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心理育人为目标的健全人格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2023-05-30 03:06刘晓丹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2期
关键词: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刘晓丹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交叉也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法,随着育人体系的提出和不断发展,心理育人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中人格教育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文章结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育人工作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特点以及健全人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探讨将健全人格教育作为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心理育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途径,以此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最后根据健全人格教育的特点,提出合理建议与有效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格教育;心理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6-0062-04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育人及健全人格教育的现状

面对复杂多变的國际形势和新时代党和国家的育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在这一总体架构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心理素质的提高来优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效,以达到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是当前我国高校心理育人的突出特点。然而,随着高校对思政工作和育人工作的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大学生日益提高的心理发展需求与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不完善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当前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基本矛盾。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际竞争也日益加剧,学业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感情的问题、职业的压力等时时刻刻影响着当代青年,如果不能够正确对待、合理解决上述问题,就比较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并由此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呈现逐步提高的发展趋势,这与高校这一微社区系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的保障功能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和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者功不可没[1]。2019年的一项以近两万名“00后”上海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为乐观,然而,具体来看,近半数大学生出现较为棘手的心理健康危机,且主要集中在抑郁、焦虑等问题[2]。这与当前中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受到传统心理学学科专业藩篱束缚密切相关,失去了大育人视野的中国高校心理教育更多是从补救方面出发而不是从发展方面,更多致力于对具体心理问题的解答与对心理事件的干预,忽略了人的情感教育与健全人格教育在中国高校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一致性,使得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缺乏学科融合。因此,相比从补救角度入手,例如心理疾病的预防等,从发展的角度开展健全人格教育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积极、丰富、有建设性地展开。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应更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心理育人中突出人格教育的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特点及教育

人格是在人类生命基础上,因社会的环境变化所产生的特殊而稳定的、有控制功能、倾向性和行动性的各类心理的综合整体[3]。完全个人和健全人格之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与不同点,所谓完善个性即是人的升华过程,是指将人的所有元素充分发挥,完全统一,这不仅是对自身优秀品格的要求,更是一个高度的精神生命境界,是各种积极人格特质的完美融合[4]。完善健康个性教育,即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必要的心理教育,使之逐步获得对健康个性的培养,使受教育者逐步建立健康的、日趋完善的个性,使知、情、意整体协调,从而形成完善而健康的教育心理框架。

健全人格培养既强调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并注意培育学生社会意识和社会性。除了偏执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典型的人格障碍形式外,由于面临着复杂的全球政治形势、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氛围以及多元文化的广泛影响,当代大学生还时刻感觉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社会力量的挤压,其健全人格发展能力也遭遇着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挑战,进而产生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矛盾。首先,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趋于完善,但人际交往水平大幅下降,人际关系的日趋紧张和人际交往热情的缺失使得这一群体更加冷漠和自我;其次,信息时代给予了大学生更加开放的社会意识与能力,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也普遍较快,但价值观念的日趋功利也让其人格的缺失进一步被放大;再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现代化,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普遍提升,他们的个人生活态度也更加乐观积极,但抗挫折能力却更加薄弱,面对复杂问题时易出现“佛系”“躺平”等主观放弃的现象;最后,个人思想与政治觉悟能力普遍较强,但道德品质意识日趋弱化,这也是影响大学生群体人格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

按照人格发展理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调整定位期[5]。这一时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个体在学习中不断校正自己、完善自己。在这个关键阶段,给予大学生正确的人格教育势在必行。从学校思想政治教学角度来看,高校的人格教育路径大致有四类:一是探索健全人格德育教学新模式。在学生生活教育环节上,学校要加大对教学主渠道的变革与创新,大胆增加基本人格教育内容,注重大学生的基本心理教育与健全人格指导能力,要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人格教育的渗透。二是发挥教师培育知识发展自我的功能,以自身知识的个人价值树立示范,带动大学生提高知识涵养和适应能力,培育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精神。三是注重校园文化对性格养成的影响,营造有价值的物理氛围和心灵平台,举办促进心理发展的校内外赛事,打造富有特点的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让学生在氛围浸润和耳濡目染中接受人格教育。四是要突出大学生对发展健全人格的主体作用,要不断培养大学生自主意识与自我控制意识,培养智力与非智力方面的平衡发展,以达到与实践自我和认识自我的和谐发展统一,在心理健康层面达到人格和谐统一,在思想政治水平上更上一层楼。

三、健全人格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原来“成为德育的一部分”到较为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再到三全育人理念架构下的心理育人,目前,心理育人与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之间的协同协作、互联互通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常态[6]。心理育人,作为一个主要育人渠道,其最终目标和整个教育事业目标一致。全球化时期,大学生所接触与认识到的思维理念和新生事物都更为丰富,意识选择上也更为自由,而这又给大学生们造成了很多的选择障碍与思维冲击,也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让许多大学生未能形成健全的人格[7]。首先,人格教育和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格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自我,建立独立人格。其次,在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大学生要面对更加多样化的人生抉择,有的抉择是适应时代历史要求的,有的抉择是背离历史演变规则的。通过健全人格教育能突出完善人格的重要性,使学生自觉发展自身潜能,进一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最后,健全人格教育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健全人格要求个体看世界的方式、看问题的视野以及看世界和看待问题的角度都更全面、更科学,而健全的科学道德要求个体要真实地、完整地、和谐地、辩证地看待事物和观察问题,二者有机统一,正是新时代大学生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观[8]。综上,健全人格教育对大学生来讲必不可少,只有受到了正确的人格教育,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充分认识自我,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健全人格教育是心理育人的重要部分[9]。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健全人格培养方面入手,通过塑造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采用人格教育的方式,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这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将育人对象不仅局限于个别的特殊个体,而是注重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深刻认识和了解自己,拥有坚定意志品质与情绪调节能力的同时,发展出更高层次、更深刻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

