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理念下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教学探索

2023-06-01 16:11郝进菲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3年11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一体化核心素养

郝进菲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教学须纵横观照,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围绕目标,构建学习任务群,以任务驱动学语文、用语文,在对比思辨中习得写作知识和表达方法,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语文实践。以目标为导向,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培育核心素养。

【关键词】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核心素养;任务驱动;“教—学—评”一体化

读写并重是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编写理念之一。统编语文教材加大了习作在教学中的分量:一是在阅读单元中安排习作训练,二是编排了以培养习作能力为主线的习作单元。习作单元自成体系,规划了习作教学的路径,为习作教学提供了支架。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写作知识和表达方法。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的引领下,教师在教学时要聚焦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创设真实学习情境、设计系列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习得写作知识、表达方法,形成写作能力。学习过程以任务驱动,课堂教学评价体现“教—学—评”一体化。下面以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两茎灯草》为例进行阐述。

一、聚焦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

1. 横向关联,厘清单元板块的内在联系

习作单元的板块内容、内部结构不同于其他单元,各自承载着不同的任务。

本单元以“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为人文主题,两个语文要素分别指向写作知识和表达方法的学习与运用。精读课文指向表达方法的学习,强调从阅读中学习表达。课后习题从体会人物形象和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交流平台总结了选用典型事例,把人物写具体;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描写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等表达方法。初试身手要求尝试运用学过的方法写一位同学;用典型事例表现家人的特点。习作例文进一步引导学生感知表达方法在不同文本中的样态,积累语言表达经验。习作《形形色色的人》要求综合运用写作知识和表达方法,集中呈现学习成果,全面落实语文要素。

习作单元各板块遵循“学习方法—梳理总结—尝试运用—感知方法—综合运用”的编排思路,体现了写作能力培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凸显课文与写作的内在联系,其核心是支撑目标达到的写作知识和表达方法。

2. 纵向观照,明确教学目标定位

综观统编语文教材,与“人物描写”有关的表达训练有六次,其中指向“人物特点描写”的有四次(见表1)。

“人物特点描写”的训练,由尝试写到从多个方面写,再到结合具体事例写,最后到初步运用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特点,表达要素由易到难梯度进阶,训练目标呈现出连续性和发展性。因此,《两茎灯草》的教学要“瞻前顾后”,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明确本单元、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抓住表达要素的关键,即“运用方法”“具体表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3. 聚焦要素,精准设定教学目标

在纵向与横向解读教材的基础上,依据义教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文本特色,关照交流平台,融通课后习题,可确定《两茎灯草》的教學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描写严监生的语句,体会语句的表达效果和严监生吝啬的特点。

(3)学习选择典型事例,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等,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特点的方法。

上述目标紧扣单元要素,凸显“这一篇”的写作特色,充分发挥本篇精读课文的示范作用,引领学生跟着阅读学写作。

二、构建学习任务群,驱动学语文、用语文

根据学习任务群的基本内涵及构建思路,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统整本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将学习主题提炼为“用文字画像”;其次,围绕此主题,确定单元学习目标,设置单元学习任务群;再其次,细化目标,分解任务;最后,根据课时目标,设计《两茎灯草》的学习任务群。任务一:关注语言,夯实基础;任务二:对比思辨,品人物、学写法;任务三:借助支架,进行创意表达。以上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思辨性阅读等,感受文学语言和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习得表达方法;通过甄别典型事例、尝试运用表达方法等,培养写作能力。

1. 任务一:关注语言,夯实基础

语言运用是核心素养内涵的重要方面。语言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和基础,也是思维的载体。语文学习从语言开始,最终回到语言。

(1)阅读语言材料,关联学习任务

《两茎灯草》是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范本,其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通过呈现《黄继光》《“诺曼底号”遇难记》等课文中典型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片段,引导学生从熟悉的语言材料中发现语言现象,触摸语言运用的规律;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设计新的学习任务,与人文主题相契合,也为日后借助语言运用规律搜集、积累语言材料奠定基础。

(2)关注语言特色,找准学习支点

《两茎灯草》节选自《儒林外史》,其语言形式、结构不同于文言文,也与白话文有较大区别,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感受语言的魅力,要关注本文的语言特色,读好、理解半白话文中不常见的词语,如“一声不倒一声、睁的的溜圆、揩揩眼泪、监生”等,以此为支点,扫清文字障碍,读好课文;引入背景资料,图文结合,了解严监生的家境,适时进行语言实践训练,为后续品读严监生的性格特点作好铺垫。

(3)多层次阅读,深入理解语言

阅读文本时,既要有默读,又要有朗读。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文本,内化语言。根据学习任务,以学习提示的方式,设计目的明确的阅读活动,以多层次的阅读训练,有序、有力地促进学生对半白话文语言的理解和内化。

学习提示一: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习提示二:默读思考,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习提示三:速读课文,用“ ”画出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结合诸亲六眷的猜测,揣摩严监生内心所想。

2. 任务二:对比思辨,品人物、学写法

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内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用文字画像”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一项要求。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都要关注学生的思辨,让学生在思辨中形成清晰的认识。学习《两茎灯草》,不仅要明白写什么,更要明白怎么写,学会表达方法。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的写法,通过引入资料、对比、思辨、质疑等,突破教学重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思辨一:因两茎灯草不肯咽气,就是吝啬吗?

