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要:体育教育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能力、行为和品德的综合发展。在“每天锻炼一个小时”的原则下,有效组织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优化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创新活动内容和方法,对于推动小学体育大课程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对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接着以“三引·三趣·三赏”为基本遵循,探究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方法,并对活动成效进行总结,探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规律。
关键词:核心素养“三引·三趣·三赏”大课间小学体育
“核心素养”概念源于职业教育,拓展至学历教育,其出发点是根本性地解决学生素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在我国体育教学领域,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核心素养集中表现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进一步细化为运动能力、运动习惯、健康知识、健康行为、体育情感、体育品德6个维度。按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长期性、发展性、差异性、完整性、协调性原则,利用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契机,在学生群体范围内开展基于“三引·三趣·三赏”的多类型的体育运动,既是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准则,也是夯实学生体育锻炼基础、提升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塑造学生品德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小学阶段是6~12岁儿童生长发育和品德塑造的黄金时期,良好的体育锻炼既可以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可以促进同学间的关系,塑造良好品德。当前我国小学教育阶段,除每周正常体育课外,每天的大课间也是进行身体锻炼的重要时间段。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好大课间,达到学生有效锻炼的目的是基础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和实践的课题。然而受限于思想、形式、场地等多种因素,小学大课间活动的实际开展中暴露出或多或少的问题,具体来看,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一)應试思想严重,学生体育锻炼不受重视
从教育现状来看,学校、家长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成绩和分数过度关注,很大程度忽视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行为认知不健全,如果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忽视身心健康,极容易造成其体质偏差、心理抗压能力弱等问题。通过观察发现,有些学生对待大课间活动不重视,极度敷衍了事,甚至想方设法逃避大课间体育活动,这些都极其不利于大课间活动的开展。
(二)内容形式单一,活动类型和锻炼项目缺乏挑战与创新
从调研情况来看,城市的小学普遍存在学生数量多、活动场地小等问题。因此,绝大多数学校在选择大课间体育活动类型时,通常选择广播操、保健操、跑步等单调的重复性训练项目,难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积极、阳光、充满力量的氛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兴趣,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组织形式单调,学生积极性不高
多数学校的大课间活动都是按照一种或几种简单模式组织,形式较为单调,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二、基于“三引·三趣·三赏”的学校大课间活动实践
我校按照提升体育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在学生兴趣、志趣和情趣上下足功夫,以“兴趣”为牵引,以“引导”为手段,以“赞赏”为目的,借鉴国内外先进体育活动实践开展方法,提出适用于城市小学的“三引·三趣·三赏”学校大课间活动开展方法,着力提升大课间活动效果。
(一)“引”为主抓手,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反哺大课间活动的开展
活动组织中的“三引”,即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引入专项体育师资、引进先进教学资源,在学生、教师和资源上做文章。具体实践:一是通过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体育文化,引导学生热爱运动。例如,引导男生多参加球类等竞技性较强的运动,引导女生参加舞蹈、健美操等操舞类观赏性较强的运动;通过创建学校特色的公众号,动态报道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持续展示开展效果。二是借助每学期教师引进、交流等契机,引入不同专项的体育教师,或通过课后三点半活动,引入教练队伍,提升活动的整体水平。三是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与高水平运动队建立长期合作交流机制,共享教学资源,更新训练教材。例如,针对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借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示范课教案》《阳光足球读本》等先进教材;针对舞蹈啦啦操的开展,借鉴《校园啦啦操》《啦啦操运动》等教材,参考互联网各类视频资源,提升训练效果。
(二)“趣”为主旋律,做到师生有机协调,达成大课间活动目的
活动开展中的“三趣”,即教得有趣、学有兴趣、练得有趣,在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和自我训练上做文章。具体实践:教师积极改进授课方式,上完课后积极发现问题,摒弃不合适的教学方式,杜绝在体育课中采用填鸭式手段,将原本单一的教学训练变成充满活力的游戏比赛,让学生在课堂上合理友善竞争。教师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鼓励学生之间切磋,让更多的学生充分感受体育竞争精神。将课堂变赛场,将运动变表演,以此引导学生积极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生理心理的共同发展。
(三)“赏”为主基调,增强学生认同感和荣誉感
活动实施中的“三赏”,即学生练习过程要赞赏、学生取得进步要奖赏、学生练习结果要欣赏,将对学生的认可贯穿学生训练过程、训练进阶、训练效果全流程。具体实践:一是鼓励学生自主练习,合作练习,对于主动练习的同学多鼓励、多赞赏。例如在我校“天天向上活动操”中,对于主动加入的男生,体育教师通过口头表扬、录视频、发卡片等多种方式给予赞赏,极大地提升了男生的积极性。二是取得进步要奖赏,针对对抗性较强的体育活动,例如5人足球赛等,采用发放奖杯奖状、集赞点赞等方式对学生给予肯定。三是练习结果要欣赏,带着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的练习,促进家-校-社的深度合作,鼓励学生多在集体场合展示自我,收获父母、教师、伙伴等的肯定性评价。
三、“三引·三趣·三赏”的活动开展对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成效
坚持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对于检验活动效果,总结经验有极大的帮助。通过改进大课间活动的组织方法和思路,持续开展大课间活动,对标“能力、行为、品德”的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我校的体育锻炼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一)学生体育兴趣提升,学生体质明显增强
去年秋季学期我校开展了学校特色大课间活动——天天向上活動操,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在期末,我校开展了幼小衔接活动,天天向上活动操俘获了幼儿园小朋友的心,在今年一年级开学时,这成为他们最爱的大课间活动。为此,我校又集中创编了风格迥异的两套操,对应设计了有趣简单的随堂小游戏,在课间活动展示中收获了师生一致好评。“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的开展,发挥了体育游戏在体育课堂上的价值,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潜能,在学期末的学生体质监测中,学生体质优良率明显提升。
(二)学校体育氛围改善,学生自我认同感增强
小学大课间活动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体育氛围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氛围下教师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为什么、怎么做,在合适的时机引导,起到导向作用,促进学生体育精神的发展。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种种趣事,提炼出一个个简短的故事,用通俗的话语让学生感受体育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兴趣。大课间体育活动效果的改善,使我校形成了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体育活动积极参与、人人参与。特色的“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足球文化、操舞文化在我校生根发芽。
(三)学生体育品德改善,家校社认可度增强
长期的坚持,不仅改善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提升了学生的品行修养。学生感受到了体育活动的积极作用和带给他们的积极改变,意识到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增进情谊,进而争相参与。课间游戏环节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逐渐减弱,家长、同学、教师的反馈趋于良性。结合思政教育,在大课间播放一些体育电影、体育竞赛,使学生集体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利用校园集体活动契机,现场感受体育文化氛围,家长、学校、社会的认可度明显增强。
小学阶段是学生打牢身体基础、塑造意志品质的关键时期。作为学校体育的关键环节,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要坚持阳光体育,坚持“每天锻炼一个小时”的根本原则,不断发力,让体育兴趣的培养成为体育锻炼的基石,让每天锻炼成为习惯。同时,体育教师还应在教学中深入改革,牢牢抓住学生心理,使学生深深爱上体育课、爱上体育活动,最终达成终身体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孔杨.核心素养视角的学校体育教学理念即实践[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2):169171.
[2]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思路与多元途径[J].体育学刊,2017(9):1619.
[3]斯铭钦.“三引·三趣·三赏”——中职校园足球队建设的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2020(10):4145.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