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幼儿发展。当前,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的是遵循一种“外铄”式的发展范式,缺乏内部动机的唤醒。如何更好地唤醒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释放个体热情?湖北省实验幼儿园通过管理优化工程、研修赋能工程、“四砺”培育工程和课程建设工程为教师发展赋能,最终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管理优化工程——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园所秉承“管无定法、以人为本、无为而治”的管理文化,遵循“常规工作创新做”的管理思路,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方法,激发每一名教师的教育使命感。
教育监管:变被动为主动。强化过程性管理,建立每周班级监控视频互学、互查机制,以“一日活动”各环节为切入点,发现工作规范问题及时纠正,发现共性问题共同探讨解决,进一步规范教师保教行为。
层级管理:变客人为主人。采用层级管理网络,建立“班长责任制—干事日检制—教学园长周查制—园长月巡”机制,提升教师的工作责任感。
推门听课:变单向为双向。建立全覆盖式互学互评推门听课机制,由行政管理人员单向的推门听课变为教师随机进入其他班级的双向推门听课,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正建议。
梯队建设:变单一为复合。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的中坚力量,将其纳入科研、园本研训、保教常规管理中,以项目式推进,为骨干教师搭建成长平台。特设科研小助手、研训小助手、党建小助手等岗位,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能,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研修赋能工程——增强教师专业软实力
培训赋能促专业素养提升。园所认真梳理教师的实际困难和迫切需求,因群定案,选择教师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园本研修活动。结合教师个人特长,通过导师菜单式园本研训,促进教师团队在角色互换中各取所长、共同成长,努力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
“领域式研训”夯实基本功。以五大领域教学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听课、磨课、集体备课等方式,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真困惑。
“问题式教研”解决实践困惑。园本教研的切入点均源于一线教师实践中的共性问题,通过“四问”(每月一问、每研一问、交流互问、留有余问)切实开展各类主题的研究活动。积极采用一课多研、同课异构等方式,开展叙事、课例、案例研究等多种形式的园本教研活动,解决教师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惑,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研训积分制”调动研究内驱力。园所推行教师研训积分制,从出勤、态度、质效等方面评估,通过主持人、中心发言人、专业引领人等统计积分,此积分将与岗位绩效、校聘、人才培养等挂钩,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研究力。
“四砺”培育工程——助力教师梯队成长
为帮助教师找准定位,明确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园所悉心打造“四砺”教师培育工程,即“砺新”“砺学”“砺行”“砺韧”。制定不同的教师梯队培养计划,促进教师队伍快速发展。
“砺新”:入职培训助规范。新入职教师的园本研修以帮助定位角色、全面熟悉工作流程、理清工作重点为主。研修内容包括师德师风专项培训、园所文化解读、保教工作规范等系列专业培训,帮助新手教师专业化成长。
“砺学”:经验积累展特色。经验型教师的园本研修以帮助定位特色、形成个人教育特色为目标。研修內容包括淬砺教育园本课程的学习、游戏、生活、实践活动等。
“砺行”:骨干拔尖提专业。骨干教师的园本研修内容包括幼儿园自主游戏培训、户外活动指导策略、活动材料支持策略等。
“砺韧”:引领团队助发展。研究型教师(园级名师、首席)的园本研修定位为全面完善教学风格和教学专长,引领教师团队专业化发展。研修内容包括儿童回应式课程、子课题负责人、个人课题研究等。
课程建设工程——提升教师课程研究力
幼儿园大胆变革管理机制,尊重教师主体性,激发教师创造力。在课程建设、活动设计、文化提升等各项工作中,采取项目组运行方式,让每位教师都能够站在舞台中央,充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建立园本课程研究运行机制。基于园本课程研究需求,幼儿园成立了三大课程研究小组,即课程研究领导小组、先导小组和实施小组,进行合理分工,明确每组的职责与要求。
课程研究领导小组由园长、副园长组成,对园本课程进行总体的构想、规划和调控,把握课程的方向和脉搏。课程研究先导小组由保教干事、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组成,主要负责课程活动的调查研究与开发。根据课程目标,先导小组进行方案编制,包括活动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确定工具与方法,并与实施小组联合选择课程内容和组织方式。课程研究实施小组由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和幼儿组成,通过各类活动来实施园本课程的研究和设计。
创新园本课程开发研训机制。第一,以课程培训为基础,提升教师PCK水平。“PCK”指教师个人教学经验、学科领域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特殊整合,是教学情境中各种知识的融合。为快速、有效地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幼儿园坚持开展间周一次的课程培训活动,着眼于教师对核心经验的把握,为课程园本化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第二,以“三真”教研为依托,增强课程研究实效。“三真”教研制度聚焦课程实施中的真问题、开展能解决教师困惑的真研究、追求课程建设中的真收获。
通过行为研究,积极探索课程各阶段的幼儿行为与教师行为。研究幼儿在课程活动中的各种经验与行为表现,做到因材施教。着重研究教师游戏活动中的指导策略,探索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生成活动的回应策略、保护性措施、环境创设、介入策略等。
第三,以“三审三议”为平台,保证教师课程决策权。本着“让儿童成为课程主体,让教师成为真实的课程设计者”的观念,幼儿园建立了“三审三议”制度,明确课程审议流程,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
一审平台,议挑战。要让儿童回到课程中央,就要让幼儿参与课程的审议。幼儿园在打造户外游戏环境的前期调查中,让全体幼儿参与其中,设计户外区域调查表,请每一个幼儿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认为最具挑战性的游戏区域和材料,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
二审设计,议科学。“二审”主要是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审议设计思路是否科学适宜。一般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通过梳理课程脉络,统一对课程的理解,在对内容的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课程核心目标,确立每个活动主题。“二审”一般在活动进行的前两周开始,首先由课程研究先导小组设计活动方案;然后实施小组结合本班幼儿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思考方案的可行性;最后由领导小组审定调整后的最终方案,落地实施。
三审内容,议实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除了心中装有课程的预设目标外,更多地应做到追随幼儿。在“三审”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议,做到在原有的预设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内容转移或是整合,生成一些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学习、游戏活动,使课程的开展更具意义。
课程审议过程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教师研讨、对话模式,建立起开放、互动的教科研管理体制。通过群体之间的相互学习、合作、支持、沟通,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理念、行为进行反思,促进其专业提升。
总之,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成长,培养一支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善于研究、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是幼儿园创新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