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三重逻辑

2023-05-30 21:51郭元阳
学理论·下 2023年1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实践逻辑历史逻辑

郭元阳

摘 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伴随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形成发展。所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告诉我们,这一精神构筑于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不断探索的深厚基础之上,尤其是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吸收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精髓,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实践中,成为值得后人继承与弘扬的宝贵财富。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及实践逻辑,有助于深刻理解与把握我们党百年辉煌的发展规律以及精神支撑,并在新时代更好发挥这一精神力量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1-0059-04

在2021年的“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并明确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基于创建中国共产党这一重要任务,伟大建党精神伴随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形成发展。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及实践逻辑,有助于深刻理解与把握我们党百年辉煌的发展规律及精神支撑,并更好发挥这一精神力量的重要价值。

一、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

在中国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前途命运,开始探寻新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但都以失败而告终。”[1]120随后无产阶级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它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探索新路,伟大建党精神正是伴随这一探索形成并发展的。

(一)五四运动前仁人志士的探索

农民阶级起义反抗。社会动荡、民不聊声,农民阶级首先进行起义反抗。1851—1864年期间,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人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规模最大的反清农民运动。这场运动一直持续14年,势力扩展到中国的10多个省份,但这样一个持续时间长、影响较广泛、探索中国独立富强之路的农民运动,在面对封建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的联合镇压时,依然以失败告终。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中国老百姓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等反动势力的反抗。农民的反抗运动在全国各地依然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总结农民运动的经验教训,会发现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分散、守旧、目光短浅等,无论斗争多激烈、声势多浩大,也无法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救亡图存任务。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在民族危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为了挽救中国的衰落以及巩固清朝统治地位,地主阶级中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进步分子开始探索挽救之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道:“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2]67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恭亲王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开展了一场旨在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与自强运动——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与“求富”,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举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同时筹划海防,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但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梁启超曾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3]1当时非常形象地展现中国被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格局的《东亚时局形势图》,分别选用狗熊、老虎、青蛙、老鹰等标识来代表帝国主义,让看了此图的国人无不感受到国家衰败、山河破碎的危机感。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后來的新政,实质上是想阻止清政府崩溃,根本没有触及当时腐朽的封建制度和生产关系,所以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注定地主阶级也无法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救亡图存任务。

资产阶级改良革命。在甲午战败的刺激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公车上书”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等相关制度,提倡对农、工、商等方面的发展,一场戊戌变法运动随即拉开帷幕。在中国近代史上,这场变法运动,既是政治改革尝试,又是思想启蒙运动。但在慈禧太后等守旧派的镇压下,戊戌变法失败了。事实证明,在中国改良道路行不通。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临时大总统由孙中山担任。就任大总统后,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条令及政策,践行民主共和国家的设想。但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进分子所进行的救亡图存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救亡图存的重任就历史地落在了中国无产阶级的肩上。

(二)无产阶级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恩格斯曾说:不占有生产资料,同时生活能够维持必须依靠出卖劳动力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才是无产阶级[4]31。根据恩格斯的定义,把无产阶级等同于一无所有的阶级是一种误读,这里我们需要认识到,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判断无产阶级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不拥有生产资料的阶级还有奴隶以及农奴等,从事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则是判断无产阶级的又一个重要指标。因此,不拥有生产资料但从事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阶级才是无产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4]41所以说,无产阶级实质上是工业无产阶级。其革命性主要体现在对私有制的完全否定,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并建立共产主义。只有由自在阶级转化为自为阶级,才能真正发挥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当然这种转化的条件有两方面:一是对阶级利益自觉产生认同,二是在对阶级利益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阶级联合且能够采取有效的集体行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标志着俄国无产阶级实现了上述转化,也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以及被压迫民族与人民的觉醒。

中国工人阶级最早产生于19世纪中叶。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的数量达到200万左右。中国工人阶级不只是数量增长,还有革命素质的提高。一是具有极强的革命性。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中国工人阶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仅工时长、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恶劣、伤亡率高,而且工资低、生活毫无保障。同时由于“近年以来,南北用兵,时事艰难,百物腾贵”,广大工人“终日虽然用尽血汗,难谋一饱”[5]18。所以五四运动中,这一强烈革命要求和巨大革命力量就转化为实际的革命行动。二是具有分布的集中性。表现为分布产业与地区的集中。从分布产业来看,中国的产业工人主要集中在大型厂矿企业,帝国主义开办的工厂、矿山、海运、铁路、码头等几个大的产业系统;从分布地区来看,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武汉、天津、青岛、沈阳等城市。这种集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组织性、纪律性和战斗性的加强,具有强大战斗威力。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就有出色表现。三是与农民具有天然联系。实际来说,世界上的工业国绝大多数都是从农业社会发展而来,工人阶级绝大多数也是由破产农民转变而来。但是中国的“农民在全国总人口中大约占百分之八十”,是当时“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6]642。再加上由于经济落后造成工人阶级人数较少,促使中国工人阶级对农村具有更密切的依赖性,与农民的联系也更为密切。工农的天然联系,一方面促使农民阶级成为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最坚定的支持者;另一方面,促使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能够充分认识到在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国进行革命时工农联盟的极端重要性,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农民的需要,维护农民的利益。当中国的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之后,就开启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开启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之旅。

