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离不开“二颗”

2023-05-30 00:47朱琴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1期
关键词:情感交流家校共育

摘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相连,彼此促进。全员寄宿、家长远在千里之外的内地西藏班,促进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离不开“三颗心”:耐心借助微信,及时沟通,弥补距离之憾;用心为家长和学生制造惊喜,促进情感交流﹔真心进藏家访,了解和引导家庭教育。

关键词:家校共育;内地西藏班﹔;情感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相连,彼此促进。我校内地西藏班全员寄宿,学生家长远在千里之外的西藏,教师、家长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如何促进家校共育,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多种教育和沟通策略的背后,离不开“三颗心”:耐心、用心和真心。

一、耐心:借助微信,弥补距离之憾

西藏学生的家长格外关注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但因为距离原因,家长与孩子的联系基本上只能靠打电话。充实的学习生活和丰富的课余活动,使得学生给家长打电话的次数越来越少,平时家长打电话到宿舍也很难找到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在家校联系上付出更多的耐心。

远距离的家校互通,必须要创建可视、高效、共通的家校联系平台。在征询家长意见后,我建立了“敏行四班微信群”。在这里,我会经常将自己学习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故事等分享给家长,促使家长不断更新观念,共同提高。

当然,我更多的是定期发送学生吃饭、出操、自习、参加校内外活动时的照片,让家长更方便、更快捷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比如,在暑假山东游学之行中,我每天都会耐心地把学生游学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发布在微信群里。家长们留言说,追随孩子们的“足迹”,他们感觉自己也是此次行程中的一员,查看班级微信群已经成为他们一天好心情的开始。如此,家长也养成了密切关注班级微信群,密切关注学校、班级活动的习惯,实现了家校紧密联系的初衷和效果。

又如,我让学生每人推荐一句名言,每天上课前把名言写在黑板上,并围绕名言轮流开展“课前3分钟演讲”。我会把每位学生演讲的照片发到班级微信群。学生演讲时的仪态、表现,每次都能引起家长们热烈的讨论。有一次,格桑娜珍同学推荐了这样一句名言:“时间怎样对待你我?这就要看我们自己以什么样的态度期许我们自己了。”她爸爸看到她的演讲,感慨颇多,给我发了微信,说孩子上次期中考试失利后心情一直不好,甚至哭着给他打电话说想要返藏回家,自己很是担心,但这次看到孩子演讲时的积极乐观,很是欣慰。事后我还了解到,他特地给孩子写了一封信,专门探讨他是以何态度期许自己的,现在成效如何等等,现身说法,引导女儿学会正确地自我要求。格桑娜珍看完后颇受感动,事后也确实用实际行动向大家证明了她的言行一致—学习刻苦努力,生活积极乐观。

当然,在借助微信进行家校联系的时候还要注意:第一,特殊问题要单独跟家长沟通,不伤害学生自尊;第二,发活动照片时要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不要引起家长的误会和恐慌;第三,要将微信群中家长的动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反馈给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家长即使不在自己身边,也在随时关注着自己。

二、用心:善造惊喜,促进情感交流

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用心抓住契机,制造“惊喜效应”。这难以忘怀的情感体验让我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更顺畅、更有效。何谓“惊喜效应”呢?其理论原型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通俗地说,“惊喜”是“惊奇”和“喜悦”的双重情感。惊喜效应能带给人们长久、积极的记忆,且往往会持续相当长时间,有些惊喜甚至让人终身难忘。所以,捕捉教育机会,用心抓住特定的契机,为家长和学生制造惊喜,有利于家校合作,共育学生成长。

比如,在母亲节之前,我召开了“浓情五月 感恩母亲”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回忆母亲为自己所做的事,并诉说自己印象最深的真实故事。很多学生讲得情真意切,哽咽流泪,逐步认识到母爱的细腻和柔和,了解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懂得了爱的责任与奉献。最后,我让学生自制贺卡,用最亲切、最真诚的话语向母亲表达感谢及祝福—这就是我给妈妈们制造的“惊喜”。果然,妈妈们收到贺卡后都非常激动,感慨孩子们的懂事、老师的用心以及自己的幸运。那几天,我的手机一直处于“热线”状态。其中有位妈妈给我打电话说:“昨天收到贺卡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一晚上都没有睡着,没想到平时自己做的那些事情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前几天,我还因为孩子的成绩不理想把孩子骂了一顿。我太心急了,没想到孩子跟我说她会像蜗牛一样一点点慢慢往前爬,让我相信她,给她一点时间。孩子真的长大了,好想孩子啊!”第二天,我利用课余时间把这位学生单独叫出来,让她拿我的手机跟她的妈妈视频聊天,母女俩“一笑泯恩仇”。

