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选露
摘 要: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和制订,各地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越发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地理常识,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区域之间的关联性,激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动进行地理考查和地理观测,对自然环境进行探索,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然而现有的教学模式无法真正落实响应新课程标准要求,为此必须要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推动建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当前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探索高效地理课堂的建设策略,以期为现代化的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参与人员,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代替教师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担负着引导者和推动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学习并理解相关知识内容,然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习惯性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师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课堂模式,未能真正将先进教学理念与实际课堂情况结合在一起,导致学生难以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复杂的知识学习环节,影响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为此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帮助师生适应快速变化发展的课堂环境[1]。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思考问题,实现知识框架的构筑。然而部分教师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未能从学生的现有知识体系中寻找到相似内容,帮助他们理解相关知识内容,课堂调控能力有限,学生的学习进度缓慢,难以理解所学知识内容。
教师缺少应变能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教案要求控制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学生看似具备一定的自主性,但实际上其思维发散程度被牢固地控制在相应的思维框架当中,导致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难以得到教师的解答,学生自主性被压制导致课堂氛围难以活跃起来,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二)学生问题
部分学生长期接触被动式学习方式,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给出的知识全盘吸收接受,过度习惯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面对新式教学方法时容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难以在短时间内根据要求完成知识内容的整合,无法独立对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在短时间内容易出现成绩波动情况,影响学生学习信心。部分学生性格较为内向,学习目标单一,在分组讨论和互助式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较差,所讲的内容其他学生难以理解,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受到影响。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师安排任务后学生未能按照要求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导致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有限,无法实现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后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2]。
(三)课程问题
地理知识内容较多,课堂时间相对有限,难以在固定时间内完成所有知识内容的讲解。导致部分教师为了能够在规定的课时数内完成教学目标,不自觉地占据课堂主导地位讲授知识点内容,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
部分教师在设置教学问题时未能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入手,提问随意性较强,问题难度把握不到位,导致部分问题缺少讨论价值,部分问题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参与到讨论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深度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作业布置方面更多在于重复当堂所学的知识内容,题目重复率较高,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作业题目的难度设置不合理,统一设置作业题目的方式对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部分题目难度过高,难以理解,对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题目难度有限,无法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提升自身思维能力的作用[3]。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一)强化学情交流,准备相关材料
教师作为高中地理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是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主要参与人员,也是主动的一方,为此教师必须从自身入手做好相应准备推动构建高效教学课堂。教师首先需要准备教学案例与教学方案。在开始备课之前教师需要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思考哪些问题在教学中学生理解相对困难,并对困难问题进行针对性备课准备,对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演,并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保证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必要时可以在确定方案后与小组长和课代表进行分析讨论,设置合理的问题目标,保证时间分配合理,为每一环节预留足够的学习时间。
新课程背景下,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模式已经逐渐普遍开来,为避免分组教学消耗过多的课堂时间,教师需要在空闲时间提前告知学生小组分配方式和需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自行查找相应资料内容,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物,使课堂讨论环节能够真正向前推进展开,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4]。
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为例,教师在教学开始前需要与课代表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上一节内容“植被与土壤”的学习当中遭遇的问题,了解学生学情的同时,将本堂课需要学习讨论的有关于自然灾害和气象灾害的内容告知学生,要求学生从各种渠道提前搜集了解与气象灾害相关联的内容,了解国内外常见的各种气象灾害,如台风、洪涝、干旱、寒潮,以及龙卷风和雷暴等,自行学习了解气象灾害发生时的特点以及带来的灾害,在课程开始前提前搜集台风、洪水等灾害发生时拍摄的实地影像资料,计划在播放视频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遭遇不同气象灾害时人们哪方面的损失较为严重,如何能够有效避免灾害的发生呢?问题本身发散性较强,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同时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趣味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信息对问题进行讨论,保证学生能够快速投入课堂教学环节当中。本堂课所讲知识内容大致包括气象灾害类型、影响后果、产生原因和预防办法四种类型,根据灾害种类进行分别讲解,将每种气象灾害的授课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五分钟讨论提问,五分钟教师讲解,做好时间规划,保证教学质量,为教学内容有序展开做好充分准备[5]。
(二)合理设置情境,情境结合实际