二、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马克思曾指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相伴而生。其一,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无产阶级伴随现代工业的进步而逐渐集中与联合,成长为一个自觉斗争的具有高度组织化的集体,而且逐渐成熟。其二,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始积累,无产阶级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当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时,他们会自觉意识到,只有将整个旧世界打破、使全人类得以解放,自己才能得到彻底解放。由于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无产阶级“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7]283它是与资产阶级进行彻底斗争的“真正革命的阶级”。因此,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7]284从成立时起,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初心不改。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实事求是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命线,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是一个实践的问题”[7]55。在实践的结果出来之前,预测、怀疑、赞成、批判,任何问题都无法得到说明。对此,毛泽东同志做过一比喻,“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8]287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中国共产党确立并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实践证明,当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时,革命与建设就会取得成功;当背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时,革命与建设就会遭遇挫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立场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追求与根本,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人民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创造了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精神文明,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毛泽东同志曾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1031中国共产党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我们党永远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一贯立场,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为之奋斗,前赴后继,死而后已。正所谓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实践论以及唯物史观等都贯穿伟大建党精神的始终,成为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爱国主义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傳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辉煌也有衰弱,但爱国主义始终是凝聚中华儿女团结反抗侵略、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近代以来,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团结一心抗击侵略者;先进分子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始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作为先驱,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中不仅继承了爱国主义精神,也赋予爱国主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求真务实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求真务实精神。“知行”关系一直是中国哲学探讨的焦点。明代王阳明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观点,强调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王阳明“知行合一”观点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之上,对此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时代任务和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我们党所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知”与“行”是一体两面,来自实践并得到检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有没有新面貌,有没有新气象”,主要“在于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10]400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需要发扬求真务实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形成伟大的建党精神。

民本思想。伟大建党精神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强调,得民心,才能巩固政权;失民心,则会亡国灭身。荀子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唐太宗李世民曾反复引用荀子这一重要思想来警醒自己,提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思想,开创了贞观之治。这些都表明一定程度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已经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爱民之心与顺应民意如何体现呢?在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与压迫要适当减轻,采取有效措施,基本保障老百姓的生活,“乐民所乐”“忧民所忧”。孟子提出“仁政”的具体主张,例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墨子则认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国君应该好好研究的问题之一,“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如果不能消除这三患,亡国之期不远矣。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尽管没有科学完整地论述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但其中所包含独到而合理的见解却为伟大建党精神中人民至上立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渊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甘当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国共产党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形成激励自己坚守初心、不断前行的伟大建党精神,为其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渊源。

三、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实践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

辛亥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就有一定影响。比较早接触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物有梁启超、孙中山、朱执信等。十月革命的胜利“大大促进了同一切反社会主义的偏见做斗争的事业,并给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一条通向被压迫国家最遥远的角落的道路”[11]142,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1.传播者。一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如李大钊、陈独秀等。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其重要性在于它是中国人比较系统地介绍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开山之作,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尽管陈独秀的思想转变稍稍晚于李大钊,但当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相继撰写《谈政治》《社会主义批评》等文章,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并指出将来中国的出路是共产主义。当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二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如毛泽东等。毛泽东同志曾回忆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所发生的事情的文章。……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12]45早在1919年7月14日,湖南学生联合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毛泽东同志是主编和主要撰稿人,许多进步青年,比如任弼时、郭亮、肖劲光等就是受其影响开始觉悟,走上革命道路的。1920年8月,长沙文化书社由毛泽东、易礼容、彭璜等同志在湖南长沙创办,主要销售马克思主义相关进步书刊。三是一部分老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等。董必武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加入过中国同盟会,后来信仰马克思主义。1920年,董必武和一些爱国青年创办武汉中学,建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妇女读书会等,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董必武又与陈潭秋等人创建了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也参加了党的一大。

