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钻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施行未久,统编教材还未来得及作相应的调整。课标的理念如何在现有教材中加以贯彻,成为不少一线教师的困惑。将学习任务群的理念与目标转化、落实到统编教材的教学中,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整体把握课程目标要求;二是全面扩展对文本的认知;三是审视分析教材使用现状;四是精准优化教学实践路径。
【关键词】课程标准;统编教材;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
从逻辑关系来说,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由于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颁布、施行不久,统编教材还未来得及作相应的调整。如何在现在使用的统编教材中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成为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这是一个不能回避且值得研究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其中实践性最强、最贴合生活、最能体现语文课程对“语文学习与生活关联”的回应的,就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要想正确理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将学习任务群的理念与目标转化、落实到统编教材的教学中,用旧瓶装新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整体把握课程目标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
要想准确把握该学习任务群的定位与功能,必须明确“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学习要求和内容。“实用性阅读與交流”,可细分为“实用性文本阅读”“实用性口语交流”“实用性写作表达”三个模块。梳理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学习内容,结果如表1。
从表1中可发现,本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有三个特点。
一是扩展性。学习场域不断延展,学习范围不断扩大,从“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到“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再到“大自然”“科学世界”,体现了学生学习的逐步深入与对生活的不断适应。
二是进阶性。以“实用性口语交流”为例,从第一学段的“学会有礼貌地交流”“将……故事讲给他人听”到第二学段的“客观地表述生活中的见闻片段”“讲述……革命英雄、劳动模范、科学家的事迹”,再到第三学段的“分享……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多种媒介方式讲述革命英雄和劳动模范的故事”,呈现了一条螺旋上升、层级递进的能力训练链。
三是交融性。横向来看,每一个学段的要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习场域指向“在哪里学”,实用性阅读主要涉及“读什么”和“怎么读”,实用性交流指向“说什么”“怎么说”和“写什么”“怎么写”。实用性阅读是实用性交流的基础与前提,实用性交流是实用性阅读的延伸与拓展。两者融通叠加,综合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二、全面扩展对文本的认知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无论是阅读还是交流,学习内容都离不开实用性文本。实用性文本对一线教师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这一概念是相对于文学作品,从性质、功能的角度来定义的,但两者有交叉重合的地方。比如,说明文既属于实用性文本,又是一种文体。新课程标准对实用性文本的内涵和外延作了扩充,其类型、范围更广。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梳理、辨别统编教材中的文本类型,这样才能更好地因“体”而教。
从文体性质的角度看,实用性文本大致可分为四种:一是叙述性文本,包括有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短文和科学家小传等;二是说明性文本,包括说明大自然的短文、科技说明文等;三是非连续性文本,包括在社会场所中出现的标牌、图示、说明书等;四是跨媒介文本,包括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多种媒介信息等。
从文本内容的角度看,实用性文本可分为“生活交往类”(如二年级上册《一封信》、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知识读物类”(如三年级下册《花钟》、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报告传媒类”(如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英雄劳模科学家故事类”(如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如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等。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新课程标准把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英雄、劳动模范、科学家的事迹以及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划定为实用性文本。粗看起来,此类文本不具备“实用性”,但细究意图,新课程标准提示我们要关注革命文化、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并通过阅读、记录、展示、讲述等过程,赋予其实用交流的功能。
从应用写作的角度看,实用性文本可分为请假条、留言条、通知、倡议书、建议书、短消息、寻物启事、日记、书信、公约、读书笔记、观察手记、说明书、大纲、脚本、演讲稿、辩论稿、毕业赠言、研究报告、联欢会策划书等等。它们指向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交际需求和语言运用。
三、审视分析教材使用现状
统编教材编写时,还未出现“学习任务群”这样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因此,当教师用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来使用统编教材时,就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实用性内容不聚集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涉及的学习内容、文本类型很丰富,分布在现行的统编教材中。以第三学段为例:“实用性文本阅读”涉及《太阳》《金字塔》《只有一个地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等;“实用性口语交流”涉及制定班级公约、即兴发言、辩论等;“实用性写作表达”涉及学写倡议书、推荐一本书、介绍一种事物等。不难发现,这些内容散落、穿插在单元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单元习作中,相关知识、能力零散分布,并没有以集中的学习任务群的形式整组、整个单元地呈现,也就无法产生集聚质变效应,学生难以实现认知和能力的跃升。
(二)单元的定位不清晰
统编教材是以“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为主线进行编写的,单元呈线性结构。以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来观照单元,可以发现,有的单元与其吻合,但比较多的是归属不明晰的单元,其内容与学习任务群的内容不完全吻合。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世界各地”为人文主题,课文《金字塔》、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都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但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是抒情性的写景散文,更适合进行文学阅读与鉴赏。若将其归为实用性文本,就比较难找到教材与学习任务群之间的联系。单元的类别归属不清,教学就容易迷失方向,无法发挥文本的学习功能。
(三)教学的方式不恰当
