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教学促“真学”

2023-05-30 01:32:26蔡婷婷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观念转变真学初中历史

蔡婷婷

[摘 要]在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大容量、快节奏似乎已成为课堂教学发展的趋势。初中历史教师需立足学情,以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帮助和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支持下,主动、自发地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就是用教师的“慢”教学促成学生的“真学”。

[关键词]“慢”教学;“真学”;初中历史;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1-0075-04

快节奏、大容量是当下信息时代人们的一种生活常态。在这种生活常态下,部分人的生活呈现出一种不健康的、内卷的态势。这种态势映射到课堂教学上,表现为“教师带节奏,学生跟着跑”。大容量的学科知识、高要求的能力提升、高标准的教学评价,有可能导致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没能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情感,甚至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和心理问题。

随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出版,高考评价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倒逼学校课堂教学进一步改革。初中历史教师需立足学情,以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在课堂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帮助和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支持下,主动、自发地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就是用教师的“慢”教学促成学生的“真学”。

一、变观念,突破课堂教学“舒适圈”

课程一直在改革,但是否真正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关键还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类分层测评模型如图1所示。

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指导下,高考命题改革进入全新阶段,初高中历史教学面临不得不改革的局面。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类分层测评模型,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作为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可以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形成连贯性路径,这也要求初中历史教师根据测评模型中的分类有针对性地教,根据测评模型中的分层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

2022年苏州市历史中考中有一道题采用了初中生能够接受的书信形式,实际上模仿了高中小论文题。这再次提醒初中历史一线教师,要改变“以考纲指导教学”的旧观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知识层级上进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为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知识广度。

2022年苏州市历史中考加强了对史学素养的考查。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摒弃“教教材”的旧观念,主张“用课标教”,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只有教师真正改变旧观念,才能突破课堂教学的瓶颈和“舒适圈”。

二、“慢”教学,营造思考氛围

“慢”教学,不是指速度慢的教学,而是一种追求质量与效率和谐共生的教学。“慢”教学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内化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依据学情,精准把握课标,设定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经颁布,其除了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做出改变,还要求从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出发,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该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须从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目标转变,正式将初高中历史学习衔接起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发展情况,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七年级是初中的起始阶段,七年级学生正式开始学习历史。教师可以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不断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比如借助三字经的选段,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的基本概况;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掌握不同朝代在政权交替、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制度创新、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史实。历史教师要努力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夯实基础,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形成基本史学素养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教学内容设置基础性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同时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体会、感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认识。

八年级学生开始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学习内容上体现出明显的时间线索。另外,学习内容虽然还是以中国历史为主,但是在讲述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时融入了世界史。比如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需让学生在掌握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框架,建立宏观的历史学习观。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网络。

九年级是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重要节点。九年级学生不仅需要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学会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能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处理问题的办法,并且具有一定预见性,能够防止某些问题产生。

(二)依据目标,精选课程资源,营造思考氛围

在明确初中各个年级历史学习的总体目标后,教师就要对不同课时的重难点进行突破,而重难点的突破需要依据教学目标,精选课程资源。比如八年级一轮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单元复习不能总“炒冷饭”,需要当堂巩固,讲练结合。教师在选择课程资源时既要注意突出教学重难点,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笔者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利用时间轴标出重要时间节点,然后提问:本节课复习的主要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时期?有什么主题?由此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概念。

学生活动:简单翻阅课本,在时间轴(见图2)上梳理本节课复习的主要历史事件。

设计意图:以时间轴导入新课,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时空观念,同时根据教材内容,按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问,引导学生对新中国的新面貌进行有条理的、清晰的梳理,达成历史解释素养水平的第一层次。

【讲授新课】

一、人民政权人民建立(一位农民的见证)

教师先播放农民曹铁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及开国大典的口述史视频,通过视频主人公的农民身份体现人民参与了新政权的筹建,再根据视频中的旁白“那是翻身的日子”设问:

1.根据视频内容说一说农民曹铁见证了什么重大事件。

2.结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开国大典的具体史实论证该观点,并通过学案将重要内容落实到笔头。

3.结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和与会人员分析人民在新政权建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补充毛泽东对于“人民”的定义,获得“人民政权人民建立”的认识,总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广泛性、人民性和民主性。

