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王 颖
为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决定开展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遴选工作,要求“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带动‘课堂革命’”。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积极探索如何高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金课”之“金”,关键在于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高质量传达,凸显课程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从而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强大助力。因此,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就不能仅局限于教学形式自身的丰富与改革,还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中的需求与困难,从而强化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为此,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对本校学生开展了抽样调查,并在所得数据基础上,分析探索本门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着力点和路径。
在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以问卷星形式向多个专业学生发放调研问卷。本次问卷有效填写为207人次,填写者主要为一年级新生。调研题目共25个,客观题24个,主观题1个。客观题包括两部分内容:1至5题为调研对象基本信息,6至24题围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方法,教师素养需求,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和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对本门课程教学建议等几方面设置。在调研对象中,男生80人,女生127人。这些学生进入本校学习的途径各不相同,103人通过高考方式,100人通过提前招生方式,4人通过推荐方式。对于未来规划,有近一半学生(100人)选择了“就业”,54人选择了“考研”以继续学业,6人计划“出国深造”,11人计划“创业”,36人选择了“其他”。
“在教学活动中,你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的回答中,最多学生(96人)选择了“教师讲述案例”,在调查对象中占比46.38%;40人选择了“教师讲授理论”;36人选择了“参与实践活动”;较少学生(26人)选择了“播放视频短片”;最少学生选择了“专题讨论”。这一选择情况,可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方向。即在教学中,应更多结合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以讲授理论,在课堂上合理播放短视频。一般认为,短视频具有生动直观性,较易激发学生听课兴趣,能有效提升课堂“抬头率”,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不过,由于网络传播发达,特别是大学生作为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极有可能之前已经接触过相关视频,在失去新鲜度的前提下,如果只是简单重复播放,不仅难以实现预期效果,而且还可能招致反感情绪,学生会倾向于认为这是教师偷懒省劲、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如要发挥短视频的育人功效,必须认真筛选素材,合理设计播放数量和时长,不仅要在内容上紧密贴合教学目标,关键是不能一放了之,应深度剖析短视频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要讲清楚学生仅靠自身还不能完全领悟的部分,做到以理服人,以理论吸引人、引导人。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选择“专题讨论”选项的学生最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多数高职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讨意愿不强,其实质是学习主动性不强。
对于“你喜欢的教学方式”的回答,2/3的同学选择了“以教师讲授为主;可以在课前和课后布置几道思考题,上传部分学习资料”的选项,1/3的学生选择了“借助名校课程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学生自学和课堂师生讨论为主”选项。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传统授课模式,显然,这一倾向也与其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存在密切关联。同时,调研对象对于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认可度很高,173名学生认为现在的实践教学活动发挥的教育作用很大。也有33人认为作用一般,1人认为只是走过场。这些不同声音都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并剖析根源。为使学生充分了解实践教学活动的价值,应在每次活动前设定明晰目标和具体要求,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学思并举、深入体会道理;同时还要根据既定目标,精心设计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尽力避免单一化、同质化,只有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综合素养等层面获得持续累积和提升,才会避免其懈怠或产生误解。
在所有调查对象中,有87人认为授课教师对自己学习课程的影响很大,有95人认为影响较大,只有22人认为影响较小,3人认为完全没有影响。这反映了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对学生的学习、培育和激励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提示教师应谨言慎行,不断修养自身,率先垂范。
对于授课教师,学生喜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具有正确价值立场,结合课程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正面思考和解决问题”(189人);“学识渊博,思想深刻,把理论讲得深、透、活”(176人);“授课语言准确清楚,容易听懂”(163人);“授课语言生动有趣,听课轻松好玩”(147人);“教学认真,对学生有耐心”(146人);“教学情绪饱满,充满激情”(136人);“富有人格魅力”(114人)。在此问题上,只有4个学生选择“没什么感觉”,1人选择“其他”。这表明,受到学生欢迎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具有正确价值立场、深厚理论素养、良好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积极和善的教学态度。
关于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106人选择“非常满意”,73人选择“比较满意,但还有些遗憾”,28人选择“基本满意,但比其他课差一点”。这表明,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仍存在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在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上,对“通过学习,你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掌握”一题的回答,最多人(100人)选择“50%—70%”;73人选择“70%及以上”;33人选择“30%—50%”,只有1人选择“完全不懂”。这些比例值得深思。
