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良
摘 要: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收获,还要重视学生在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在此基础上逐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的人生追求,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语文本身所特有的人文知识,用语言美来感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德育功能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教“文”、不“传道”的不足。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5-0145-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5.048
伴随着我国当前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校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面临调整,新时期的教育特别强调要把德育教育、思政教育全面融入教学体系中,在各学科教学中都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以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根本任务。其中,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与母语教育关联最为紧密的学科,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其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到书本中去学习,到生活中去发现,到作文中去歌颂,再到生活中去培养美好品德。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从其教育价值来看,育人远比教书重要得多。如果能育好人,教师教书就容易多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道德情操的教育和熏陶有机结合起来,是当今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语文教师需要结合学科特点,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艺术性地渗透其中,力争做到“不生硬、有实效”,这样才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应用的统编教材中,涉及的篇目都是精挑细选、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仅能够提供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素材,同时也蕴含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各种素材,这些学习内容有的蕴含着思想,有的蕴含着感情,还有的阐明了德育的观点。对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知识、技能的培养与对学生情感、道德的熏陶和感染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全面育人。
一、系统分类,提炼德育方向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步入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日趋强烈,因此往往抵触单一、枯燥的说教,不喜欢听所谓的“大道理”。对此,语文教师要牢牢抓住教材,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資源,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篇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对此,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倡导的“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新模式,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分类,从而提炼、明确德育教育的方向。在七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下分类。
(一)树立远大的理想,直面人生的困难
刚刚迈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告别快乐的童年时代,对新步入的初中生活以及未来的人生、将来的世界都充满了好奇和期许,这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段。然而这一阶段的学生也容易在现实中受挫,一些学生尚未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容易产生各种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与之相关的语篇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挫折教育,例如可以从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课内容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和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以及学习生活中的乐趣,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对初中生活的畏惧心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以及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再如在进行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这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补充关于作者人生成长的经历,使学生学习其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其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同时,教师也要告诉学生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关键是在经历人生的巨大困境之后如何崛起,如何全情投入使生命更精彩。再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这课的学习中,文中的“父亲”让我们“在那小悬崖上”了解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而在诸葛亮的《诫子书》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感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力量。
(二)领略自然之美,净化美好心灵
美育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写景的文章,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素材涉及的内容,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同时净化学生的心灵。例如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中,以“感悟四季美景”为主题安排了四课学习内容,分别是《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和《古代诗歌四首》。这四篇文章同时也蕴含着不同的学习主题,在朱自清先生的《春》这一课,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春天不仅给大自然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温暖、希望和力量,引导学生体悟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而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则是寓情于景,通过对济南冬天的景色的描写,渗透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恋乡之情;《雨的四季》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所学的第一篇自读课文,它以生活中常见的“雨”为素材,通过对四季的雨的描写,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感受平常之物的美,懂得欣赏平凡之美;而《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四首古诗虽然都是写景之作,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是从诗歌内容的差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不同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与情感之间的密切关联,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
(三)感受科学魅力,激发进取精神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进取精神是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而语文教材中也有与之相关的文章,可以成为这方面的教学素材。例如在《邓稼先》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能够了解邓稼先和杨振宁两位科学家的成长足迹,感悟到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品质。而关于航天英雄杨利伟事迹的课文《太空一日》则以时间为主线,介绍了杨利伟搭乘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首次进入太空的全过程,能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的艰辛历程,感受中国科技创新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而在学习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悲剧”、品“伟大”,使学生感悟到人类在科学探险的道路上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这并不能够阻止人类继续探索的脚步,这样学生在感受科学研究者伟大的奉献精神、体悟到科学的魅力的同时,也能够树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从而激发出学生的进取精神。
(四)感受亲情挚爱,明确道德标准
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之一。统编版教材中也有这样的教育素材,例如《散步》一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为例,用一件“散步”的小事,把老、中、幼三代人互相关爱的和谐家庭氛围呈现出来,课文内容展现了人类美好的情感空间,也诠释了家庭幸福快乐的源泉;再如在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作者通过回忆母亲对自己细致入微的照顾,而重燃了对生命的勇气与信心,讴歌了母爱的伟大,也彰显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五)知晓假丑恶虚,追求真善美实
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其内容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是非对错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价值追求,帮助学生辨别假丑恶虚,在此基础上追求真善美实,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作用。例如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一课的内容,能够使学生了解到两名骗子的可恶,但同时他们也是社会的“镜子”,呈现了一个充满谎言和欺骗的社会;而在《天上的街市》一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天上”的街市的美丽,以及民众自由、幸福的生活,感受作者对当时北洋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不满,以及对未来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爱国情怀,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有很大帮助。
二、巧妙设计,落实德育要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语文教师需要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特点,在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渗透,依据德育内容的分类,进行灵活巧妙的设计,以充分落实德育教育的要求。
(一)利用好课堂教学,恰当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为便捷的途径,因此语文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中的各环节着手,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避免简单的说教,而是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载体。例如在进行文章学习时,教师需要给学生介绍文章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这些内容可以成为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如在学习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郭沫若先生的生平,也可以让学生讲一讲对他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创作背景,即在1921年10月,虽然当时已经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但其高潮逐渐退去,国家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民众所追求的自由、民主的幸福生活并未到来,帝国主义的压迫依然存在,封建军阀之间依然在混战,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并未悲观,而是依旧为改变现状、追求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这些背景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责任担当意识都有很大帮助。而在課堂教学中的文本分析、课堂小结以及拓展延伸等环节,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适当进行德育渗透,以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引导。
(二)进行角色扮演,渗透德育教育
为了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新的课程标准鼓励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活动,特别是要多开展以实践、体验或者探究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有着丰富的故事性、启发性和实践性,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课本剧的模式,以角色扮演为主要形式开展实践性学习,在体验学习中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这则童话故事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然后鼓励学生自选角色,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设计角色的服装、道具和台词,然后让学生进行展示。学生们围绕课文内容能够设计六部分内容:皇帝爱新装、骗子织新装、大臣看新装、皇帝展新装、百姓议新装、小孩揭新装。学生在表演、展示的过程中,很容易理解故事中讽刺的内涵,也知晓了要坚持理性、不盲从,还要诚实、敢于说真话等道理,这比直观阅读课文更有效果,也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给学生的更深刻的教育;同时这种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团队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三)利用写作训练,渗透德育教育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于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用独立的思维去表达自己的认知,因此也是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路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推进。首先,鼓励学生阅读优秀文章,在阅读中开拓视野,提升自己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其次,鼓励学生学会观察、认识社会,语文教师要告诉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感受生活中的友情、亲情,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规则、道德的价值,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也能够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最后,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勤于练笔,让学生把学习、生活中的感悟或者感受及时记录下来,这不仅能够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还能够通过批阅或者交流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引导,促进学生思想的进步。
(四)开展多样活动,多途径开展德育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其中很多的学习内容与中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可以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也可以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开展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参观名胜古迹、清明节祭拜烈士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教育。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又能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实现对思想的培养和对人格的塑造。
三、结语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应该尝试做学生精神上的导游,让学生自发地去追求完美,这样学生才能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晋韶娟.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10).
[2] 刘建芬.以情感人以爱动人——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38).
[3] 吴攀清.浅谈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J].读写算(教研版),2012(19).
[4] 辛向春.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
[5] 肖春梅.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祖国·建设版,2014(8).
[6] 李孟芳.让德育之花开满语文课堂——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学习,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