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燕梅
[摘 要]诵读经典诗文,能使学生做到读书明理、思行合一,在提升文化底蕴的同时拥有高尚的道德素养。教师可通过引导趣学、方法引背、摘录积累、学以致用等方法,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从而达到学生底蕴与品行的双提升。
[关键词]经典诗文 诵读 底蕴 品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07
经典诗文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思想内涵,积淀着华夏儿女的智慧。大而言之,经典诗文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艺术;小而言之,经典诗文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是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人生观。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与教师座谈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博士王财贵教授推崇“全球儿童诵读经典教育”,他曾说:“13岁以后读经就晚了。”由此可见,幼儿、小学阶段是将经典文化教育埋藏于孩子心灵的最佳时期。近几年,我校也开展了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旨在回归语文教育之本。
一、兴趣的种子巧播撒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我首先注重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每天的语文早读课上,我会抽出几分钟的时间用于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在经典诵读的起始阶段,我抓住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给他们讲“诗的故事”“诗坛趣话”,进而引导学生先读浅显的诗,如《画》《悯农》《静夜思》……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学生尝到了读诗的甜头,自读古诗的兴趣也油然而生。学生自读了一些古诗后,我组织他们把以前会背的古诗在课前进行三分钟轮流展示诵读,然后教师进行记录分类,把学生接触过,但又不是每个人都会的那部分简单诗词整理出来,进行集体背诵。我们慢慢扩大经典作品的诵读范围:一二年级读《弟子规》,三四年级读《三字经》,五年级读《增广贤文》,六年级读《论语》……校园里,每一面墙壁,每一根梁柱,都是一个个经典故事、一篇篇经典贤文、一首首经典诗歌。学生们置身于经典的世界中,在课余时间轻而易举地就学习了经典。我们学校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全校性的经典诵读比赛,每次比赛学生都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把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浸润在学生的心灵中,让学生沉浸于古典文化的阅读中,不断收获喜悦。
二、初长的幼苗精心育
学生有了一定的诵读兴趣,经典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长出幼苗来,这时,教师则必须小心呵护,精心浇灌。那么,如何让初长的幼苗茁壮成长呢?我们结合校园生活实际,初步实践了“导学,引背,摘录,活用”四条高效的教学途径。
1.引导趣学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大量阅读、积累经典诗文需要方法的引导。我在指导学生诵读诗文时,既不提倡机械背诵,也不喜欢传统的串讲,因为诗文产生的年代离我们毕竟太遥远,简单、机械的讲解并没有多大效果。而创设情境是记忆经典诗文的好办法。我利用文字或画面,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整体感知诗意、感悟诗情,然后再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
教学二年级古诗《绝句》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幅唯美的画面:黄鹂成双结对,在嫩绿的柳枝上欢唱;一行白鹭徐徐飞上蓝天,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学生兴趣盎然之际,我带着他们走进古诗,读准生词的读音。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我讲了与诗歌相关的《诗饭店》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平凡的饭店老板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大家一边阅读故事,一边对照背诵诗歌,产生了不一样的感受。最后,我引导学生配乐诵读:“此时此刻你就是杜甫,你坐在草堂的窗前,快把草堂四周的美妙景色尽情地表述出来吧!”学生纷纷随乐而诵,入情入境。
2.方法引背
在引导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读诗方法后,我开始引导学生拓展更多的背诵方法,以实现各年段都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的目标。在诵读活动中,我们积累了一些有效的背诵方法:词语组块背诵法、熟记“诗头”背诵法、抓“诗眼”背诵法、联想画面背诵法、主题整合背诵法等。学生学会了记忆方法就可以有系列地进行背诵了,这能缩短记忆时间,提高诵读效率。在诵读的同时,我还组织学生课前、课后互相背诵、考查,巩固记忆的效果。
例如,诵读《别董大》这首古诗时,我引导学生利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背诵:(1)了解内容,抓住诗的脉络。诗的前两句写景,描写了“黄云、白日、北风、大雪”等景色,渲染了送别的情境;后两句叙事,写送朋友时的临别赠言。记住这样的顺序,背诵就容易了。(2)想象画面,身临其境。学生可以用想象画面、配合诗句的方法进行背诵。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在天色昏暗、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时节送别友人的情景,诗人没有离别的愁情,反而安慰和鼓励友人“前路有知己,天下人识君”。诗人的豪放胸怀尽体现在这感人的画面中。这种方法既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可以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
