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第四小学 袁亚京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在丰富语言实践中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语言知识,初步具备良好的语感,形成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与能力,从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即语言运用素养。在“1+X”阅读教学中,阅读是学生输入和整合信息的基础,是学生获取语言文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1+X”阅读教学中,通过以课内文本、单元主题作为“1”,不断外延扩展“X”,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丰富阅读语料,能够促进学生建构起聚合式阅读知识储备体系,显著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学生后续深度阅读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学生语言运用素养发展。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通过语文学习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发展学生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1+X”阅读教学本质上是由学生阅读“量变”推动深度思考的“质变”,即通过增加阅读文本数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技巧,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深度思考,以此提升学生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和领悟文本中蕴含的思想内涵、丰富情感,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审美创造素养即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作品,并获得丰富审美经验,形成初步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1+X”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即在文本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运用语言表达方式展示阅读成果、抒发阅读感悟,将阅读成果转化为个性化观点,从而达到发展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目的。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导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自主阅读、深度思考和语言表达为载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议题是“1+X”阅读教学的关键点,议题不明或过多将会导致阅读教学迷失航向或顾此失彼。因此,在“1+X”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根据阅读教学目标、内容确定阅读议题,找准阅读教学的“中心点”,推动学生围绕“中心点”开展阅读,自觉开展与议题相关的阅读活动,自主开展阅读实践,从而达到自主阅读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目的。在确定议题时,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以学情为基础确定阅读议题。
以教材为依据。教材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性阅读材料,是教师组织和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基础,围绕“1+X”阅读教学应用要求,教师可选择教材文本作者、题材、观点等要素确定阅读教学议题,以此确定“1+X”中“1”,确保“1+X”阅读教学紧密联系教材,保证阅读教学主旨和内容不偏离。以作者为议题时,可选取教材选编的作者文本,借此分析对比作者写作风格、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如教材中选编《祖父的园子》《少年闰土》等文章,均体现了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教师可据此确定议题——“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以此推动学生建构“教材+作者”的阅读知识体系,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以教材中同类“体裁”作为议题时,可引入、整合相同体裁的阅读文本,指导学生发现相同体裁的特点和与其他体裁的区别,如小说体裁中应包含人物想象、故事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教师可根据教材中阅读文本确定“窥探小说三要素”。以教材文本“观点”为议题时,可将教材文本中作者写作意图提炼、整合形成“议题”。如在《祖父的园子》中鲁迅先生描绘了童年的“味道”,教师可确定议题——“品品童年的味道”,指导学生对比阅读《拾荒梦》《我为白菜狂的日子》等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童年。
结合教材内容确定阅读议题,以学生为本深化导学案设计,使学生自主阅读并主动探索“X”,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是避免阅读教学中学生“囫囵吞枣”阅读的关键。但同时,“1+X”阅读教学将进一步丰富阅读文本,即在固定时间内学生阅读的文本内容将进一步增加,如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技巧,极易造成学生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下降,因此,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1+X”阅读教学内容出发,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防止学生阅读“浅尝辄止”。
在设计和引入探究性问题时,教师可联系“议题”提出问题,驱动学生研读文本,建构初步认知并独立或小组合作讨论思考问题,促进学生由表象认知向深度思考发展。例如,在《课文中的推测与想象》教学中,教师可选择《琥珀》为先导课,并提出问题“哪些是作者亲眼所见?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驱动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认真批注勾画,在限定时间内让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展示阅读所得,并引出议题,促进师生共同探究阅读文本。
在引出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联系议题拓展阅读文本,提出阅读任务,驱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X”。例如,在《飞向蓝天的恐龙》阅读教学时,教师布置任务“为什么科学家会说恐龙会飞?”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阅读、认真思考。阅读完成后,教师提问学生,由学生根据“恐龙与鸟类骨骼相似、羽毛痕迹”等细节印证“恐龙会飞”的推测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设计和布置任务“对比《琥珀》与《飞向蓝天的恐龙》两篇文章,你发现哪些相同点?请同学们和小组成员交流”。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展开小组讨论,细心对比两篇文章,发现两篇文章均有作者亲眼看到的内容,也有作者根据看到的内容推测的内容。
通过“1+X”阅读教学设计和引入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文本内容,围绕议题精读阅读文本,能够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1+X”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是学生展示阅读所思、所得的关键环节,通过鼓励学生表达其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情感,一方面便于教师掌握学生阅读和思考情况,指导和反思阅读教学;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学生表达,可锻炼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增强学生阅读审美能力。例如,在《黄河象》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限定时间让学生阅读,并提出问题“黄河象化石特点,并根据化石特点推测黄河象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文本内容建立细节与推测内容表格,教师提问一个小组后,由其他小组补充。如“高4米,长8米,前端3米多大象牙体现了黄河象高大”,“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想象黄河象失足落水的情景”“黄河象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说明黄河象死后未被移动过”。
在教师、学生问答中,教师应循循善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在师生对话中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感悟阅读文本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体悟文本思想情感,形成初步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1+X”阅读教学,教师应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的,以“1+X”阅读教学为载体,通过确定议题、设计问题和语言表达,驱动学生自主阅读、对比阅读、整体阅读,促进学生在阅读中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实现阅读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有效衔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