一方面,每个教师都应对标调研数据,从教学对象、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环节上进行全面省思,认真查找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既要肯定、强化优势,把优势转化为个人教学中的特色亮点,又要针对不足,通过多途径加以弥补提升;另一方面,在教师群体内部,应积极组织开展交流研讨,特别是要大力推广那些教学效果好、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不仅要与其他教师进行横向比较,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而且要对自身在不同时段内的教学行为和效果进行纵向比较,由此确认、总结出现差距的原因,并提出切实改进措施。同时,还必须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的一般学习特征,了解他们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成因以及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走近学生,关照其层次化、多样化学习需求,使所有学生都能有获得感。
综合学生建议,主要体现在两点:结合理论知识,增加一些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解答学生们关心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再增加一些体验项目,如实践教学环节。这说明,要使《思想道德与法治》成为金课,教师不仅要讲准确知识,讲清楚理论,还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只有把理论与当下生动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展现理论的现实性和鲜活性。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剖析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和把握现象背后的实质,防止其被某些社会乱象和负面舆论诱导带偏,在关键问题上产生模糊甚至错误认识,并因困惑而导致焦虑苦闷,从而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向上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样的教学过程必然会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吸引力,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课程的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建议布置一些有挑战性的作业”(34人),“建议严格进行课堂管理”(20人),“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42人),“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27人),“建议教师多跟学生交流”(35人)等选项,选择的人数均不多。究其可能原因,一是授课教师的相关工作比较到位;二是学生对此并不十分在意,即这些方面在他们的关注范围内不具优先性。此外,本次问卷还设计了一个主观题,要求学生写下对授课教师最满意之处和最不满意之处。根据词云显示,“讲课生动有趣”“老师很好”“课堂氛围很好”“认真负责”等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可见,学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态度普遍端正,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根据上述调研数据,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优化课程设计方面,应充分考虑以下要素。
目前来看,不同类型学校的生源质量以及具体人才培养目标皆不相同,反映在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需求上,往往存在明显差异。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应以此差异为基点因校施教、因材施教。无论是在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还是在具体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上,都要紧紧围绕具体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进行。为此,必须深入了解所在学校学生的所思所想,全面掌握其学习意识、能力以及目标等基本情况,在遵循一般性教学原则基础上,力求体现本类型学校以及相关课程教学的独特性,而不是简单套用其他学校特别是非同类型高校的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高职学生虽然愿意多听理论讲授,但不愿自己主动去钻研。这一学习特点实际上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与期待。教师应致力于精研教学内容,力求深入浅出地传道授业解惑,把深刻的理论知识、严密的教材体系转化为高职学生易于接受的通俗教学语言,从而使其不仅能收获到丰富的知识理论,而且能接受到明确清晰的价值引导。当然,如此教法必然需要教师具备厚实的知识储备以及专业素养,意味着教师需做出更多努力;而且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即在短时期内,这种教学方式的评教分数不一定令人满意。因此,更需学校领导、相关主管部门在政策、制度等顶层设计上给予教师持续的鼓励、肯定和支持。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绝非线上线下教学的简单组合和对接。虽然当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但作为一种新兴方式,有的高校和教师对其理解还不十分到位,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仅把线上教学视作线下教学的简单延伸,在扩大的教学平台上增加更多教学素材和评测方式,缺乏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的有效贯通和接续,从而使得线上线下仍然各自为营,仅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不同平台或方式存在。事实上,线上线下教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呼应,共同构成教学活动的有机统一体,这也是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
要破除误区,凸显优势,就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划定适合线上和线下进行的内容范围,细化知识点和教学目标;根据内容选择合宜教学方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必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打磨才能不断完善成熟。
当前,各门课程教师都有意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已经取得较大进步,并在育人方面发挥了良好效应。
不过,需要警醒的是,在鼓励教学方式变革创新、提倡教师大力提升信息素养时,要避免走向另一极端,即仅着眼于教学形式自身的多样性、趣味性,而忽略了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深入挖掘,在本应重点讲授的部分轻描淡写,或刻意迎合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内容,意图以花哨的形式、合口味的内容,去制造看似活泼热烈的课堂氛围。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任何课程教学,都需明确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使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服务。如果忽略甚至轻视对教学内容的深耕细作,最终在教学活动上就会本末倒置。显然,这并不利于学生收获知识,实现价值观塑造。故而,教师要不断开拓理论视野,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同时,“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认真钻研适合某一类型学生的有效教学方式方法,在共性的教法中寻求适合内容的个性化表达,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效果。
线下线上混合式“金课”建设,作为一种教学实践过程,其建设理念、内容和方法必然会伴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教师应有意识地摒弃落后陈旧部分,赋予、发展和高扬其具有新时代价值的内涵,构建更加富于活力的高职教学模式,不断推动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