注和应对,过重、过杂的负担导致乡村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阅读中。其次,较之城区教师,乡村教师所处的环境阅读氛围更加淡薄。乡村教师作为个体,自身的行为选择必然会受到所在场域的影响。

从主观上看,乡村教师的受教育水平程度、阅读方法的科学度都与乡村教师的阅读获得感成正相关。《2022年乡村教育发展报告》调研发现,乡村教师年龄偏大,本科学历占比偏低。较低的教育背景导致很多乡村教师虽然“肯读”,但却难“啃读”。从阅读习惯上看,很多乡村教师没有系统的阅读方法,呈现出碎片性、浅表性、封闭性的特点。碎片性既是指教师阅读的时间零碎,也是教师阅读读物短小、不成体系的指代。浅表性是教师在阅读时只满足于过眼式的浅表阅读,不去思考、不敢质疑、不求思辨,更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而封闭性则是指乡村教师的阅读缺少交流分享,有一定的封闭性,因此获益不多。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乡村教師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从性、功利性。没有计划性、系统性的读书,推荐或喜爱以及想看的书目中也以小说居多,阅读面狭窄。对于教学参考书的“钟爱”,在为职称评定、公开课比赛时而进行的突击式阅读,则体现了乡村教师在阅读上强烈的功利性。

综上分析,教师群体的阅读现状并不乐观,但乡村教师的阅读情况更让人担忧。乡村教师在阅读的外部条件水平、主观意愿都低于城区教师,要改善乡村教师的阅读状况,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提升乡村教师阅读的路径选择

教师阅读从根本上说是教师个人的事,但基于现实因素,乡村教师一时之间很难自主提升专业阅读的水平,需要条件保障、方法指导、意愿提升几个方面共同促进。

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建立乡村教师阅读的保障机制。从调查数据看,教师阅读的外部保障机制不健全是教师难以潜心阅读的重要因素。教育管理部门要从顶层设计、专项资金投入、行动引领等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相关行政部门在进行鄉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以“教师—学校—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全面考虑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组织专家提供相应的指导,协助学校建设乡村特色阅读文化,如建立区域性的名师乡村工作室,将名师、专家资源引进乡村,为乡村阅读文化建设把脉支招,努力营造乡村的良好阅读风尚。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要保证教师的阅读时间。行政部门尽量简化行政办理手续,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乡村学校要合理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做到教育自律,分清学校、教师、家长的教育职责,减少教学工作外的会议及不必要的痕迹管理,还乡村教师一片阅读的净土。

最后,要设置专项阅读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一方面,定期购买书籍、订阅报刊,及时更新学校电子阅读书目。尤其是对书目选择要用心,可以参照北京十一中学构建书香校园的举措,结合专家推荐和教师试读修订完善书目,力图在制定“阅读菜单”之时就保证其营养均衡、老少咸宜;另一方面,加强对图书馆(室)的内部布局的精心设计,让师生可以有一个明亮、舒适、安静的阅读场所。

乡村教师多方取经,切实提升阅读技能。缺乏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是大多数乡村教师在专业阅读中的瓶颈。如果教师从来没有研究性阅读、主题式研读,而只是碎片化阅读,专业能力很难发生真正的、本质的提升。

首先,适合的方法,大量的阅读必不可少。教师阅读不得法是阻碍教师获得阅读快感的瓶颈。在中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朗读的作用;韩愈读书“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提要钩玄”强调要多读和深思以把握文章精髓;朱子读书六义“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则对读书方法和态度作了概括。总而言之,无论是朗读、涵泳、笔记,还是践行,中外的学者都看到了“输入”和“输出”交互的重要性,“问题意识”和“输出意识”是教师们在阅读过程中应该保有的。但最终要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还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和阅读反思来促成。

其次,借助技术平台,赋能教师阅读。数字化、信息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并多方面融入了教育教学中。乡村教师可从三方面加以利用:一是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向专家学习。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就是一个面向教育工作者的网络在线公益学习团体,其模式是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让乡村教师足不出户就能选择由国内教育专家、高校学者和一线名师开发的课程,得到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在教师群体中反响很好。此外,慕课、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等常用的学习平台上也有很多阅读课程。数字化时代开拓了乡村教师的学习渠道。二是搭建自己的数字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号,分享阅读的成果,如阅读心得、读后感,或者发表的一篇论文等。三是借助数字平台寻找志同道合的书友,进行广泛深入探讨交流,相互助益。

全员共营书香氛围,增强乡村教师的阅读意愿。乡村教师的阅读活动通常是个人行为,既不分享给同事朋友,也少见诸于笔记期刊,没有广大的学习共同体,“单兵作战”往往难以坚持,成效也有限。以乡村为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空间,调动领导干部、教师、学生、家长、村民共同营造一个书香满溢的阅读环境,既是提升教师阅读兴趣的助力,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应有之义。

首先,教育部门领导,尤其是学校校长,应该是阅读的带领者和推动者。钱理群说:“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一群爱读书的老师带着一群孩子一起读书。”上行下效,校长—教师—学生,争先效仿,才能真正营造出温馨宜人的书香校园。当然,学校还可以对阅读进行专门的设计引导,使之成为学校的一种常态。如云南省腾冲市实验小学的“青音读写社”,黑龙江省尚志市希望小学于红澎校长组建的“蒲公英读写社”,学校组织教师们围绕教育教学问题定期啃读教育教学经典著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乡村干部和村民也应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者。乡村教师长期生活在乡村,受当地乡土文化、民风民俗的熏陶,要重视教师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乡村教师也通过阅读搭建乡土文化建设的重要桥梁,一方面,向乡村内部传播现代新文明新习惯和新风尚;另一方面,向乡村外部讲好乡村故事,延续和传播乡土文化。教师阅读价值的被认可是推动教师阅读的长久动力。

结语

虽然以提高教师阅读能力来达到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目的周期长、见效缓,但能见真效、见实效。当前适逢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实施之际,乡村教师将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希望各界能够关注乡村教师的阅读。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志学.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破[J]. 教师教育论坛,2023(36).

[2]于泽元,边伟,杨士连. 阅读的理想境界:意义图式累积与生命重构[J]. 中国电化教育,2023(02).

[3]黄晓茜,程良宏. 城乡张力间的彷徨: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及其应对[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4).

[4]唐松林. 理想的寂灭与复燃:重新发现乡村教师[J]. 中国教育学刊,2012(07).

[5]林焕新. 让乡村教师有奔头、有劲头——代表委员热议乡村教师队伍建设[J]. 中国教育报,2023.

[6]刘莘,蒋倩. 四川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阅读调查报告[J]. 四川教育,2022(17).

猜你喜欢
乡村教师价值意蕴路径选择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理论导刊(2017年2期)2017-02-25 18:45:55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型路径选择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10:18:31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必要性和路径选择方向的研究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8:48:11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成才之路(2016年28期)2016-10-31 18:26:40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7:39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
戏剧之家(2016年3期)2016-03-16 13: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