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乐怡 钱华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经典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是语文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有效策略。文章从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的要求入手,分析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现状,并从关注整体教学、把握阅读细节,科学划分种类、实施针对性教学,合理创设情境、进行整合教学等方面对新课标视域下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经典诗文;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編号:1008-3561(2023)13-0137-04
经典诗文是指脍炙人口,并能长久流传的诗歌和文章,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传承和弘扬。统编版小学语文六个年级12册教材共选录古诗文132篇,题材丰富多样,从《诗经》到民歌、律诗,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等均有涉猎,这是最典型的小学经典诗文诵读内容。还有一些流传较广、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篇目也属于经典诗文诵读范畴,如中国现当代名家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另外,《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中的“经典诗词”“分类诗词”“蒙学诵读”“百家览胜”“古文选粹”等五大板块内收录的诗文篇目、各类寓言故事、精短散文等也可作为经典诗文诵读教学内容。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策略进行探究,以期给相关研究带来有益参考。
1.新课标背景下的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语文课程育人目标及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对学生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实践活动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注现代的文化生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经典诗文诵读教学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下浮于表面的欣赏和完成任务式的教学方式,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及审美创造能力等要求开展教学活动。由此可见,新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需要背诵的古今优秀诗文,并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诵读要求。这为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开展提供了标准和示范,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落实的有效助力。
2.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要求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要向内探求经典诗文蕴含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元素,向外提升内涵,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1)在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古诗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丰厚,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培养其爱国、爱中华文化的情感。”2)在教学中落实育人目标。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朗诵和感悟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充分体悟语言文字的内涵美。其次,在教学和诵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等方法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进而能够在经典诗文作品中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独特价值,深刻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字美、语言美、韵律美、内涵美,从而有效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最后,在经典诗文诵读教学中,教师应借助诗文所传达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掌握阅读、写作等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做到知行合一。
1.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书籍和辅助读物选择状况
当前,可用于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书籍种类繁多,除了语文教科书,很多课外书籍和辅助读物也很适合学生进行经典诗文诵读。在这些课外书籍和辅助读物中,有一些是专门针对学生编写的,它们的内容比较简单,通常为基础的诗文、注释、翻译、作者链接等,编排形式也比较灵活、生动,非常适合学生用于课下进行自主诵读,如面向小学低学段的《成语故事》,面对小学高学段的《水浒传》等。还有一些课外书籍和辅助读物是面向教师编写的,如《语文名篇朗读要诀》等。这些书籍和辅助读物通常会详细分析文本思想内容,讲解朗读要诀,并提供学习建议,探索朗读规律,以期让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做到举一反三,促进教学与成长。语文教师可以在这类书籍和辅助读物的指导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教学。虽然可供选择的经典诗文读物种类很多,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依然存在所选择诵读的经典诗文局限于教材的情况,还有部分语文教师虽然能够跳出教材的限制,但是挑选的经典诗文读物缺乏针对性,并不适合当前阶段学生诵读,这都可能导致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
2.经典诗文诵读的课堂教学状况
当前,经典诗文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中所占比例较小,且主要体现在对语文教材中诗文的教学上。教师在教学教材中的经典诗文时,由于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因此也很少能够预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诵读,“而且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较多,容易忽视对他们阅读能力的指导,使得整个诵读教学效率不高,因此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既要加强对学生词语学习的了解,也要注重对他们诵读教学的指导”。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时,教师通常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如三首诗的生字词,“屠苏”“魂”“倍”等的读音、书写等方面,然后是古诗的意思和背景注释,最后才有机会朗读。而朗诵通常也是教师示范,学生单调地跟着朗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仅停留在诗文的表面,未能向内深挖诗文的意义内涵,向外拓展诗文的思想文化价值,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真正进入朗诵情境,难以充分体悟诗文的韵律美,对诗文的意义和内涵只是一知半解,对诗文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读对、会背的层次,学习质量不高。