3.摘录积累
任何一首经典诗文作品,都是经过历史的考验而成为经典的,在遣词造句方面肯定经历了反复推敲,可谓字字珠玑。我在学生自读感悟后,常常引导他们把名句用红笔标画出来,摘抄到笔记本中,激起他们再学的兴趣。名句千古传诵,自有其好记之处。这样,突破诗眼,整体背诵诗歌的难度也就降低了。如在教学《赠花卿》时,我引导学生找到名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进而寻找到背诵整首诗的根源。
4.学以致用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曰:“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学生背诵经典诗文不止是积累语言,更高的境界是学以致用。教师应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调动生活体验,指导学生在口头交流中、在书面表达中恰如其分地运用经典诗文。为了避免学生望“诗文”而却步,我们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而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情不自禁方能水到渠成。
在引导“活用”的实践中,有些学生能引用所积累的古诗写出精彩生动的作文片段:“我的好朋友要转学了,在他离开的时候,我们依依不舍,永远忘不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有些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随学随用:“每次我放学回家就看电视,妈妈老提醒我该干什么,我很不高兴,还发脾气。突然想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马上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对,慢慢就改正了不良习惯。”
日常生活中,我尽量寓教于乐,让活动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班上很多学生生活在优越的家庭中,在学校用餐时碰到自己不喜欢的食物就会点滴不沾。对此,我甚是苦恼。我专门挑选了《弟子规》中的“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给学生诵读,并讲了《服食养生》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合理膳食的重要性。以后,一看到挑食的学生,相关的语句就会在他耳边响起。慢慢地,大家的坏习惯也就改掉了。
三、丰收的成果喜迎人
在指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诗文时,我们既要保证学生有时间进行有效诵读,又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因此我坚持在语文早读课中进行五分钟“诵读指导”,保证教师有时间指导学生习得诵读古诗文的方法。我还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让学生展示近日背诵的经典诗文、检查背诵情况,达到大量积累的效果。
几年的时间,学生们养成了每天记一首(或几句)经典诗文的好习惯。学生们的记忆力超乎我的预料,在兴趣的激发和方法的引领下,快的学生诵读三五次就能背下一首古诗,慢的学生也只需十多遍就能背诵。每天利用餐前饭后的一点时间诵读就足够了,并不耽误学生学习的时间。每个学期,班级都会进行一次经典诗文PK赛。比赛之后我组织学生交流、分享经验,很多学生都表示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即可成诵,一些聪明的学生还自创了“主题整合法”“黄金时间记忆法”“配乐节奏法”“亲子竞背法”等诵读妙法,大家取长补短,使诗歌背诵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曾经统计过,我们班的学生二年级时有人能背诵诗词80多首,到了六年级居然能背诵200多首了。当他们小学毕业的时候,不仅熟读古诗词近百首,《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论语》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大部分内容学生也能背诵。
学生背诵经典诗文后变得富有灵性。“小荷才露尖尖角”“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优美的诗句让学生自信十足,也更乐于表现自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学生明白了珍惜时光的重要性;“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富有哲理的诗句也渐渐成为学生为人处世的原动力……学生不仅会背诵经典,还会运用经典,学以致用让他们更有成就感。
在诵读经典诗文的活动中,学生们日积月累的不只是诗文,还增加了识字量,丰富了文学常识,增强了语言感悟力,语文成绩也悄然上升了。经典诗文还熏陶了学生的情感,启迪了学生的思想,塑造了学生的品格,让人产生“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感。经典作品里蕴含着高尚的伦理道德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作用,能让他们成为一明知理、懂礼、行孝、感恩、文明的现代人。
至今我仍不能忘记一件小事。那时学生们刚上一年级,年纪还小。下午发营养餐时,经常有苹果、面包等,大小自然不一。开始,排在前面的学生有意挑大的拿,留给后面同学的自然就小了一点。不过,我没有当面阻止,而是在带领他们读“融四岁,能让梨”的句子时,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一些学生听了之后,若有所思。第二天,我发现第一个学生没有再特意挑拣大的,而是随意拿了一个水果。其他的学生也都很自然地领了水果,有的还专拣小的拿,把大的留给别人。于是,我趁机表扬了这些谦让的学生。受到夸奖的学生个个脸上喜滋滋的。连着几天都是这样,学生在领营养餐的小事中学会了谦让,并且体验到了谦让是一种美德。
在诵读经典的活动中,我想方设法地把读圣贤书和育有德人珠联璧合起来,使学生达到读书明理、思行合一的境界,在提升文化底蕴的同时也使他们拥有了高尚的道德素养。诵读经典诗文,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了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真是一举多得!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