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祝勇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教体系的重要基础。”这表明,中职已成为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第一颗纽扣”。
如何把这“第一颗纽扣”扣准?关键是要找准起点位置,在起点上着力。如今,从中等职业教育开始直到职教本科,在立法建制、财政支持、中高衔接、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业出口等方面,均已形成垂直衔接、左右联通、网状交织的政策支撑体系。这个体系建立在深厚的职教社会性需求之上,其理论是自恰的,内部是畅通的,动力是充足的。
但这个体系的核心理论基础和现实操作方案都是建立在“中职”这个起点之上,并将“普职分流”设定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坐标原点。那么,“普职分流”这个起点位置会是扣准“第一颗纽扣”的最佳着力点吗?
从下往上看,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职业教育难以且未能真正渗透。现今,初中毕业考试(中考)已逐渐演化为人生又一个堪比高考的分水岭,读普高还是进职教,由中考一锤定音。
很长一段时间,职业教育仿佛是专为“学困生”而准备的。在入学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生心理茫然,拒绝着、冷漠着。
由此不難发现,“普职分流”的“一分了之”无法真正承担起扣准“第一颗纽扣”的历史使命。如何让学生由被动转向积极主动,由无目标转向有激情、有梦想,这才是真正扣准“中职”这“第一颗纽扣”最正确的起点和着力点。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解决措施。
在社会层面,立足“中国制造2025”和技能型社会建设,站高望远,担负责任,真正在全社会树立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一奠基性理念。而今,抛开体制机制、就业保障等问题不谈,仅从社会认识和观念上来看,因其不平等并由此而导致的各类职教“歧视”,极大地阻碍着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在学生层面,“普职分流”这个坐标原点不应该是“中考”这个短短几天的时间点,而应是中职前后相互衔接的一个时间段,应为学生设立一个从理想中“普教学生”到现实中“职教学生”的转轨期或过渡期。职教面临的诸多问题其实并非源于“普职分流”本身,而是出在“以分数论成败”这个武断的分流方式上。扣准“中职”这“第一颗纽扣”,实际上就是要把学生真正“扣进”职教,而在着力点上的第一锤,就是要注重“普职分流”之前细雨无声的“职业引领”和分流之后鲜活有力的“职业导航”上,而绝不应当是在学生迈进职校之后双方才开展狭路相逢的职教“博弈”。
在学校层面,学校应真正肩负起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切实发挥好中职教育在整个职教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自我发力,建大建强,让职教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理归属、职业归属和人生归属。
在制度层面,职业教育体系由下至上应该是“中职前、中职、高职、职教本科及以上”四个阶段,而现有制度设计以“普职分流”为现实起点,割裂了学生在进入职校前后的心理联系,欠缺的一个环节,应该通过扎实而非象征性的“职业启蒙教育”补起来,使职业教育具有接地气的、庞大而稳固的“根系”。
在操作层面,高度重视职教学生来源及其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将职业教育“第一关口”前移,重点在中职前期加强“职业心理、职业认同、职业选择”等铺垫性、衔接性、启发性教育。既要消除因“普职分流”形成的阵痛,又要让学生在面临广阔职教天地时做出自由决策,更要让“普职分流”成为学生实现多维人生梦想的一次宝贵契机。