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怡颖
在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坐落着一座“城堡式”幼儿园——杭州观成幼托园。森林、菜园、农场、小河……幼托园的点滴细节构成了许多人心目中的理想童年。于总园长杨蓉来说,童话般的环境是对她教育理念的最好诠释。从幼师到园长,从幼儿班到托班,被爱包围的杨蓉始终坚持将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守护他们的生命成长。同样,作为“托幼一体化”的先行者,杨蓉将这份爱不断延续,让每一名小小的儿童在真、善、美中,拥有生命的无限可能。
打造圆润自然的童话世界
在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设计院建筑师王伟的精心设计下,城堡式的环境构筑起观成幼托园极富特色的“学习场”。这其中也蕴含着杨蓉的苦心:“幼托园的建筑大多没有直角,希望借此给儿童更好的呵护,圆润他们的生命。”
整个幼托园以“圆”作为设计出发点,绿色丛林主题的“森林堡”、紫色海洋主题的“海洋堡”以及七彩世界主题的“彩虹堡”由一座超长的“空中连廊”贯通,既实现了室内外的无缝对接,也将不同的功能区串联为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的学习场域。孩子们可以自由穿梭,沉浸在游戏的畅想中。楼梯间里大小、深度不一的小圆洞像在探头打招呼,呼唤孩子们钻进去探索;建筑物上的半圆形窗户,在连接自然的同时,也为孩子们营造出了神奇的光影世界。
在杨蓉看来,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对孩子有莫大的吸引力:“幼童在学习时首先要接触自然,而不是背记书本概念和知识。”为了让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不受束缚地成长,幼托园在改建时不但保留了园区内所有的大树,而且没有设置任何围栏,孩子们得以在大自然中尽情玩耍,和自然亲密对话。为了进一步增加感官的丰富性,园内建造了农庄、动物园、月亮湾、喷泉等多样态场景,以及花园、泥地等开放的小空间,为儿童创设出活泼、自由的“隐形课程资源”。
“开心、开口、开步、开窍”
“观成”出自《周易·贲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成幼托园在此基础上添加“惠泽”二字,共同构成了“关注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把仁爱惠及每个儿童的心灵”的价值观。“教师每一个细微的举动对儿童的影响可能是终身的。幼托园开学第一课,就是教育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尤其是对待反馈能力较弱的托班儿童,更要‘摸着良心。”2021年,浙江省教育厅出台《浙江省幼儿园托班管理指南(试行)》,对托班设立条件、保教工作、托班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参与这份文件拟定的杨蓉,积极响应并不断深化托育工作,将“幼有优育”的思想贯彻到托班管理的方方面面。
感官是智慧成长的基石,启蒙教育是其中关键的一步。在杨蓉看来,0-3岁儿童和3-6岁儿童在教育方式上既有差异性也有整体性,0-3岁儿童首先需要的是精心地呵护和照顾,在此基础上成人才能够逐步培养儿童的独立性。为此,观成幼托园开发了针对托班儿童的“开心课程”,即“开心、开口、开步、开窍”,在“开心”的基础上,再去训练语言(开口)、大动作(开步)和认知能力(开窍),引导儿童通过身体的多通道感受和体验世界。
从出生到3岁,是儿童和家长建立早期情感联结的“印刻”时期。为了让儿童尽快从家庭环境过渡到幼儿园环境,杨蓉首先考虑的就是缓解儿童的入园分离焦虑。“和小班不同,托班的儿童很多都无法用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关注到他们,‘听懂他们的想法并即时回应。”比如,年纪小的儿童大多会有自己的“依恋物”:家中常玩的小汽车、平时睡觉盖的小被子甚至是妈妈常穿的衣服等,面对幼儿园的陌生环境,他们找不到熟悉的事物作为精神依托,可能会采取哭闹的方式。这时候杨蓉就会让家长把孩子的“依恋物”带过来:“孩子摸到这个东西、闻到这个味道就会安心,觉得家人就在身边。”
有一名两岁的托班儿童,父母都在国外工作,一个月才能回来一次,久而久之,亲子关系也由亲密变得疏远。杨蓉得知此事后,一方面建议父母增加亲子交流,让父母不要为了工作牺牲陪伴孩子的时间;另一方面引导保教人员尽快帮孩子建立新的社会依恋关系。起初,孩子十分依恋家中的老人和保姆、比较排斥幼儿园的环境,杨蓉便要求保教人员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观察他的喜好,及时应答他的需求。慢慢地,孩子放学后经常会在幼儿园多停留一段时间,回家时也表现得恋恋不舍,和老师约定明天还要来。“只有保教人员‘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儿童,会观察、会倾听,才能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教师,喜欢幼儿园。”
从养育到教育
杨蓉认为,只有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才能处理好“养”和“教”的关系。一名两岁的儿童在入托时不会说话,家长十分焦虑。对此,杨蓉先让家长带孩子去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在确认孩子没有生理问题后,下一步就是找到孩子的心理症结,让孩子从主观上愿意开口讲话。经过与家长的沟通,杨蓉得知,平时家长和孩子交流较少,很多时候孩子还没有说出想要的东西,家长就已经先一步将东西拿到孩子面前。杨蓉建议家长改变原来的交流习惯,通过多与孩子说话、多让孩子与外界接触、引导孩子主动表达需求的方式刺激孩子的语言能力。在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配合下,最终,这名儿童实现了“开口”。“儿童的成长过程有快有慢,只有充分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关注敏感期、关键期等重要阶段,在顺应的基础上适时推动,促进大脑发育与外界环境之间充分的信息交换,才是真正有效的早教。”
在儿童适应了托班的环境后,保教人员的角色会进行转换,在呵护者和引导者之间找寻平衡。杨蓉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在两岁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不完善,难以理解成人的讲话方式,因此成人可以用诸如‘吃饭饭‘睡觉觉‘洗手手之类的叠词与儿童进行沟通,让儿童感到亲近的同时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但在两岁之后,这种方式反而会阻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成人要改变这种讲话习惯,通过放慢语速和重复讲述,让儿童听懂并逐渐适应成人的语言模式。”
在生活技能方面,1岁半左右的儿童处于被全方位照顾的阶段,喂水喂饭、换纸尿裤等日常事项绝大多数需要家长和教师“出马”;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保教人员要慢慢淡化这种“妈妈”式的照顾,鼓励儿童自己尝试,给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的空间,为升入小班做好准备。基于此,在编制托班课程时,杨蓉更侧重生活化的教育,让孩子们在直接的环境刺激和興奋的游戏状态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中的元素更容易被儿童接受,比如‘爸爸妈妈去上班‘皮球真好玩‘你最爱吃什么,这些具象的、鲜活的人和物会被纳入托班的课程主题,让孩子在熟悉的氛围中学习。”
工作之余,杨蓉也被诸多温暖的回馈感动着。很多家长将杨蓉视为孩子成长之路上的引路者和奠基人,这对深耕幼教行业40余年的杨蓉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肯定。“‘让每一名儿童都能接受优质的学前教育,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享受专业成长的幸福,让我接手的每一所幼儿园都能办成家长心目中的明星园。这是总结,亦是希望。”杨蓉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