2.傳播途径。一是翻译经典著作。1920年开始,上海等共产主义小组相继成立,它们通过多种途径宣传马克思主义,其中就包括翻译经典著作,这一时期除了《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外,还有《阶级斗争》(恽代英译)、《社会主义史》(李季译)等。这些著作翻译后,在早期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员、进步青年以及进步工人中广泛传播,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由此可见,当时翻译经典著作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有效途径。二是创办进步报刊。十月革命后尤其是陈独秀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新青年》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很有影响力的刊物。《每周评论》由陈独秀与李大钊创办,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劳动界》《伙友》两个杂志的阅读群体是工人阶级,有针对性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湖南,毛泽东同志主编的《湘江评论》很有影响力,虽只出版5期,但极大地宣传了俄国十月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天津,周恩来同志主编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等等。由此可见,当时创办进步报刊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有效途径。三是演讲与授课。从1920年到1921年,陈独秀在不同场合发表了一些重要演讲,包括《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劳动者的觉悟》《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等。1920年5月1日,北大工友和学生500多人举行五一劳动节纪念大会,李大钊担任大会主席,并发表演讲,对俄国十月革命及苏维埃政府的成绩给予肯定与积极评价。1922年5月1日,李大钊又做了题为《五一纪念节于今天中国劳动界的意义》的演讲。为更好地在工人阶级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了一些劳动补习学校,帮助工人阶级识字、提高文化水平。例如,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上海劳动补习学校(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工人读书识字班(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等。由此可见,当时演讲与授课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有效途径。

(二)中国工人运动发展

五四运动后,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来到工人中间,多方式多途径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工人觉悟有所提高,工人运动有所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东北、上海、华南、华北几个地区为中心的罢工浪潮。

经济罢工。在东北,1919年6—10月,遍及沈阳、大连、抚顺、本溪、安东(现丹东)等地的日商企业工人先后举行了32次罢工,旨在增加工资、改善待遇。同年7月,中东铁路和机车厂的中苏两国工人举行了万人联合大罢工,旨在反对白匪首霍尔瓦特用“西伯利亚币”发放工资的行为,经过一个月的斗争,取得了很大胜利。在上海,1920年5—7月,由于米价上涨,包括各产业部门的产业工人和各行业的手工业工人参加要求增加工资的经济罢工接连发生。工人们不断坚持的英勇斗争,促使大部分罢工达到了增加工资目的。在华南,1920年4月,香港海军船厂等企业的机器工人5500多人举行同盟罢工;1921年6月,广州机器工人与粤汉、广九、广三等铁路工人联合举行了万人同盟大罢工。上述两次罢工都取得了胜利。在华北,1920年5—6月,开滦各煤矿联合起来举行了大罢工,参与罢工的矿工有2万多人。此次联合罢工中,他们提出了“加薪请求书”,发表了“罢工宣言”,结成的统一战线既经受住了资本家的威胁与分化,又经受住军警的镇压,最终取得了胜利。

政治罢工。1920年5月1日,为了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国的工人阶级第一次在上海等大城市举行群众性活动。上海工人5 000多人在体育馆召开“世界劳动纪念大会”,散发传单,号召“劳工群众联合起来”,推翻军阀政府,“建立一个新政府”。尽管会前遭到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百般阻挠,但工人们以顽强的意志,冲破重重阻力,使纪念大会得以如期召开。另外,在北京、哈尔滨、唐山、九江、长沙、广州等城市,工人阶级也组织起来举行纪念活动。

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运动不断发展,工人阶级在斗争中不断成长,为建党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建党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这样,在中国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就被提上了日程。首先是李大钊与陈独秀比较早地开始酝酿建党。1920年春,在中国先进分子积极筹备建党之际,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到中国。他来到上海与陈独秀见面,商讨和筹划建党等相关问题。1920年8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此后武汉、北京、长沙等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也相继成立,还有旅日、旅法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23日,党的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提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推翻资本主义政权,消灭私有制[13]1。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在一大中就已彰显,为中国革命确定了核心与方向。党的二大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为无产群众奋斗”“急先锋”[13]90,明确了党的人民立场与群众观点。

伟大建党精神生成于中国共产党创建之时,贯穿于党的百年辉煌历史。其生成逻辑昭示,这一精神构筑于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艰辛探索的基础之上,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彰显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在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实践中,成为值得后人继承与弘扬的宝贵财富,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强大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魏源.海国图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3]梁启超.戊戌政变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毛泽东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实践逻辑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精神养老研究取向及其实践逻辑分析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基于宅基地置换的新型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及其实践逻辑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