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如何实现优质均衡、一体化发展?“大班额”“择校热”“城区挤、农村空”等教育现实难题如何破解?为此,宜都市全力推进“县域教联体”建设,打造城乡一体、优质均衡、共建共享的“宜学之都”,共同缔造美好教育。截至2022年秋季学期,宜都市中小学大班额完全清零,公办园幼儿占比从30%跃升至58%,教联体覆盖54所学校、惠及3.5万余名学生。
“抱团成长”抓实共谋共管
3年前,宜都市有52个大班额,占比9%;200人以内的农村学校占比48%,这些学校规模小、发展难。面对问题,宜都市坚持党委主导、人大监督、政府统筹、政协建言,行业部门齐抓共管、学校家长广泛参与,以“县域教联体”破解“城区挤、农村空”难题。
近年来,宜都市教育局深化两种模式建设县域教联体。一是建设紧密型集团,21所学校融入7个集团办学,推进“一个法人、一套班子、统一管理”模式;二是建设“5421”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着眼师资共享、资源共建、学生共育,一所城区学校牵头,多所农村学校加盟结对,全市初中、小学、幼儿园、高中分别组建5个、4个、2个、1个教联体,覆盖面100%。
“集团化让我们这所偏远山区学校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毛湖淌中小学校长张波介绍说。2021年春季学期前,毛湖淌中学、毛湖淌小学面临生源减少、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发展举步维艰。2021年秋,毛湖淌中小学集团组建成立,集团内实行小学、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一体化管理,组建学科教研组,优化整合师资队伍,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22年春,在宜都市第二届好课堂竞赛活动中,学校4名青年教师参赛均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下转第7页)
近年来,宜都市已先后组建了毛湖淌中小学、五眼泉镇中小学、松木坪镇中小学、潘家湾土家族乡中小学等九年一贯制学校,打造出宜都城乡教育发展新格局。
“坚持共建、共赢、共享,做到优质资源不稀释、薄弱学校有提高、整体水平大提升,四校联手,抱团成长,共创辉煌!”2022年8月23日,由城区清江小学牵头,红花套中心小学、大堰堤小学、天平山小学等“教联体”学校校长及部分班子成员,齐聚清江小学召开高质量发展“教联体”工作推进会,共谋教联体发展良策,清江小学校长易发红的这番话让大家心潮澎湃。会上,教联体各成员学校校长认真分析了本校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奋进方向,对办学理念和学校管理进行整合谋划,就进一步促进校际教师交流轮岗合作进行周密安排,对即将迎来的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及研讨策略作了详细部署。
2022年9月29日,一次“特殊”的安全检查在洋溪小学拉开帷幕。带队的不是上级领导,而是教联体牵头学校陆城一小校长何玉美,参与的还有本教联体成员学校高坝洲中心小学、洋溪小学校长及分管副校长。此前,三所教联体学校共同制定出本教联体校园协同安全检查方案,明确每月协同开展安全检查。当天,何玉美带队到两所乡村学校检查安保设施、寝室管理、消防设备及校园周边环境,随后召开了安全专题会。会上,三所教联体成员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方面相互“挑刺”,分享安全管理经验,并现场提出整改建议。“城区大型学校校长扎实的工作作风、丰富的管理经验,让我受益匪浅!”洋溪小学校长卞小鹏如是说。
宜都市自教联体建成以来,各牵头学校校长每月至少组织1次教联体管理研讨,围绕“五育”融合、学校管理、“双减”落地等方面积极到各成员校现场指导。
“五个统一”落实共建共享
据悉,宜都市12个教联体正逐步推行人事管理、经费保障、教学课程、资源配置、考核评价“五个统一”,全面推进教联体内部建设。
“五个统一”推进重难点在师资。宜都市“教联体”建设巧借“市管校聘”的东风,将“教联体”建设与“市管校聘”改革有机结合,在“教联体”内常态化开展交流輪岗、师徒结对、校际教研,以此化解大学校缺编和小学校结构性矛盾。“乡镇学校的孩子们在听说读写方面与城区孩子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刚开始教得比较困难。现在孩子们已经基本熟悉我的教学模式,进步非常大。”徐炼炼深有感触。2022年秋季学期,在城区杨守敬小学工作8年的徐炼炼老师来到“教联体”成员学校王家畈镇中心小学交流轮岗。新老师新教法,让乡村的孩子们耳目一新,她也在与孩子们的“磨合”中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职业快乐。
“支教老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带到乡镇学校,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了学校教师业务素养的提升。”王家畈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波表示。
据悉,2022年在宜都市各教联体中,校级干部、教师交流轮岗115人,占比20%以上,其中有40名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
“教联体”内统一课程建设,推进课程创新融合,牵头学校组织开展优质学科领教、薄弱学科送教、紧缺学科走教,借助全市学科中心组、名师工作室,共同点亮乡村课堂。
