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宇 徐春山
一、基于课后思考,培养直觉思维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司马迁,掌握了文义和《史记》写作体例。但是,司马迁为什么会将起义失败的农民归入“世家”的行列呢?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第4题,说说你的发现。(出示:司马迁在……将陈涉列入主要记述王侯将相事迹的“世家”……)
生:司马迁对陈涉应该是非常敬佩的。这次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意义重大。所以,司马迁还是给了陈涉“世家”的地位。
师:英雄惺惺相惜。(出示:“陈涉﹑吴广乃谋曰……以为然”和“召令徒属曰……为都尉”两段。)根据你的学习经验,这两个精彩片段透露出了什么信息?
生:这两段最能表现陈涉的性格特点和过人之处。
二、基于言语形式,提升抽象思维
师:从这两个片段里我们一定会获得关于陈涉的重要信息,来验证猜想。第一个片段的“坐标”是哪句话?
生:第2段第3行。
师:(出示:陈涉、吴广乃谋曰……以为然。)本段文字关键词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是“谋”,谋划起义。
生:还有形势分析。
师:没错!谁能结合这段课文说说陈涉的个性特点?
生:陈涉认为“为国而死”有价值,他有决心,有抱负。
生:“天下苦秦久矣”一句,道出了这次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一个雇农,能有这样的眼光,“神”!
師:他具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
生:“今诚……宜多应者”句,他假借扶苏和项燕的名义来号召天下人反秦,有计谋。“宜多应者”说明他对民心很了解。
师:“兵者,诡道也。”陈涉无师自通,有较强的预见性。
……
师:第二个精彩片段的“坐标”在哪里?
生:第3段第6句开始。
师:(出示:召令徒属……为都尉。)读了这段,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此句表现了陈涉叛逆的性格。
生:“且壮士……大名耳”,反抗的决心那么坚决,语言那么激励人心。看了真令人热血沸腾!
生:陈涉先冷静分析了形势——“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又道出了必然死亡的后果——“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最后再提出了起义的出路。结果,大伙一致响应,并拥立陈涉为王。陈涉能力超群啊!
师:分析得好!陈涉卓越的宣传和组织才能,叛逆的性格和反抗的决心得以显现。
三、基于归因理论,锻炼逆向思维
师:陈涉的能力和抱负是在这生死关头偶然形成的吗?
生:我觉得不是。请回看文章第1段,身为雇农,他“怅恨”自己受剥削受压迫的困境。他早就对改变命运进行了思考。
师:陈涉心中早就种下了反抗的种子。
生:“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他自比天鹅,个性非凡,抱负远大。
生:一声叹息,也说明陈涉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生:第2段中,陈涉被任命为小队长,侧面反映他有能力。
师:他的部下也积极响应起义,为什么?
生:陈涉之前做了准备工作。
师:向前找,看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生:装神弄鬼。(众生笑)难道不对吗?“行卜”“念鬼” “狐鸣呼”,不都是装神弄鬼吗?
生:不好听,叫“篝火狐鸣”。
生:置书鱼腹。
师:两件事对发动起义有何助益呢?
生:鱼肚子里剖出“陈胜王”,“鬼火”起,狐狸叫“陈胜王”,都起到收买人心的作用,因为当时人们很迷信。
师:用“蛊惑人心”更恰当吧。大家认为“陈胜王”是上天的旨意,不能不信,他很会制造舆论。还有什么事?
生:杀死两尉。
师:“杀尉”有何目的?
生:断了大家后路。“失期当斩”,而杀了朝廷官吏,更该斩。
师:这下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了。陈涉的谋略令人钦佩。起义动员大会开得很成功,打出“大楚”旗号,祭告天地,一支扬眉吐气的农民起义军宣告成立。
四、基于深度阅读,训练辩证思维
师:起义的形势如何?我们在剩下的文段里寻找答案。
生:“攻”“收”“下”“据”等动词说明起义军节节胜利,势如破竹。
师:陈涉预见的“天下苦秦久矣”“宜多应者”准不准确?