1.关注整体教学,把握阅读细节
(1)整体教学———通读、细读、精读。在经典诗文的诵读教学中,教师应从整体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具体来说,教师可引导學生从通读、细读、精读入手去诵读经典诗文。第一,通读环节一般为学生自主阅读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从头到尾自主阅读诗文。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圈画出生字、生词和不理解的地方,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鼓励学生在该阶段自行查阅字典,并将自己不认识的字、词的读音标注出来。通读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能够顺利、正确地读出全文,并对诗文形成整体认识及基础了解。第二,细读环节为教师讲解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结合诗文的原文和注释、提示等为学生全面解读诗文,引导学生逐字逐句探索诗文的含义,并根据诗文的含义进行经典诗文韵律教学,以此让学生能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实现对诗文内涵的理解,以及对诗文韵律节奏的把握。第三,精读环节是师生共赏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合理创设诗文阅读教学情境,以便将学生带入诗文意境中,促使学生在诗文情境中对诗文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可以深入体会作者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在这三个诵读环节中,教师都要发挥自身的教学主导者作用,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充分把握课堂教学进度,科学创设问题情境,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让学生在探索和尝试中获得方法,提升学习成效。
(2)细节教学———停顿、重读、韵律。声音是具有演绎功能的,一个句子该在哪里停顿,哪个字或词需要重读都是需要注意的。好的诗文诵读表达不仅是将诗文读对、读完整,还要能够通过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把诗文中蕴含的情感表达出来。因此,要想让学生读好一篇诗文,语文教师就必须重视语音语调方面的教学。另外,语音在历史演变中会发生一些改变,在当前教学中,教师应在遵循普通话使用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古韵进行诵读教学,而非脱离时代和教学规范严格局限于古音格律。同时,教师要注意基调和节奏的把握,高兴、兴奋的句段一般用较快的语速,沉静、悲伤的语段则要用较为舒缓的语气。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静夜思》一诗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诗句的意义、句末是否押韵、字词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整首诗的基调对这首诗的节奏进行科学划分和把握。具体来说,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一句,古今都是“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的语调,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一句诗的古韵为“仄平通平仄,平平通仄平”,今韵则为“仄平通平仄,平平平仄平”。严格意义上来说李白这首诗的平仄格律并不遵循规范,但为什么读起来仍能朗朗上口呢?这就要归功于一、二、四句句末的“光”“霜”“乡”都押“ɑnɡ”的韵,“ɑnɡ”作为后鼻韵母,读起来有一种更为空旷、开阔和悠长的感觉。《静夜思》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诗人李白在月夜下对故乡的思念,因此在朗读时需采用较为舒缓、沉静的语气。朗读时的节奏停顿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教师根据五言绝句的音节特点,对《静夜思》进行节奏划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此培养学生的韵律感,促使学生真正掌握诗文诵读的方法。
2.科学划分种类,实施针对性教学
(1)哲理诗文。哲理诗文通常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其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提升,以及正确价值观形成都具有较大的影响。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告诉学生要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不要被事物表象所迷惑。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告诉学生要不断学习、敢于创新。这类哲理诗文的诵读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因此在教学这类诗文时,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所蕴含的思想和道理,以帮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有效达成培养“人”的核心教育目标。
(2)抒情诗文。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抒情诗文主要包括送别诗(如《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思乡诗(如《逢入京使》《回乡偶书》等)、借物抒情和借景抒情诗文(如《咏柳》《爱莲说》《离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及现代诗歌《再别康桥》等)。在教学抒情诗文时,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情感思想的把握,并据此确定诗歌的基调,如思乡诗文大多以忧愁、寂寞、思念为主,爱国诗文大多是热情、激昂和舒缓的,而送别诗则往往充满离别和不舍之情。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文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感情基调,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
(3)神话故事。神话故事大多是由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发展而来的,这类故事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向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神话故事内容通常生动有趣,神奇瑰丽,充满想象力,如语文教科书中的《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神话故事时,需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抓住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第二,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第三,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4)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通常篇幅短小,或含有讽刺意味,或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借事喻理,如《揠苗助长》《亡羊补牢》《掩耳盗铃》等。在进行寓言故事的诵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故事情节的张弛有度、跌宕起伏,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并帮助学生将寓言故事中蕴含的哲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以此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最后合理利用续写培养学生的写作和想象能力。