四、健全人格教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增强人格教育科学性,促进心理育人学科融合

高校人格教育要保证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的科学性。首先,育人者在实施人格教育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青年学生的心灵体验,充分重视学生情感的丰富性和多元化,然而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多地集中在“我讲你听”的教师主位传统模式,以教师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更为健全的人格发展感染学生是重要的人格教育模式,但学生参与感、体验感的提升才是人格教育更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其次,在教育内容上,不能把健全人格发展停留在心理问题解决的层面,要注重心理适应的价值性和道德性,强调思想道德素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调控与引领功能。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把解决问题当作工作的“头等大事”,但大规模的人格教育却被放在了退而求其次的环节,使得本就有人格发展不健康的小问题在忽视中演变为更为棘手的大问题。最后,高校人格教育要以科学的教育方式,通过对个人理想和精神力量的提升调整学生身心状况,从而凸显出人格教育独特的功能,具有比其他育人模式更广阔的亲和力、感动力和归属感。

高校心理育人,要丰富发展心理教育的基础课程,必须充分根据思想理论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课程性质,牢牢把握“为谁培养人”这一育人总目标,以开放包容、融合探讨的态度丰富与拓展支撑学科[10]。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作为交叉学科发展,为学生提供更深层次的人格发展依据,道德选择与认知匹配、理想信念与意志水平其内涵与外延都有着高度一致性;同时,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拓宽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科学地认识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基本原理,在更加清晰的认知中进行价值选择;而社会学、教育学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帮助大学生了解人文社会的构成和发展,以此树立更宽广的人生理想和更高水平的道德认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产生因素复杂且多变,层次性也更强,多学科的丰富知识能够从不同角度和理论框架科学分析问题的成因,能够将宏大的社会转型、新颖的新媒体推进和各异的个人经历、深刻的原生家庭影响等多种因素融合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地帮助学生铸就健全的人格,调整积极的心态,收获幸福的生活。

(二)创新人格教育方法,加强心理育人队伍建设

在人格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要丰富优化助人的方式与手段,并结合各种创新开放的人格教育方式充实教学内涵,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可以充实教学内容,利用榜样效应,结合具体案例,在传播课堂知识的同时,把握当代大学生对时政事件的高敏感度、高关注度的特征,尽量多地介绍典型案例、典型人物的优秀人格,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原理分析事件其内在原因,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断自我暗示,将优秀的品格內化为自己的人格品质,最终达到人格重塑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其次,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思政工作者应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交叉,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网络问诊服务、网络朋辈心理辅导,提高心理育人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此外,心理健康教师应针对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的人格缺陷或心理健康问题,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方法,有计划地采取集体训练进行改善,如针对新生入学阶段的“人际交往训练”、毕业择业选择阶段的“生涯规划训练”,以及日常生活中突发事件的危机干预等,以点带面解决问题,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各个击破。最后,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学生更喜爱有实践体验的课程,并且更希望得到能够应用到未来生活中的人格教育课程。因此综合运用参与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和途径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驱动力,探索并建立问题解答法、社会价值清理重构法、社会资源动员法等灵活性多元的教育途径,以沉浸式体验丰富学生的人格教育,以更加实际的应用技巧帮助大学生健全人格,让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快乐与社会发展相联系,让个人心理和社会意识的相互沟通。

(三)融入社会实践锻炼,构建阳光校园文化

社会实践活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渠道,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将逐步成熟和完善。可以通过组织抗击流行病毒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我为家乡做实事”等社会实践性教学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中,以具体行为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汗水与奉献中体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大成果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让大学生可以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贯彻我国当前提倡的发展科学价值观和生命价值观。还可以利用大学生对未来择业和人生选择的重视,组织生涯体验课堂,提供校企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所学专业的访企拓岗实习机会,利用实践活动的方式使他们真实地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巨大力量。同时,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使某些缺失的良好心理品质得到不同意义上的补偿,将解决实际困难从纸上谈兵变成实际操作,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完善。

此外,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宣传环境,通过宣传展板的环境暗示以及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平台的大力宣传,紧紧围绕新时代进步思潮和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宣讲和播报,在校园传递积极阳光的生活信息,让学生得到良好陶冶与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端正的思想,培养优秀的品质,进而形成健全人格,在给予他们丰富多姿多彩的业余生活的同时,满足他们对归属与交流的需求,从而发展他们的组织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使他们的科研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语言表达水平等在各个领域都得到发展提高。因此构建阳光的校园文化不仅是校园特色的体现,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习知识、重塑自我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辛自强,张梅,何琳. 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 心理学报,2012(05):674.

[2] 马川. “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近两万名2018级大一学生的数据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2019(03):97-101.

[3] 张野,杨丽珠. 小学生人格类型及发展特点研究[J]. 心理科学,2007(01):205-208.

[4] 葛明贵. 健全人格的内涵及其教育[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31(04):469-473.

[5] 张玉芬. 大学生人格教育[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23-62.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5.

[7] 张珊珊,刘文. 人格: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源[J]. 心理研究,2011,4(02):3-7.

[8] 王玲玲. 完善大學生人格教育——大学生自我塑造的缺失与培育[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02):37-38.

[9] 陈建文. 健康人格教育的理论透视[J]. 高等教育研究,2010(03):81-87.

[10] 潘莉,董梅昊. 高校心理育人面临的现实难题及其突破[J]. 思想理论教育,2019(03):90-94.

(荐稿人:金一兵,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党校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强化人格教育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研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