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丹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兴起及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入应用,智慧课堂概念应运而生。相比传统课堂,智慧课堂在智能技术的支持和助力下,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慧的生成,教学理念更加先进、教学模式更加多样。研究以促进智慧课堂的有效落地实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梳理智慧课堂的理念、特征和作用等,对照分析智慧课堂教学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究实现智慧课堂理念和模式落地实施的有效策略,为提高智慧课堂应用效果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智慧课堂;教学实践;解决策略;学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03-0004-04
一、引言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催生出了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一系列概念。在教育领域,新兴技术的深入应用促使教育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向智能化转变,智慧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在硬件设施和学校管理方面,数字校园建设正在向智慧校园建设迈进;在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传统课堂正在向智慧课堂转变。相较于传统课堂,智慧课堂在智能技术的支持和助力下,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慧的生成,教学理念更先进前沿、教学模式更灵活多样。然而,当前智慧课堂理念和模式的现实应用效果与理想状态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深入分析智慧课堂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实现智慧课堂理念和模式有效落地实施,不仅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而且对智慧课堂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智慧课堂的内涵
(一)智慧课堂的发展
通过对智慧课堂相关理论及其技术架构等的发展脉络进行认真梳理和深入研究,我们发现,智慧课堂是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逐渐发展而来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更多的现实可能性,同时也适应和推动着现代课堂教学的理念更新和模式变革。伴随着技术的升级迭代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度,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1.传统课堂教学阶段。虽然20世纪90年代及更早时期,电视等视听技术逐渐兴起,但未大规模应用于课堂教学,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传统课堂阶段。传统课堂教学缺乏技术支持,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依靠的主要工具是黑板、粉笔,以及挂图、卡片、模型等。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学生练习为主。教师处于权威、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缺乏主动性。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源十分有限,抽象问题难以具体化,不支持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2000年至2010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发展,国家在中小学相继实施“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等项目,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信息化建设的大潮。这一时期属于教育信息化1.0发展的起步应用阶段,是现代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的开始。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传统课堂的不足,在技术的支持下开始改进和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不断充盈起来。课堂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和视野。但这一阶段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作为主要演示工具,处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级形式和最低层次。
3.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阶段。2010年以来,国家相继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提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2018年,教育部又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从1.0阶段迈入2.0阶段,融合创新、智能引领是其主要特征。这一阶段,传感、触控、交互等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学习资源极大丰富,教学手段更加多元,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协作意识等综合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呈现出灵活、多样、高效等特点,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信息技术与教学由整合到融合,虽然一字之差,反映的则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从形式上的简单机械结合上升到了理念与内容上的合体交融。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及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学系统各要素更加智能化,使得师生在任何时空和场景下均可以即时互动,并获取精准的学习资源和工具来解决复杂问题。智慧课堂正是顺应智能技术的发展而来,是先进教育理念和智能技术结合下的产物,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新形态。
(二)智慧课堂的概念
对于智慧课堂概念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定义。东北师范大学唐烨伟将智慧课堂定义为: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将技术融入课堂中,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有效促进智慧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华南师范大学赵培培认为,智慧课堂是以智慧化教学环境的构建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目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学习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创新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与教学评价方式的新型课堂。三江学院刘邦奇则认为,智慧课堂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支持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应用的智能、高效的课堂。
结合以上观点和自身认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认知:智慧课堂包含智能环境和创新教学模式两方面。其中,智能环境是基础,其内核是智能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是在智能技术催化下對现有教学模式的变革。智慧课堂具备以下功能和特点:
1.学习轨迹实时跟踪。通过传感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实时感知和全程记录,帮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情学况精准记录。基于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深度挖掘分析学生的思维习惯、行为特点、爱好倾向等,帮助教师精准掌握学情。