作为“教联体”牵头单位,宜都市杨守敬学前教育集团聚焦学前教育活动课程建设,结合各分园实际,打造出四个园本特色课程,即“球类运动与亲自然”课程、“安吉游戏”特色课程、“创意戏剧”课程、“创意美术”课程,教联体内各园全面推广。宜都市外国语学校充分发挥李荣国、罗凤琴名师工作室辐射效应,常态化开展名师送教。特级教师李荣国带领教联体物理老师到枝城中学指导袁淑芳老师《串联与并联》一课,让袁老师获益良多。罗凤琴名师工作室举行“师徒结对”签约活动,为本教联体各校青年语文教师分别配置一名优质的指导教师,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有请闫老师为我们做《落花生》一课的教材解读……”一场由城区学校宜都市陆逊中小学牵头,五眼泉镇中小学、潘家湾中小学、毛湖淌中小学3所农村学校共同参与的“云上”教联体备课活动正在进行。4所学校的五年级语文备课组,围绕教材解读、新课教学设计、重难点处理等方面通过线上视频会议的方式“面对面”研讨。这样的“云上”教研活动,是“教联体”校际日常教研的常态。着眼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全市数字教联体同步推进,促进线上线下“两个联动”,定期开展线上同步教学,城乡学生同上一节课,课堂的组织、教学的氛围、活动的开展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地处偏远山区的潘家湾土家族乡中心幼儿园前身是一所民办园,师资短缺,改制为公办园后加入宜都市幼儿园教育集团。在总园支持下,按标准调配人员、部署工作、规范保教、优化管理。如今,该园的幼儿与城区幼儿一样,在家门口就能享有同样的优质师资、同样的游戏课程、同样的带量食谱,充分满足了潘家湾土家族乡的老百姓享受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
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从“一面”到“多元”,宜都的优质教育资源“盘活”了。
建好机制实现共促共治
宜都市教育局谋全域、抓规划、强保障,将教联体建设纳入强县工程,列入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着力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宜都市以教联体为单元,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条件,近三年,投入3亿元解决城区学位紧张问题,投入5000万元改造了27所小而美的“乡村温馨校园”,落实经费保障,增强薄弱学校自身造血成长功能。
十里铺小学原来是城郊一所小规模学校,“进城热”造成的生源流失,曾经让学校濒临停办。加入宜都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后,该校开启全新的发展模式。随着教联体的全面推进,学校从完善制度建设、优化管理模式、改善办学条件等“基础性建设”,提格到强化文化建设、课程建设、特色品牌等“内涵式发展”,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品牌——“美丽乡村小主人农庄”。今年,该校成功入选宜都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校园变美了,品位提升了,学生人数反降为升,由最初的51名增长到现在的213名。如今,走进十里铺小学,农场里成片的向日葵向阳而生,操场上满是孩子们奔跑打闹的身影,欢声笑语在校园内回荡,焕发出勃勃生机。
自全面推进教联体建设以来,宜都市各中小学、幼儿园实现了法制副校长、健康副校长配备全覆盖;整合教联体内家长学校、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各类资源,建立团辅、共辅、个辅“三辅”机制,共同关爱留守儿童;强化部门参与、家校协同,织密全员、全域、全程“三全”网络,共同缔造平安校园。
教联体长远发展,评价是关键。宜都市教育局建立健全“教联体”评价机制,将“教联体”各成员学校发展情况纳入学校绿色质量评价考核,实行捆绑式评价,重点考核在资源共建、師资共享、学生共育、质量共赢等方面的成效,以名校带动一般校,实现“教联体”内学校的质量协同提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推广与合成再造。
“终于深切体会到什么是‘团队作战’了。”提到教联体捆绑式评价,宜都市王畈中学校长杨威感叹道。前不久,该校与教联体牵头学校宜都市外国语学校、成员学校枝城中学开展了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及分析,由市外校骨干教师牵头,命制了三校共用的发展性评价检测题,三所学校七、八、九年级学生共同参与测评。测评结束后,三校教研组联合召开质量分析会,就检测反映的问题共同把脉问诊,取长补短,一一制定出针对性极强的质量提升措施,力争实现质量共赢。“参加了质量分析会后,我们学校的老师个个铆足了劲,纷纷感慨道‘一定不能拖我们教联体的后腿’!”杨威深深为老师们迸发出的前所未有的干劲儿所感染。
全面实施县域教联体,共同缔造美好教育。“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党建引领、系统思维、统筹方法,深度推进县域教联体内编制财务、资源配置、成效考评改革,补短板、扬优势、创特色,奋力书写人民满意教育奋进之笔,努力为全省县域教联体建设贡献宜都力量。”谈到宜都市教联体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宜都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祖华信心十足。
(供稿单位:宜都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