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华
〔摘 要〕 小学科学课堂把教材、生活和实践操作三者合一,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主题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提升学生探索精神、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课堂上,以项目式学习为主,以驱动问题为情境支架,以探究实践为思辨支架,以团队合作为共享支架,指向小学科学深度学习,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阶发展。同时,完整的项目式学习有助于教师全面掌握学生动态的学习状况,以便及时调控教学行为。
〔关键词〕 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12-0034-03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可以帮助学生开发自身潜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学理念的不断转变,小学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地优化。作为一种全新方式,项目式学习的出现,给小学科学课堂带来了变革。
一、小学科学课项目式学习的内涵
项目式学习是以主题项目为主的课堂实践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以主题项目为指引,引领学生积极展开课堂实践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管理。这时候的课堂教学把教材、生活和实践操作三者合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生探索精神、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开展项目式学习,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小学科学教材的知识板块,对小学科学课堂进行实践创新,设计出适合学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真实情境教学。在教学情境中融合学生的兴趣点,利用新鲜的事物,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提升学生的探究欲望,为项目式学习的课堂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设计课堂实践教学时,对于项目式学习的驱动问题,教师需要结合教材,根据课堂标准,将具有典型价值的问题融入主题,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运用科学思维和能力去学习,结合课堂的知识内容向项目式学习目标迈进,进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最后,适当地建设项目式学习成果平台,将科学实践课程中的小组合作研究的具体成果展示出来。这不但可以总结科学实践的项目研究的学习经过,还可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提供平台。在实践成果展示之前,教师运用所有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去设计展示作品的方案,给学生鼓励,帮助学生去感受作品带来的喜悦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动力,推动项目式学习课堂实践落地。
二、小学科学课项目式学习的要素
(一)合适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前了解学生,帮助每一位学生设计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使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增强对于科学这门课程的认知。这样既可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需要在項目式学习的课堂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控力、团队协作能力、时间的把控能力、辩证性思维等等。其实小学科学课堂项目式学习实践并不需要学生完成高难度的科学实验,而是通过课堂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发现自身的问题,去解决问题或者改正自身不足。
(二)驱动性问题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课堂项目式学习往往通过驱动性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学习探究。一个具有驱动性的问题能够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这个问题应该符合科学核心素养的原则。项目式学习的驱动性问题可以凝聚学生课堂学习的专注力,是确保科学课堂实践活动的先决条件。当学生能够主动去解决驱动性问题的时候,就证明教师已经完全了解项目式学习或者会应用这种教学方式了。这样的问题都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创设性问题,把学生作为问题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打破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小学科学课堂实践中实施项目式学习,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或者其他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去对待每一节科学课,推动学生去解决项目式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表现,清楚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对于新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对于新学到的知识又有哪些不够理解或者不明白之处等等。这些对于过程性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在实践活动的时候是非常需要教师和同学给予肯定的。
三、小学科学课项目式学习的路径
(一)问题引领指方向
在进行项目式学习的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设计出符合科学知识的问题,将问题抛出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以“微小世界”为主题展开项目式学习的课堂实践为例,教师可以对学生抛出一个富有思考意义的问题:“水是大家比较常见的物质,我们每天都在饮用,那么微小世界中的水世界是什么样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去思考和讨论该问题。让学生在课后去搜集自然界中的各种水,可以是露水、河水、湖水、汗水、海水、自来水等等,将这些搜集到的水带到实验室中,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制定该项目的学习目标。在显微镜的帮助下,学生在各种水中发现了很多微小生物。这些微小生物会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帮助学生去拓展延伸更多的知识。在自然界的河水中,不仅含有钟形虫、草履虫等微生物,还含有常见的水藻。学生自然而然就想去探究各种藻类,了解藻类的特点、生活习性等。
在这样的科学实践课堂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以后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打下基础。
(二)探究实践求发展
小学科学课堂实践课程在项目式学习背景下,指引学生运用身边的工具去深入探索某一个课题,通过教师的引导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将实践课堂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深入了解知识,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从而学会科学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课堂实践的方式去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可以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是学生接受小学科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以“微小世界”中的《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为例进行项目式学习。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证明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对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实验器材。本节课用到的实验用具主要有显微镜、滴管、水、载玻片、镊子、吸水纸、纱布、洋葱、盖玻片、针。教师依次讲解这些实验器材在实验中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观察力。在用显微镜观察之前,需要将临时装片做好。在制作临时装片时,我们先要用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接着用滴管在载玻片上滴上一滴清水,留着备用。然后,使用镊子从洋葱表面取下一片表皮,将其放置在载玻片的水滴中,并用针把表皮展开。最后用镊子把盖玻片从一侧在接触水滴的边缘缓缓将盖玻片放平。在放盖玻片时,要注意不能有气泡。这样临时装片就制作好了。下面要把制作好的临时装片放到显微镜上去调节,去观察。通过独立操作完成学习目标,让学生认识了一个新世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认识了微观世界,认识到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原来细胞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使学生了解了細胞世界的存在,认识到自然界中的众多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知道我们人类自身也是由不同的细胞组合而成的。
科学教材在编排上很重视活动和实验,各章节都安排了调查与研究、探究习题、家庭实验等。这些内容都比较简明,选择学生最熟悉、最关心的生活方面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让学生体验到更多从没有体会过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融入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操作的兴趣,极大地唤起他们的责任感,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团队协作促提升
我们要在小学科学的项目式学习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在实践课堂活动中融入科技元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之间产生优势互补,实现团队之间的互帮互助。在小学科学的实践活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实践活动完成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将学生在实践中得出的实验数据进行整合,通过信息技术将各个小组的观察记录展示在屏幕上。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学生发言、讲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最后教师对这节课的实践活动做总结,并鼓励学生,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以“微小世界”中的第五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为例,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利用显微镜对多种植物进行取样观察并将其细胞结构画出来,学生经过探究讨论得出“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就是细胞”这个结论。教师根据学生上节课观察过的洋葱表皮细胞向学生提问:洋葱的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其他植物以及洋葱的其他部分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吗?其他植物的细胞和洋葱有什么区别呢?针对这个问题展开教学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动手操作,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的学生去制作临时装片;有的学生负责观察调节显微镜;有的学生负责记录数据;有的学生负责将观察到的细胞画出来。最后全组一起讨论研究,对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得出最终的结论。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的效果,通过团队合作互补共进。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的课堂实践教学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于强调书本上的知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十分枯燥,不利于学生学习。而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科学课堂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知识、研究知识,将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把学生分成多个团队,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还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利民.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探索[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2(19):16-18.
[2]陈福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实践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
[3]黄梅玲.微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实践与意义[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0(10):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