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错误资源 展现别样精彩

2023-05-30 10:48王建
幸福家庭 2023年2期
关键词:周长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王建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复杂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怀有包容之心,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将错误转化为鲜活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找错、析错、改错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领,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自觉性,领略数学的真谛。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运用“错误”资源,展开了积极探索,总结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实现数学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策略。

一、预设错误,积极引导学生

(一)研读教材,预估错误

教材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载体,教师应该用好、用活教材,从而实现高效教学。在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促使他们更好地探索所学知识。教师在剖析教材时,应做到读懂教材、把握教材,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分析学生可能出现错误的原因和理解方面的难点。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成效。

例如,在教授“商的近似值”这节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舍五入法”的运用,但对于“进一法”和“去尾法”还知之甚少。对此,笔者根据课本的内容安排,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问题一是“张大伯家里的油桶中有25千克油,准备装进油壶里,每个油壶可以盛油3千克,需要准备多少个油壶”。问题二是“焊接一个钢笼需要3吨钢材,有钢材20吨,可以焊接多少个这样的钢笼”。针对问题一,学生列出的解答算式为25÷3=8.33≈8(个);针对问题二,学生所列的算式为20÷3=6.66≈7(个)。

结合学生的计算结果来看,学生对“进一法”和“去尾法”缺乏了解,没有结合实际生活得出正确答案。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应注重强调数学问题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掌握取近似数的方法,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

(二)巧设问题,暴露错误

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分为共同错误和个别错误两种。对于共同错误,教师应着重记录,然后在教授相关知识点时,巧妙地融入修正错误的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巧设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出现错误,从而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

在教授“分数的认识”这节课的知识点时,笔者在屏幕上展现了和,然后问学生:“这两个分数,哪个更大一些?”学生在学习这节课前,已经掌握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对于这两个分数,一些学生会得出错误的答案,这是学生的思维定式造成的。面对这样的错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是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拿出两根同样长的小棒,截取第1根小棒的,截取第2根小棒的,让学生比较哪一段更长。比较后,学生发现>,这样他们对分数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了。

由此可见,教师巧设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发现错误、牢记错误点,还能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成效。

二、利用错误,促进数学思考

(一)运用错误,促进探索

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关键,也是战胜困难的原动力。错误来自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性,与教师直接提出的问题相比,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也更易激发学生探索的内驱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合理运用错误资源,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错误中提高认知水平,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積”这节课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向学生提问:“大家认为应该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学生回答说:“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将它相邻的两边相乘。”这样的想法得到了班中大多数学生的肯定。笔者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继续让该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和正方形看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为这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相邻的两边相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应该这样计算。”这时,笔者让其他学生动手探究这个想法是否准确。在探索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画图剪拼,先测量后计算;有的学生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框架,捏住其中一组对角,向两边拉,发现尽管两条边的长度没有变化,面积却变化了,所以顺利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高有关,底乘高才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正确计算方法。

面对学生的错误,笔者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探索。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认知,还能引导他们主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正确计算公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运用错误,掌握本质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容易被知识的表象所迷惑,导致出现错误。对此,教师应另辟蹊径,帮助学生探寻错因,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如引入动手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爬坡台”,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本质。

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时,笔者给出了这样的题目:“将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分成4个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部分学生列出的计算式为:10×4=40(厘米),40÷4=10(厘米)。这样计算的理由是运用“10×4”来计算大正方形的周长,将它分成4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0÷4”的结果。对此,笔者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然后将其分成4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并让他们动手测量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再计算它们的周长。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难度不大。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发现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周长的计算式应该是5×4=20(厘米),由此得出了正确答案。

由于小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出现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上述教学中,面对学生的错误,笔者运用动手实践活动,深化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认知。

(三)运用错误,组织辩论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倾向于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方式让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知识。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显然,教育不是简单的告知和被告知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将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可以选择相应的话题,打破常规,引导学生展开辩论,让他们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授“认识比”这节课时,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学生思考后,意见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有的学生认为不可以。笔者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结论,而是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进行了辩论。以下是辩论过程的部分内容。

正方:“根据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除数不能为0,分母不能为0,比的后项自然也不能是0。”

反方:“在觀看足球世界杯时,解说员经常会用0︰2和3︰0等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是什么原因呢?”

正方:“0︰2和3︰0是计分的形式,和课堂中所学的比的读写方法有一定区别。”

反方:“有什么不同呢?”

正方:“课堂中学习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是倍数关系,而计分形式体现的是得分的多少,并不是倍数关系。”

由此可见,学生在辩论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掌握知识,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又使数学课堂充满了趣味。

三、经历错误,提高综合能力

(一)借助错误,进行反思

反思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对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数学课堂中,学生通过反思错误来学习正确的知识,进而形成反思意识。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生出现错误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深化学生对错误的认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授“按比例分配”这节课时,笔者给出了这样的题目:“一个等腰三角形,相邻两条边的长度之和是14厘米,长度比是5︰2,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解答方法,一种是“14÷(5+2)=

2(厘米),5×2=10(厘米),2×2=4(厘米),10×2+4=24(厘米)”;另一种是“14÷(5+2)=2(厘米),5×2=10(厘米),2×2=4(厘米),4×2+10=18(厘米)”。对于这两种算法,笔者没有直接评价,而是让学生用直尺对这两种算法进行验证,思考这两种算法的差异。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这两种算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底和腰的不同。基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定律,他们得出10厘米是三角形的腰长,4厘米是底长,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24厘米。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当予以理解和包容,合理引导学生反思错误,进而纠正错误,这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纠错能力。

(二)借助错误,实现创新

创新意识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要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挖掘错误资源,开展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以多样化的训练活动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结语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但同时,这些错误也为教师进行教学诊断提供了依据和方向,帮助教师更加了解教学要领,从而为学生建立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应格外注重容错教育,围绕错误多做文章,探寻错误背后的深层原因,让学生在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促进自身的智力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戴窑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周长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剪正方形
巧求周长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巧求周长
剪拼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