同样,我还善于给学生制造惊喜,如平安夜放在学生床上的“平安果”,生日时放在学生课桌上的小蛋糕,端午节时班会课上突然出现的粽子等。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年的中秋节,学生早就猜到会有月饼、零食等,所以当我把好吃的搬到教室的时候,他们一点都不意外。正当他们吃得开心的时候,我把电脑打开—大屏幕播放家长们给大家的节日祝福视频。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孩子们听着父母们的思念、期盼、祝福,都流下了惊喜和感动的泪水。

其实,这个活动我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准备,并要求家长保密。我有两个意图:一是中秋节本应是全家团聚的时刻,但西藏班的孩子们只身在外求学无法回家,所以给他们一个惊喜,让孩子们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能见到自己的亲人。二是学生已经进入初三,希望家长借助这个机会跟自己的孩子好好说说心里话,让孩子们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准备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如打电话通知家长时,很多家长联系不上(西藏有些山区信号不太好),还有些家长不会讲汉语、无法沟通等,但最终一一克服。视频收集完,还要一一编辑,耗时颇多,但功夫不负有心人,這次活动的效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不仅孩子们发奋图强,家长们也愈加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对我的工作也更加配合。

三、真心:进藏家访,引导家庭教育

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师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家访正是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因为学校西藏班学生的特殊性,这最直接、最方便、最常用的家校沟通方式,我们却几乎没有机会尝试。终于有一次,利用暑假进藏接学生的机会,我有针对性地深入几位学生家中,用一颗真心开展家访,认识了更真实、更全面的学生。

正所谓孩子是父母的缩影,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影响极大。比如,加措是一个特别热心、体贴的孩子,同学或老师有任何需要帮助的地方,他都会率先提供帮助。在加措家中,我发现的两张照片告诉了我原因:一张是加措奶奶获得“爱心大使”称号的照片,一张是加措小学时获得“孝心标兵”奖状的照片。这两张照片遥相呼应,揭示了耳濡目染的重要性。意志、品德、胸襟等最重要的品质,是通过家长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我们在校内看到的学生的缺点,往往是一种表象。通过家访,我们可以找到形成这些缺点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使教育成效更加明显。比如,扎西是拉萨的公费生,成绩较好,但这一学年的学习状态不佳,并且开始调皮捣蛋。我原以为扎西变化的原因源于家长对他的溺爱—他是班上收到包裹最多的学生之一。一年下来,宿舍里竟然有他二十多双运动鞋。经过这次家访,我找到了真正的原因: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扎西从小是在父母的看管和棍棒下学习的,做作业时父母会监督,考试不理想时父母会打。现在,没有父母看管,学习成绩便一落千丈,而且因为害怕父母责骂,所以常常“报喜不报忧”。这次家访中,我向他的父母反馈了孩子的学习情况及在校表现,引导他们转变教育观念,建议他们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并与他们共同商量促进孩子发展的教育措施、方法和手段。最后,我这样与扎西父母交心:“孩子还小时,我们要帮助他们生根;等他们长大了,我们要给他们翅膀。”扎西的家长非常感激,事后还给我发来感谢短信。家访,让我捕捉到了问题的根源,从而选取合适的对策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開辟了家校共育新局面。

内地西藏班的学生很特殊,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份特殊就忽视家校共育。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探索,与时俱进,才能使家校共育收获理想的效果,才能建设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浇水、施肥、呵护,他们方能茁壮成长。这些来自雪域高原的格桑花们的茁壮成长,需要用耐心、用心、真心来浇灌和呵护。

(朱琴,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

猜你喜欢
情感交流家校共育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初中语文课堂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小学美术开放式教学模式之我见
浅论教师课堂管理与调控能力的提升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优化教学互动,激活语文课堂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谈初中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