统编教材中的选文以文学作品居多。教师往往擅长文学鉴赏式的解读与教学,没有很好地区分文学作品阅读与实用性阅读,如面对说明性文章、科普作品等,习惯用文学思维进行阅读与交流,缺乏从实用价值、信息意识和交际技能等角度研读文本,加工教学内容,凸显其实用价值。同时,在教学时,“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注重创设真实的情境,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很多学习活动需要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进行。部分教师怕麻烦,直接教授知识、灌输信息,或者创设的情境虚假空洞,无法让学生真正运用语言文字参与生活,服务社会,提升交际素养,造成了实用性阅读“不实用”、实用性交流“不交流”的现象。
四、精准优化教学实践路径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针对统编教材的教学现状,教师要调整、优化教学路径。
(一)重组集聚:从“散点分布”向“主题统整”转变
新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作出明确提示,第一、第二学段可以围绕“我爱我家”“我爱上学”“文明的公共生活”等主题设计学习任务,第三、第四学段可以围绕“拥抱大千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科学家的故事”“数字时代的生活”“家乡文化探究”等主题开展学习活动。这些主题在统编教材里没有出现过。要想围绕某个主题开展教学,教师需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刻解读,对统编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搜索、梳理分散在教材里的相关知识、能力点,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将其统整在一起,形成特定的课程内容。
以“文明的公共生活”主题为例,教师可以设定“小明同学参加图书馆‘小读者与大作家见面活动”这样的生活情境,并收集三、四年级教材中符合此主题的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课后练习题等,重组教学内容。
任务一:读懂活动公告。阅读图书馆公众号推文,了解相关活动信息,根据报名要求填写信息;收集作家简介、作品评论等。
任务二:学习请教要点。学习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口语交际《请教》,演练请教;阅读“请教”主题的文本《程门立雪》《孔子拜师》《奇怪的大石头》,了解请教规矩;阅读作家作品,梳理出请教的问题。
任务三:到达图书馆。看懂公交站牌,规划合理的出行路线;学会问路;认识图书馆的标牌、示意图,到达活动地点。
任务四:现场参与活动。聆听作家演讲;有礼貌地请教作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任务五:借助书信交流。阅读《亲爱的汉修先生》,了解如何写信和书信的用处;学习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写信》,给作家写信,交流读后感。
以上学习内容,包含诸多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内容,将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组合在一起,对文明的公共生活所需的一些社交技能进行集中练习,有助于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学会交往的能力。
(二)归属变更:从“自然单元”向“学习单元”转型
统编教材中的单个单元通常由同一个主题下的几篇课文组成,被称为自然单元。若自然单元的内容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吻合,则可将其归入该学习任务群进行教学。此外,有相当一部分单元的内容与该学习任务群不完全匹配,对此要审视厘析、明确归属。
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由四篇课文组成,分别是《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单元习作是《写信》。其中,《写信》属于实用性交流的范畴,其他四篇课文看起来都不像实用性文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是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新课程标准是将其归为实用性文本的。但是《古诗三首》和《延安,我把你追寻》,前者是古诗,后者是现代诗,都属于典型的文学作品,怎么能够纳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呢?為此,要思考怎么改变古诗、现代诗的文本性质与价值,赋予其“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功能。那就是把这两篇课文当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信息源与资料库,也就是王荣生教授说的“用件”,使其具有实用功能,具备社会化和实践性的特点。
如此一来,整个单元就可以归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任务范畴,从“自然单元”转化为“学习单元”。这样可使单元教学更聚焦,教学目标更清晰,课程功能更凸显。
(三)情境应用:从“阅读活动”向“阅读经验”转化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落实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是活动有余而实用性阅读经验不足。实用性阅读经验是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形成的。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任务,让学生面对“真实生活和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和机遇”,促进阅读活动与学生的阅读经验进行联结、转化。以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演讲》为例,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步,学前调研。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读过演讲稿、听过演讲,请学生说说自己觉得一段好的演讲应具备哪些要素。
第二步,设定演讲主题。班级里要举行“竞选班干部”演讲活动。以学校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为情境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参与,加强语言运用。
第三步,完成演讲提纲。师生相互讨论、修正, 提炼出“竞选职位、优势专长、施政纲要”的演讲框架,形成演讲提纲。
第四步,完成演讲稿。学生阅读、观摩演讲范例,感受语言的力量,分析其中的语言现象和演讲技巧,反复修改,最终确定演讲稿。
第五步,录制演讲视频。学生在家演练,关注语音、语调、动作、表情等,利用父母的手机录制演讲视频,发在班级钉钉群里。
第六步,小组交流演讲视频,制订评分标准。小组成员在群里讨论评分标准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总结演讲技巧的过程。最终评选出小组优胜者。
第七步,班内进行演讲。每个小组优胜者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全班投票评选,结合现场表现和实际能力确定班干部人选。
在整个演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并不是只需学生写个演讲稿说一下就行,而是 “阅读”与“交流”贯穿始终,教师为学生增加实用性阅读经验设计了多个渠道。活动中的阅读是多次的,且每次的目的都是明确的,阅读的内容也是多样的;活动中的交流也是多次的,且每次交流的对象、目的都有所不同。这样可以有效激活并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实用性阅读经验的转化与积累。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让语文回归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其意义十分重要。教师要积极发掘与整合统编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对接课标理念,做好课程的转化和再造,进行整体化教学,突出学生的经历和经验,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崧舟,梅晨霞.应生活之需 切生活之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22(24).
[3]管贤强,魏星.实用旨归、做事路径、语用意蕴:“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内涵解读[J].语文建设,2022(20).
[4]陈隆升.实用性阅读学习任务设计与实施的优化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2(33).
(浙江省温州市教师教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