3.资源工具智能推送。结合大数据分析得到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需要自动推送适合学生学情的资源和工具,实现针对性辅导和个性化学习。
4.交流互动灵活多样。师生、生生之间均可借助智能终端进行课内、课外的无缝沟通,打破时空对交流互动的限制,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5.评价反馈动态多元。根据对学习轨迹的动态记录和深度分析,智慧课堂基于大数据实现了传统评价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从结果评价到过程评价、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从静态评价到动态评价、从浅层次评价到深度评价的转变,使得对学生的评价维度更加多元、评价指标更加科学。
三、现状与问题
本研究依托河北省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对近三年来全省征集的248个信息化教学创新案例中利用智慧课堂进行教学的32节课堂实录进行观察分析。观察视角主要为教师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支持课堂教学,技术手段运用是否恰当、有效,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反映情况。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教师在利用智慧课堂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时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或问题:
(一)技术应用形式化,存在“点缀”和“滥用”两种极端现象
观察发现,有些教师对技术的运用停留在“点缀”层面,浅尝辄止、轻轻带过、应付了事,满足于“你看我会”“你看我有”“你看我用了”的现状。而有的教师则恰好相反,在一堂课中多次大量运用技术,什么技术新鲜时髦用什么,整节课形式过于花哨,让人眼花缭乱,造成技术的“堆砌”“滥用”,严重分散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力。在这两种极端情况下,教师对技术的运用刻意、生硬,带有表演甚至作秀、炫技的性质,明显存在着为用而用、为展示而用、为获奖而用的痕迹。同时,关注形式大于内容,造成本末倒置,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因为这种歪曲的目的性而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技术运用缺乏学习者视角,未能与教学内容和学情有效适配
许多教师以自身视角或评委视角来运用技术,即以“我想用”“我想展示给评委看”作为主要动机来决定课堂使用哪些技术手段,而不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情来进行选择,这同样会让技术的运用显得肤浅、生硬,缺乏与学科内容和学情的有效融合。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造成学生“不配合”“不买账”的尴尬局面,难以和教师产生共鸣。比如,颇受小学教师欢迎并被大量采用的希沃课堂平台中的“趣味分类”“知识配对”等课堂互动小游戏,配以活泼喧嚣的音乐和“答对了!”“你真棒!”等积极的反馈词,被高中教师在课堂中反复使用就显得不合时宜。
(三)技术运用模式化,缺乏结合教师个性和学科特点的个性化运用和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大量普及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逐年提升,多数教师都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自制或引用外部微课,利用投屏展示学生练习以及游戏答题活跃课堂气氛等技术手段。信息手段的运用越来越趋于模式化、同质化,缺乏亮点和创意,教师的个性特征和学科特点没有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改进方向与路径
开展智慧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端正思想态度,始终坚持从教学实际需求出发选用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做到“不唯己、不唯名,只唯实”,以切实发挥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
(一)坚持适度、有效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信息技术手段时,必须要把握好尺度,坚持适度、有效的原则。在信息技术出现的时间点和运用时长上做到“适时”,这就要求我们在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找准信息技术切入的最佳时机;在信息技术的呈现数量上做到“适度”,不搞技术泛滥,不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学习,不因为过多的技术运用而分散学生有限的注意力;在信息技术的呈现方式上做到“适需”,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用适合的技术手段,不追求花哨效果,不利用新奇时髦吸引眼球。充分发挥技术手段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引导观察实验、触发深度思考等方面的作用,真正做到有效应用。
(二)坚持学生导向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手段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展开,以为学生服务为目的。因此,在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站在学生视角,服务于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选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和接受程度等。教师可以反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怎样利用信息手段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坚持内容导向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内容是根本,信息技术始终是辅助手段。因此,无论进行何种形式的创新教学,教师都要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落实。智慧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组织和编排,而技术手段的作用和优势则是通过改变内容的表达和传播方式,使一些枯燥乏味或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形象、更富有吸引力。教师只有明确理解这一点,才能够让技术手段发挥它该有的作用,而不是让形式大于内容。
(四)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
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就是要锚定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问题。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學的方向和最终归宿,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来展开,信息技术的选用也一样。脱离目标和问题来选择和使用技术手段,必然会导致信息技术运用不恰当、没效果。因此,课堂教学要始终瞄准目标,并通过一连串的情境创设、设问追问等环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解决重点难问题,在这个基础上,信息技术手段方能真正与教学实现深度融合。
五、结语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蓬勃发展,智慧课堂的软硬件条件将会更加先进,技术的应用场景将会更加丰富,与智慧课堂相适应的新型教学模式也将会更加多样。因此,对智慧课堂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还需要深入挖掘、持续完善。同时,帮助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解决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技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催化剂作用,能有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
[2]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王 伟.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3]赵培培.智慧课堂:优化与创新传统课堂[J].教育现代化,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