生:“当此时……杀之以应陈涉”一句证明他的预见完全正确。
师:我们跨越时空见识了陈涉的卓越才干和伟大抱负,领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浩大声势。遗憾的是,轰轰烈烈的起义六个月后就失败了,陈涉最终被自己的车夫所杀害。请看《陈涉世家》原文后续——(出示:腊月……其御庄贾杀以降秦……谥曰隐王。)有人说这次起义失败的原因是陈涉太骄横,也有人说是因为秦军太强大。请深度阅读《陈涉世家》的原文,展开小组辩论。
正方:我方认为,陈涉兵败被杀,是因为当他的势力日渐强大以后,开始骄傲自大而不能容人,最终失去了民心。原文中当年一起耕作的老朋友说了陈涉的一些隐私,就被杀了。之前说好的“苟富贵,无相忘”呢?老朋友都杀,岂能不败?
反方:我们反对,“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个老朋友口无遮拦,犯上被杀,不是兵败的原因。原文说“吴广围荥阳,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叔弗能下”,可见秦军军力之强大,起义军实力有悬殊,而且将领的指挥能力也不如秦军。
新课标视域下,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怎样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思维素养?周老师巧妙地抓住了“聚焦核心段落,构建思维课堂”这个“牛鼻子”,进行了创新教学。
一、聚焦核心,创新模式,教学内容巧择定
周老师基于学生了解了司马迁、文义和《史记》体例的学情,直接进入课后“思考探究”。这样做,一方面是认真领会了教材编者的意图,做到课堂教学重点不偏离;另一方面是直抵文本教学的核心价值,聚焦学生思维的指向,提高教學效率,即从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上做到了准确无误。
抓住了这两个重要段落,是教师大胆打破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判断陈涉被列入“世家”的原因和这两个片段透露出来的信息。这既是基于对学生学习经验的判断,也是对学生可能存在问题的预设。教师这样做,是基于对课堂中“教”和“学”关系的正确处理。在学生判断正确的情况下,教师又进一步引领学生直指段落的“坐标”。教师尊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先概括本段内容,再从“谋”这个点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条线进行探究分析。对第二处精彩片段的分析也是如此,在学生紧紧抓住关键句之后,教师也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由“线”到“面”展开探究研读。
二、纵横勾连,锻炼思维,核心素养赋新能
一是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对问题给出答案、做出判断。周老师根据教材课后思考题设计了两个问题,学生迅速把外部的文字信息与内部大脑思维活动建立联系,调动自己全部的知识经验,得出“陈涉有过人之处”的结论。直觉思维在阅读中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做出优化选择和创造性预测。
二是教师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在直抵教学核心段落的情况下,教师紧紧围绕“谋”这个点,引导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进一步分析起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在深度进入文本的情况下,详细探究了起义的政治准备、组织准备和舆论准备等前提条件,课堂教学犹如中心开花,辐射四方。通过对全文的纵横勾连,教师进一步整合了全文的学习内容,也整合了学生的思维,使得文言文学习要素从简单的字词疏通走向了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是精心设计语文活动,指向辩证思维。教师有目的加强辩证思维能力训练,可教会学生多角度剖析文本,教会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对陈涉兵败被杀的原因,教师采用辩论赛的形式进行深层追问,学生通过探究、展示、碰撞,经过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了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了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三、品味辨析,悟人悟世,“三动”课堂促提升
周老师这节课,彰显了所在学校“三动”特色课堂理念—— 教师情动、学生主动、多元互动。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展示、评价、拓展等形式在言语深处揣摩、品味、辨析,悟人悟世。
人物的言语活动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具体的言语内容和方式彰显着人物的口吻、神情和志向。教学中,教师紧紧扣住几处关键的人物言语,体察陈涉的言说方式,体察陈涉这个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语境,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读懂文本。本课首先是通过揣摩体悟人物的言语,得出结论:人物的口吻、话语里寄寓了某种思想感情,是他心灵的投射。学生经过探究分析,展示得很到位:“‘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他自比天鹅,个性非凡,抱负远大。”再如,对谋划起义的分析,学生能紧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个关键分析得出陈涉“有决心有抱负”这一论断。通过“怅恨”“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等句子的揣摩辨析,了解了陈涉的志向。再来看看学生对“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的体悟。学生说出“反抗的决心多么坚决,语言多么激励人心”,仿佛与陈涉等人同呼吸、共命运。
当然,这节课在结课之前,师生如果能够再用一点时间从逻辑关系上归结一下陈涉起义的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和偶然性,课堂收束会显得更有力。
在“三动”课堂上,文章的价值不断被发现,学生的情怀不断被浸润,能力不断被强化,思维不断被提升,这是一节传承文化的理想的好课。※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三动特色课堂实施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批准文号:D/2016/02/300]
(作者单位:周立宇,江苏省沭阳县怀文中学;徐春山,江苏省沭阳县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