教学时,教师指出,当今社会倡导节俭,严监生临死前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而不肯咽气,难道不是节俭吗?接着引入《儒林外史》的资料:“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他有十多万册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百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有几百两银子。”由此可以感受到严监生的富有。再引导学生将其殷实的家境和因两茎灯草不肯咽气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思辨中品悟严监生的行为并非节俭,而是吝啬的体现。

(2)思辨二:为什么“这一事例”典型?

辨析典型事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课文只有“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而不肯咽气这一个事例。为让学生体会这一事例的典型性,学会甄别典型事例,可引导学生想开去——严监生吝啬的特点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想象他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家人的。学生思路大开,想象入情入理。适当时,可引入原著中描写严监生吝啬的其他两个事例: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当小儿要吃时,在熟肉店里买四个钱哄他就是;严监生心口疼痛,后来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每天却只吃两碗米汤。引导学生从物品价值、出现时机等方面与文中“这一事例”进行对比,发现因“两茎灯草”不肯咽气这一事例更能凸显严监生吝啬的特点,更具有典型性。

(3)思辨三:人物描写精妙在何处?

文章并未出现“吝啬”二字,但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却跃然纸上,这正是因为文中对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描写十分精妙。为了更好地体会表达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聚焦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对应诸亲六眷的猜测,推测严监生的想法。

学生通过对比、品读、想象等多种方法,体会临终前的严监生既不牵挂亲人,也不安排后事,不肯咽气只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由此感受精妙的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至此,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愈发立体、丰满和鲜活。在这一思辨活动中适时进行朗读、语言实践训练,学生对文本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清晰,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任务二有三次对比、三次思辨、两次引入原著内容,让学生在信息对比中抓住关键,甄别典型事例,在思辨中提升认识,发展思维,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跳出了就课文教课文的局限,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让课堂变得开放、充实、厚重。

3. 任务三:借助支架,进行创意表达

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学习要跟着阅读学写作,在理解、品析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习得写作知识和表达方法,并通过运用表达方法培养写作能力。本课引导学生学习甄别典型事例、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基本方法后,可以契诃夫的《醋栗》中的吝啬鬼形象为蓝本进行创意表达。

首先,呈现三个事例,选出典型事例(事例三)。

事例一和事例二(略)

事例三:馬贩子摔到火车头底下,压断了一条腿。我们把他抬到候车室里,血哗哗地流,样子真是可怕,可是他老是求大家找回他的腿,老是放心不下:原来那条压断的腿所穿的靴子里有二十卢布,他生怕那点钱丢了。

其次,创设情境,搭建支架,让学生尝试进行创意表达。

马贩子被抬到候车室,医生、朋友、妻子陆续赶来,大家纷纷劝他赶紧去救治,可是他老是求大家找回他的腿。请选择医生、朋友、妻子中的一个角色劝劝马贩子,通过动作、神态描写表达马贩子的内心想法(此时的马贩子因伤势过重已经说不出话来)。

学生在情境中,借助学习支架,运用写作知识、表达方法进行语言实践,指向习作单元的训练核心。

“用文字画像”的系列任务融合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改变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线性排列方式,改变逐点解析和逐项训练方法,整体对应核心素养的培育,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

三、以目标为导向,推进“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一体化的根本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习活动的评价三者目标一致。目标是核心,是保障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目标既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原点,也是归宿。

“阅读表现人与社会的优秀文学作品,走进广阔的文学艺术世界,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学习联想与想象,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1]依据义教新课标要求,结合《两茎灯草》的文本特色,设计学生学的目标:品读、理解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这一学的目标与教的目标(见前文)一致,学生通过品读、想象、对比、思辨、探究、表达等多种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学的目标通过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达成,而学习任务由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学习活动构成。因此,对学习活动的评价须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且任务不同,评价目标亦各有侧重:任务一,重点评价对词句的理解和对人物的感知;任务二,重点评价对典型事例的甄别和对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的习得;任务三,重点评价对描写人物基本方法的运用。

义教新课标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教学提示要求“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进行……第三、第四学段,侧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2]。据此,围绕教与学的目标,可从四个维度设计星级评价表,从十个观察点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见表2)。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围绕教与学的目标展开,关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整个评价过程关注学生对语言、形象、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关注方法的习得,关注其研讨、交流时的状态及创意表达能力。

以目标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对学习活动进行定点观察、科学评价,体现“教—学—评”一体化,构建“教—学—评”的闭环,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赋能学生发展,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7,28.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一体化核心素养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