(5)现当代散文、小说。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散文、小说较多,如朱自清的《匆匆》、萧红的《祖父的园子》、贾平凹的《月迹》等都属于此类。现当代散文、小说的诵读教学要求教师着重关注优美的语句,积极为学生发现美、探索美、表达美创造机会,从而有效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合理創设情境,进行整合教学
(1)融会贯通———问题情境中的理解性教学。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为有效达成这一培养目标,改变以往推动式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听课的状况,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以帮助学生将相关知识连贯起来,并逐渐实现灵活运用。例如,杜牧《山行》中的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和张继《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中都含有“寒山”一词,学生在学习这两首诗时,很容易误以为两个“寒山”是一样的。而事实上这两个“寒山”毫不相关,“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寒山”是指秋天的山,给人以凉意,给人以寒冷的感觉,因此被作者称为“寒山”。而“姑苏城外寒山寺”中的“寒山”是“寒山寺”的一部分,这个“寒山”并不是山的名称,而是唐朝的一座寺庙里的一个著名的和尚的名字。教师在教学这两首诗时,可通过预设“两个‘寒山是否一样”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问题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诗文,进而对诗文形成完整的理解,获得独特感受。
(2)身临其境———诵读情境中的引导性教学。在经典诗文诵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诵读情境,以此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共情能力,培养学生对经典诗文的诵读兴趣,帮助学生有效习得诵读技巧。在实际诵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诗文配上与其内容和情感基调相契合的背景音乐,并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境,以此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提升学生诵读学习效果。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这首元曲中含有大量的景物描写,在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利用PPT为学生展示与曲文相关的图片,再选择一幅最为贴切的图片作为诵读背景,然后在背景图片画面下播放相应背景音乐,以此将学生带入诵读情境中。在学生进入诵读情境后,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进行示范诵读,再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模仿诵读。值得注意的是,诗文的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描绘的是孤独的旅人漂泊在远离故乡的地方的内心深处的悲凉和忧伤,在教学这一句时,教师可通过图片和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好似“断肠”一般的痛苦与悲伤,并引导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和背景音乐,通过合理想象进入情境中,充分感受“景”对“情”的强烈烘托效果。这样的诵读教学对学生的诵读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审美情感发展等都大有益处。
综上所述,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有助于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经典诗文诵读教学中,教师要突破语言文字的时空局限性,结合经典诗文的内容形式、节奏韵律、主题思想等进行整合教学,并通过创设朗读情境、问题情境等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能够充分把握经典诗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意蕴,以此充分发挥经典诗文智育、美育和德育功能,有效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经典诗文诵读(1-6年级)[J].中国出版,2015(01).
[2]韩盟.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中的融合与渗透[J].北京教育2020(07).
[3]何明诗.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活动管理研究[D].广州大学,2017.
[4]余俊.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题答题技巧[J].中学语文园地,2009(04).
[5]张丽.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1.
[6]于素贤.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7.
Exploration of the Reading Strategies of Classical Poetry and Prose in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Mao Leyi, Qian Hua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Huzhou University, Zhejiang Province, Huzhou 313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al reform, improving students core Chinese literacy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go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understanding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core literac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lassic poetry and prose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Carrying out recitation of classic poetry and prose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implementing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core literacy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requirements for reciting classic poetry and prose in primary schools,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classic poetry and prose recit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and explores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reciting classic poetry and prose in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such as paying attention to overall teaching, grasping reading details, scientifically dividing types, implementing targeted teaching, reasonably creating situations, and conducting integrated teaching.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classic poetry and prose; reci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