4.通过练习题巩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区分国际国内意义。

设计意图:以亲历者的口述史视频创设情境,将教材高度浓缩的叙述化为有血有肉的历史图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历史课堂。将亲历者对话式的材料引入教学可给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现场感。而根据曹铁对自身经历的口述,引导学生叙述历史,达到复习课巩固知识的目的。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达到历史解释素养水平的第二层次,突破第一个教学重点。

二、人民国家保卫人民(两封家书的记忆)

教师先由练习题中的选项引出问题: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已被推翻,中国人民身上还有哪些威胁存在?人民国家如何保卫人民?结合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形势,让学生思考威胁人民的国民党残余势力是如何被扫除的,接着设计问题:

1.祖国大陆最后解放的地区是哪里?

2.它的解放意味着什么?

延续农民曹铁的经历,讲述曹铁向毛主席提出要“火”的要求,说明当时国内除了国民党残余势力,还有军阀、土匪等势力,由此补充新课标中增加的镇压反革命的内容。

學生活动:阅读地图,初步了解新中国建立时面临的国内形势,知道祖国大陆最后解放的地区。

设计意图:地图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工具。学生通过地图的具体空间定位,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华南、西南地区存在国民党残余势力,通过读图找到问题的答案,识记相关知识点。

让学生思考问题:在国内镇压反革命的同时,人民还面临什么威胁?

教师展示新中国成立时的国际形势图,解释冷战之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包围威胁已经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

由两封家书引入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以“家书”为史料,通过提取材料表征信息和设置问题链挖掘隐性知识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突破第二个教学重点。教师先提出如下问题和任务:

1.这两封家书分别是谁写的?

2.根据材料,复习抗美援朝的基本史实。

3.志愿军战士拼死杀敌为了什么?

带领学生复习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实,然后增加地图、图片信息,完善学案内容。学案中通过表格的形式对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进行总结梳理(见表1)。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的方式,结合图文材料,当堂默写,将基本史实落实到笔头,巩固基础。通过重点探究,理解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这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意义。选取“两封家书”这样的细节性史料,一方面可以通过当时人物的视角“回到历史现场”,让学生在鲜活的历史情境中温情而又充满敬意地触摸历史,实现过去与现实的对话;另一方面通过对“家书”细节信息的提取、问题链的引领和其他史料的互证,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和信息的能力,建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三、人民政党服务人民(三项措施的成效)

党依靠人民,代表人民,密切联系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人民的支持下建立新中国。人民政府为人民,无论是人民解放战争,还是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都是从人民利益出发,以保障人民利益为目的的运动,因此也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根据学生填写的表格,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

学生活动:以思维导图(见图3)的方式再次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抓重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理笔记,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以上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各种感官,最终使学生巩固相关内容,形成“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认识。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生成结论,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促真学,实现课堂“助人自渔”

“真学”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还要让学生有获得感。这里的获得感是指伴随知识获得而产生的意义感、价值感。

在上述课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选用了不同形式的素材,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从单纯的复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到产生进一步探究原因的欲望,体现出学生的学习动力被不断激发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介绍了三个历史学习工具(时间轴、表格、思维导图),并引导学生使用,帮助学生掌握使用方法。学生在之后的学习活动中能够使用这些工具学习历史,便是本节课最大的意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教育者追求的目标之一。在课例中,教师介绍了三种历史学习工具,但是在实际学习中,每个学生选择的工具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同的学习对象,选择的“渔”是不一样的。每个教育对象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渔”。方法有很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作为教师,要时刻记得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助人自渔”才是教师最大的成功。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  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4]  黄牧航,张庆海.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类分层测评模型 [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7):9-15.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观念转变真学初中历史
神回复
意林(2023年16期)2023-10-11 02:21:42
从“余数”探秘中指导学生“真学”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34
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效率的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3:16
分层教学实践之效果评价
考试周刊(2016年68期)2016-09-21 17:06:54
浅谈新课改条件下中专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考试周刊(2016年61期)2016-08-16 14:40:48
渗透爱国教育 教学“真学”历史
探讨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关系
青春岁月(2015年16期)2015-08-29 1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