情境设计是高效教学课堂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快速投入课程当中,让自己成为课堂的一部分。为避免出现情境塑造不成功,浪费课堂时间的情况出现,需要在情境设计环节中将高度概括、抽象化的地理知识重新转变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社会现象,吸引学生主动探究相关知识内容,避免知识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在情境塑造方面脱离传统的口述式情境展示,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的视频和背景音乐,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情境的塑造和代入流程,加快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以人教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为例,为让学生能够掌握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开始阶段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实际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位置,并借助地图将四大文明古国所处地形、周边资源等关键条件展示出来,并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结合图片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会出现在这几个地区,哪些因素促使人们选择这些地区进行生产生活呢?”学生按照预定要求,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尝试探索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每人针对性分析其中一个文明古国的发展特征,引导学生将联想到的特征写下并进行对比,如地区地形平坦、处于温带地区,气候相对适宜居住,周边地区靠近河流,水源充足等,提取其中共同点作为问题答案,将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在学生基本了解问题情况后,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大家从上一个问题当中了解到了环境优势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而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哪些自然条件促进了日本发展呢?”在塑造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特有的关联性思维方式,利用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今后的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
(三)把握教学要点,做好整体规划
为保证教学情境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情境塑造完成后,教师需要从问、动、思、点、练五个方面入手逐步推进教学进程,将教学内容与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
“问”即是上文提到的设问和提问,在情境当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知识内容,达到预定学习目标。
“动”指动手动脑,积极查阅资料,结合相关资料信息尝试解答问题,在情感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保证思考质量。
“思”指双向思考,即学生在完成本堂课的知识学习之后需要重新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复习整理,教师在教学完成后需要及时反思,与学生沟通,了解本堂课的情境塑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后续改进教学流程打下良好基础。
“点”主要指点拨、点评,在学生学习和解答问题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教师需要抓住困扰学生的关键问题给予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关键点,使其能够从宏观角度上结合多类因素分析地理问题,逐渐构建起学习地理知识的知识框架,保证学习质量。
“练”主要是随堂练习和作业环节,平时考试也可被称为练习的一环,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结果了解其对所学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易错问题针对性解答,为后续情境的更新和教学训练水平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从细节入手进行整体规划,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为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以人教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水的运动》为例,本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洋流出现的原因以及类型,了解不同类型的洋流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水体环境的差异和变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帮助人们建立起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在课程开始环节首先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展示澳大利亚人群居住图,引导学生在分析图片内容的过程中发现澳大利亚人口东多西少的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影响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鼓励学生自行根据地图内容搜索与澳大利亚相关的信息内容,在环境图分析过程中发现澳大利亚人口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在于澳大利亚西部地区以沙漠为主,降水较少,不利于人们居住生存。在分析气候特征的过程中,引入寒流与暖流的定义,正式开始学习气压带与风向对海洋水体流动的影响。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在地图当中随意抽选几个位置,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位置的洋流流动方向以及属于暖流还是寒流,说明暖流和寒流形成的主要原因,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如果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则需要及时给予点拨和提醒,例如在夏季亚洲地区的气压团特征、季风方向等,海水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属于哪种洋流?在点拨环节中巧妙地将了解洋流所需的不同季节各地的风向信息、气压团信息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多个所学知识点组合在一起。
(四)严抓教学评价,扩大教学价值
评价环节是对一堂课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反馈,是教师优化教学方案的信息收集环节,是素质教育能否真正展开的关键环节。在评价环节中,教師应注意到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较为敏感,为此教师需要尽可能以正向的积极态度,用鼓励的言语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缺点的同时尽可能保持宽容、和善的态度,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其今后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学习同样的内容,由于不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材评价,对于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评价准则进行鼓励,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在不断努力前进的过程中超越自己,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紧跟教师的步伐收获自身的成长。
评价环节应具体分为三部分展开,首先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将每堂课所学的知识点整理到笔记当中,根据自身学习的知识点数量进行打分评价,帮助学生认清自身学习情况,完成自我评价。其次是小组互评,鼓励能够让一个人走得更远,小组内部相互评价,帮助学生了解其他人眼中的自己,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达到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目标。最后是教师评价,教师可以进行当堂评价,也可以进行课后评价,细致入微的评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注视,从更加客观的角度了解自己的成长情况,认识到自己在今后的努力方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建设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抓住教师、学生、课程组成三方面内容,采取针对性措施创新传统授课观念,尽可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环境,鼓励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为其综合素养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吉民.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8):287-288.
[2]黄晶.论如何打造高效的生活化高中地理课堂[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4):221-222.
[3]李慧敏.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4):283-284.
[4]罗苗苗.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生本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9):184.
[5]易娅娅.高中地理教学导学案与有效课堂构建整合的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4):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